人面柄首青銅匕

人面柄首青銅匕 只有14.3厘米長、2.2厘米寬但它在文博界卻有相當高的知名度。發至甘肅省廣河縣,而廣河縣又是極有影響的齊家文化命名地齊家坪所在區域,所以一直被誤說為齊家文化遺物。。

簡介

甘肅省博物館一級文物藏品中,有一件青銅匕。別看它只有14.3厘米長、2.2厘米寬,而且銹跡斑斑,看似甚不起眼,但它在文博界卻有相當高的知名度。
原因即在於其史前文化屬性和獨特的紋飾。匕身片狀,平直,握手處較窄,無明顯柄部,向下漸寬,底端收分作弧形,呈長舌狀。上部為一圓形浮雕人面:雙目圓睜,兩耳外聳(一耳斷佚),鼻樑高直貫伸至髮際,厚唇突出而微張,輪廓分明,表情神秘。
匕是中國古代習用的一種食器,其歷史可能比筷子還要早,功用是自盛器中撥取食物。鄭玄注《儀禮》即云:“匕所以匕黍稷。”“匕所以別出牲體也。”可知不論粒狀飯食還是肉類食物,均須用匕挹撥。最原始的匕是用木片或獸骨刮磨而成的,後來才有了青銅匕。青銅匕兼有後世匙子和刀子的性能,並沿著兩個方向發展:強化其割、刺作用,磨出刃部,增厚柄部,演變為短刀類武器,即所謂“匕首”;強化其挹取、掏撥作用,加長柄部,前端凹擴為桃葉形,遂成專用的勺類食器。這後一種匕,在考古發現中常與等容器共出。早期青銅匕仿自木、骨匕,故呈平直的扁條形,匕身與柄無分明界限,正如此匕所顯示的。此匕最引人矚目之處是其柄首的人面裝飾,這是一種別出心裁的造型設計,以前的同類器物上還未曾出現過,被視為我國青銅工藝史上最早的人面雕像之一。
此匕採集自甘肅省廣河縣,而廣河縣又是極有影響的齊家文化命名地齊家坪所在區域,所以一直被誤說為齊家文化遺物。一些介紹珍貴文物的書籍、圖錄,也把它列入齊家文化屬內,以至於有知名學者在論著中,將之作為齊家文化青銅工藝代表性器物加以引述。

文化

辛店文化是甘肅境內地域性史前文化類型之一,辛店文化農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同時畜牧業也居重要地位。青銅冶鑄雖已頗具規模,但仍以生產刀、矛、錐、匕、鑿、環、扣等小件工具、武器及飾品為主,尚未進入能製作大型容器的工藝階段。這件匕的形制,與商、周時代北方草原文化流行的柳葉形青銅短劍近似,其人面柄首也很容易使人聯想到草原文化短劍喜用的動物頭柄首和鈴首,因此也有學者把它看作草原青銅文化短劍體系內的器物。然而,細審此匕的造型,匕身無鋒無刃,不具備明顯的刺、割功能;柄部也不合乎短劍類器物手握著力點的需要,只適於輕握剔撥的動作;而且,匕的背部中間有一橋形紐,顯然是為隨處系掛而設,這和可用作防身武器的短劍、短刀佩帶方式完全不同。劍、刀因有利刃尖鋒,須防自傷,故通常是有鞘的;為能隨時快速取用,大都將鞘固定在腰帶上,故鞘上有貫帶之扣,而劍、刀本身是決不設紐的。匕則不同,作為食器,它可以掛佩在身上,也可以系懸在別的地方,所以只在器身上配置一小紐即可。基於這種認識,筆者主張不宜視此物為短劍或短刀,還是把它定性為食器匕較為妥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