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商墓

1989年9月20日,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鄉農民在程家村勞背沙洲取沙時,發現10餘件青銅器。新幹縣政府和有關部門得知後,立即採取保衛措施,並迅速追索流散到民眾手中的文物。次日,正在附近牛頭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的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員聞訊後到現場勘察,認定是一極為重要的發現,立即電告上級主管部門。相關部門及時制定了保護措施和搶救發掘方案,進行了考古發掘。考古隊從11月6日---12月4日進行科學發掘。

玉人面牌飾(國寶)玉人面牌飾(國寶)
經發掘,該墓為商代大墓,有一棺一槨,槨室東西長8.22米,兩端有 2層台。共出土文物1500餘件共出土商代青銅器486件,玉器754件,陶器356件,骨器5件。其中國寶級文物5件,國家一級文物23件。文物中以青銅器最為引人注目,其數量之多、造型之奇、紋飾之美、鑄工之精,為全國所罕見,被專家稱為“江南青銅王國”。大洋洲商代大墓的發掘,一舉改寫了商周時期被稱為蠻夷之地的江南歷史,充分證明遠在三千多年前贛江——鄱陽湖流域就有了高度發達的青銅發明。它的發現,是我國江南考古的一項重大突破,被列為“七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和二十世紀全國百年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新幹縣於2003年3月1日在大墓遺址附近規劃建設大洋洲商代青銅博物館和遺址公園。
青銅器
大洋洲墓所出青銅器,工藝精美,品種繁多。粗略加以分類,禮器中的食器有鼎、鬲、甗、簋、豆、匕等,酒器有罍、瓿、卣、壺、瓚、勺等,樂器有鎛、大鐃,兵器有胄、鉞、戈、戟、矛、長刀、短劍、鏃等,用器有杖首、炭箕、廚刀等,工具有斧、鑽、鑿、刻刀等,農具有耜、、犁、鐮等。此外還有若乾飾件和用途有待研究的雜器。
活環彩石羽人(國寶)活環彩石羽人(國寶)
從出土陶器看,大洋洲墓相當吳城文化二期 (相當商代晚期 )。墓中青銅器不少帶有商文化二里岡期的特點,如大方鼎,除立耳上飾有伏虎外,形制紋飾及製作工藝都和河南鄭州的出土品一致;三足提梁壺形制類似陝西城固龍頭鎮的壺;大鉞花紋布局類似湖北黃陂盤龍城的鉞。還有一些青銅器則有商代文化殷墟早期的特點,如方卣很像殷墟小屯YM331的卣,豆很像小屯YM388的白陶豆。有人認為這種新舊因素並存的現象同於殷墟早期某些青銅器墓,由之推斷大洋洲墓也相當這一時期。但也有學者認為大洋洲墓應再晚一些。
大洋洲墓青銅器還有不少大型器物,例如大方鼎通高97厘米,重49.2千克,形制宏偉,大甗通高110厘米,重78千克。
有些青銅器異常精美,例如,有一件方卣,通高29厘米,細頸方腹,提梁貼靠頸側,梁端為龍首形,蓋鈕與梁間有蛇形絆鏈,器飾饕餮紋,圈足飾鏤空雲紋,腹面有孔,內部有十字形管道,底部也是雙層,便於用炭火或沸水加溫;還有一件饕餮紋小方鼎,底部也是雙層,兩底間的腹面設一小門,可以向上揭開,將炭火置入加熱。這兩件器物達到商代青銅工藝的最高水平,結構複雜,鑄造的方法有待鑑定研究。
銅鉞銅鉞
青銅器的裝飾工藝也較發達。一部分戈的內部有嵌綠松石的花紋。據學者觀察,大鉞上有嵌紅銅的花紋,是這種技術最早的例證。
大洋洲墓的青銅器多成組成套,有的器種有若干件,例如夔形足的扁足鼎有大小不同30多件。與鼎配合使用的匕,也有多件,重疊放置。有的器種有幾種形制,如工具中有形狀、尺寸都有差異的鑽,有平刃、斜刃的刻刀。農具中的犁和臿,也有不同的類型。鏃的種類更多,顯然各有特殊的用途。
農具的眾多,堪稱農業考古上的重大發現。其中鐮的形制,顯然是後來流行於長江下游的鐮的前身。青銅犁的時代這樣早,也足以令人驚異。
大洋洲墓中有一些象徵統治者權威的器物,如象徵兵刑權力的大鉞。還有瓚,前部形如粗矮的觚,高17厘米,後有長柄,系舉行隆重的裸禮時所用,甚為罕見。由此看來,墓主應有很高的身分。
大洋洲墓的青銅器許多與中原商文化的器物相同或類似。但用中原的標準來觀察,又有不少明顯的地方特色。例如,在禮器的組合上,缺少了尊、觚、爵、角、斝等常見的酒器。即使是形制和中原類同的器物,不少也有特別的裝飾或花紋,如器耳上多附加虎、鹿一類動物形飾,紋飾間多有“燕尾”形的索紋、闊口的牛首紋等。此外,墓中青銅器還可舉出以下特點:
銅虎銅虎
在食器中,扁足鼎尤為多見,有大小不同的30餘件。鼎耳上都飾立虎,扁足作浮雕狀的夔形,與1975年江西清江鋤獅腦出土的一件相似。個別還有扁足作魚形的,更為特異,中原地方未見。
酒器中的瓿,圜底,飾弦紋,很有特色,當地陶器也未見類似形制。
樂器中的大鐃,在商代是南方特有的器種。三件紋飾彼此不同,有的飾有雲紋、聯珠紋,和江蘇等地的出土品接近;有的飾勾連雷紋,前所未見。
兵器的特色更多。戈均系直援無胡,有方內、曲內兩大類。其中曲內的,內作無角獸首形,顯示利齒。長刀形狹長,前端勾卷,背上有插入□內的片狀環,頗似山西石樓等地的出土品。戟為渾鑄,以直援的戈與長刀合為一體,與周初的勾戟類似而不同。矛的類型也較多,有的□部有伸出的系環。箭鏃類型很多,有的是單翼的,即一側的翼特大,或以為是一種魚鏢,尚待研究。
兵器中的短劍尤其值得重視。這種短劍的劍身下端平直,有短莖,比西南地區出土的早期柳葉形劍、周初的柳葉形劍更近於東周流行的劍的形制。這種短劍的發現,有可能為東周劍的起源提供新的線索。
銅刀銅刀
另有一種扁平無銎的圓刃斧,件數較多,是兵器還是工具不很清楚。個別器上鑄有符號,類於當地陶文,可能是文字。還有一種曲尺形的扁平端刃器,用途也待研究。弧形刃的刀,或許與南方多見的靴形鉞有關。長方形無柄刀,可能脫胎於當地文化中的一種陶刀。
在大洋洲墓中還出土有一件青銅人面。此器高60厘米,作兩面相同的人面形,中間有管上下通貫,可插入木質桿狀物。人面頂上有雙角,角上飾雲紋,雙目圓睜,尖耳闊鼻,張口,露出牙齒,有一對卷彎的獠牙。人面的造型與現藏於日本泉屋博古館的青銅鼉鼓紋飾中人形的頭部相似,富於神話意義。此器可能與當時的祭祀崇拜有關。玉器

新乾商代大墓中出土的玉器是商代時期長江南岸出土數量最大的一批,754件(顆)出土玉器對研究當時長江中游地區方國的玉器文化和玉雕技術具有特別的意義。它和湖北盤龍城遺址出土的商代玉器及長江上游地區的三星堆遺址出土玉器等共同代表了長江流域商代玉器的風貌和成就。該遺存出土玉器754件,可分為禮儀器和裝飾品兩大類。禮儀器40件,器類有琮、環、璜禮儀器40件,器類有琮、環、璜均為裝飾品,種類豐富,數量最多、器種最豐富的用作佩帶裝飾物和插嵌於其他物品上玉裝飾品。活環彩石羽人是世界已知最早的活環雕刻作品。

大洋洲出土玉器,除了一定數量的禮儀器外,數量最多的還是各類裝飾品,鐲、頭飾笄形器、頸飾項鍊、服飾腰帶、佩外,其餘均為長中通體拋光,中部有對飾柄形器、戈飾珊瑚等等。
1.玉鐲,高2.6厘米,直徑7.9厘米,壁厚0.7厘米。磷鋁石質,青灰色,有黃褐色斑點,玻璃光澤,不透明。器體製作規整,矮簡體,兩端平齊,器壁較薄。外壁中腰微束,將全器分成上下兩節,每節等距離淺刻寬豎線槽4條,將外壁分成四等分,每等分的上下陰刻橫平行弦紋兩組,每組3周。孔壁及器表均打磨光滑。 
2.蟬紋柄形玉器(圖24),長20厘米,寬2.2厘米,厚1.8厘米。透閃石質,部分為黃綠色,大部分因環境風化影響而呈灰黃色,局部泛白,蠟狀光澤,不透明。長條扁方體,柄端四周突出,柄部陰刻淺弦4組,每組兩周。器身以3周細凹弦紋分成3節,每節又以寬淺凹槽將其分成上下兩組,每組以四角為中軸線飾淺浮雕式蟬紋,蟬首相對。末端收束成方形榫狀,一穿孔上下相通。
3.簡體蟬紋柄形玉器(圖25),長16.3厘米,寬2厘米,厚1.5厘米。透閃石質,灰白色,有少許乳狀黃斑,拋光面上呈蠟狀光澤,部分顯現油脂光澤,半透明。長條扁方體,四角圓潤,琢制精細。柄部素麵無紋,器身由陰刻淺弦紋分成3節,第一和第二節之間刻陰弦紋6周,第二和第三節之間刻陰弦紋5周。每節上部的右側以轉角處為中軸線飾簡體蟬紋,左側也以轉角處為中軸線飾簡體蟬紋,蟬首朝上,唯第三節的蟬首向下。一穿孔上下相通。
4.素麵柄形玉器(圖26),長17.4厘米,寬1.5厘米,厚l厘米。磷鋁石質,灰綠色,微泛黃,不透明。長條扁方體,上段內弧成柄,其上頂中心豎鑽一斜孔到柄中部一側穿出,末端收束成梯形,上有一穿對通。
5.長管形玉飾(圖27),長17厘米,一端直徑2.8×4.4厘米,另一端直徑3.5×4.1厘米。透閃石質,青灰色,帶雪花斑,局部泛白,油脂光澤,微透明。器體形似擀麵杖,中腰稍粗,上下兩端收束。兩端面平齊,有一穿對通。
6.長條形玉飾(圖28),長17.6厘米,寬1.5厘米,厚0.9厘米。透閃石質,淡綠色,蠟狀光澤,微透明,有綿紋。長條形扁體,橫截面呈橢圓形,兩端較細且帶扁薄榫,一端飾兩周陰刻淺弦紋,榫部呈方形,上有一圓穿。另一端飾3周陰刻淺弦紋。
7.笄形玉飾(圖29),長17.3厘米,最大直徑1.05厘米。透閃石質,青灰色,油脂光澤,微透明。體細長,呈圓桿錐狀,頂端琢製成扁平舌形,舌上有一圓穿。舌下陰刻複線菱形勾連雷紋一周,下端琢成六稜錐形,錐上有一圓穿。琢制精細,拋光透亮。
8.玉項鍊(圖30),由18塊大小不一的玉組成,大者長4.1厘米,寬2.2厘米,厚1厘米,小者長1.4厘米,寬1厘米,厚0.8厘米。磷鋁鋰石質,色澤不一,有淺綠、灰白、米黃和帶紫褐花斑等。形制不一,有扁平梯形、扁橢圓形、扁長方形和扁方形等,但四角琢制圓潤,縱向中間部分都有孔穿通。
9.玉腰帶(圖31),長9.6厘米,寬3.5厘米,厚1.5厘米。磷鋁石質,多呈蘋果綠色,玻璃光澤,不透明,有深綠斑。由13塊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玉塊串成,大者6塊,小者7塊,或呈圓管狀,或呈長方形,均有對鑽的穿孔以系線。出土時,它們一塊接一塊呈弧形橫置。
10.長腰鼓形綠松石串飾(圖32),每塊長0.9—3.3厘米,橫截面徑0.9—1.5厘米。由15塊玉珠串成,一塊為磷鋁石質,呈乳黃色,其餘均為綠松石質,呈蘋果綠色,色澤艷麗,不透明。除一塊磷鋁石質者為長方形外,其餘14塊均為長腰鼓形,兩端平齊,中腰微鼓,中部有對鑽的穿孔以系線。
11.長圓管形玉串飾(圖33),每塊長1.2—3.1厘米,橫截面徑0.6—0.8厘米。透閃石質,黃白色,蠟狀光澤,不透明。由38顆長短不一的圓管形玉塊串成,兩端平齊,有對鑽的穿孔以系線。
12.扁平長方形玉串飾(圖34),每塊長1—3.8厘米,寬1.4—2厘米,厚0.5一1厘米。多數為磷鋁石質,少數為綠松石質,呈色不一,有淺綠、灰白、淺藍等。由53顆大小不一的扁平長方形玉塊串成,每塊四角與棱邊都抹角圓潤,有對鑽的穿孔以系線。大部分留有自然裂隙,有的被風化。
13.小粒綠松石串飾(圖35),每顆一般長0.3厘米,徑0.2厘米。綠松石質,翠綠色,微透明。由536顆細小粒狀綠松石串成,每顆均有對鑽的穿孔以系線。
14.細圓管形綠松石串飾(圖36),每顆長0.7—1厘米,橫截面徑0.5—0.8厘米。綠松石質,呈翠綠色,微透明。由131顆細小長圓管串成,均有對鑽的穿孔以系線。
15.凸弦紋玉嘞(lè)(圖37),高6.5厘米,小端徑2.3厘米,大端徑3.2厘米。透閃石質,灰綠色,微透明,上半部分油脂光澤,下半部分玻璃光澤,中度沁蝕。器體立面呈束腰的圓柱體,兩端平齊,一端較小而直,另一端略大且外侈,中央有對鑽的穿孔。器表拋光,飾凸弦紋3組,上下兩組各3圈,中間一組兩圈,弦紋硬直規整,間距大致相等。出土時器表留有硃砂,較細的一端垂直地緊頂著一件青銅虎首曲內戈的下闌,表明此器是戈的附飾
16.蟬紋圓形玉墜飾(圖38),通高3.42厘米,直徑4.7厘米。透閃石質,青灰色,蠟狀光澤,有灰色斑點。呈圓柱體,一端平齊,另一端為斜面;中腰微束,並陰刻弦紋4周,將器體分為上下兩節,每節各陰刻6組花瓣紋和簡體蟬紋,二者相間分布於器表。琢工粗糙,中部有對鑽的穿孔。
17.捲雲紋圓形玉墜飾(圖39),通高3厘米,直徑4.7厘米。透閃石質,灰白色,有黃褐斑,玻璃光澤,不透明。呈圓柱體,一端平齊,另一端為斜面,凸凹不平;中腰微束,作淺凹槽,陰刻弦紋4周,將器體分為上下兩節,每節各琢5組對稱的捲雲紋。通體拋光,中部有對鑽的穿孔。
18.玉魚(圖40),通長4.55厘米,中寬2.1厘米,厚1.2厘米。透閃石質,灰黃色,蠟狀光澤,不透明,微沁蝕。頭近橫長方形,素麵,體較寬,頸下兩側有一對外張的鰭,兩側腹微鼓,尾分叉成刀刃狀長尾。腹中部有圓穿,單面鑽。由於開始定位稍偏,鑽出的孔徑也小,故後來又移位至中間部位再鑽。在頭部右側,用管鑽法豎鑽一小孔直通右尾部。
裝飾品:
19.綠松石蟬(圖41),通長4.55厘米,頭寬1.55厘米,體寬1.5厘米,體厚1.5厘米。綠松石質,翠綠色,微透明,蠟狀光澤,腹部有多處瑕疵。圓雕,體瘦長,與真蟬無異。圓弧的頭頂兩側凸起近長方形雙目,頸部微束,飾一粗凸棱;背有脊棱,雙翼較短且收斂,尾部較長,陰刻5組雙線人字形羽紋,腹底近平。白頭額下部相當嘴部的位置斜鑽一小孔,直透腹部,是採用實心錐鑽分別從頭額和腹部對鑽而成。
20.綠松石蛙(圖42),通長1.7厘米,寬1厘米,厚0.5厘米。綠松石質,淡綠色,蠟狀光澤,微透明。圓雕,頭呈半圓弧狀,陰刻雙圈而後減地成淺浮雕雙圓圈眼,頭最前端斷面以淺槽示嘴,四肢屈曲,作匍伏欲起式。腹部兩側微鼓,短尾,腹底平齊,中部橫刻一條0.2厘米寬的凹槽。琢工精巧。
20.綠松石蛙(圖42),通長1.7厘米,寬1厘米,厚0.5厘米。綠松石質,淡綠色,蠟狀光澤,微透明。圓雕,頭呈半圓弧狀,陰刻雙圈而後減地成淺浮雕雙圓圈眼,頭最前端斷面以淺槽示嘴,四肢屈曲,作匍伏欲起式。腹部兩側微鼓,短尾,腹底平齊,中部橫刻一條0.2厘米寬的凹槽。琢工精巧。
21.水晶套環(圖43),其中最大者直徑7厘米,孔外徑5.1厘米,孔內徑3厘米,厚1.4厘米。材質精良,純度極高,無色透明,通體拋光,玻璃光澤。器體規矩正圓,中空作環狀,正面和兩側邊各琢出一周脊棱,使器身的橫截面近菱形。
大洋洲出土玉器的質料,大部分為透閃石,少量為磷鋁鋰石、葉臘石、綠松石、水晶等。玉器內部顏色為自、灰、淺黃褐等,器物表面則呈現出紫、褐、黑等色彩。器表呈現出豐富的色彩,與玉器對外來離子的吸附有關。這是由於大洋洲玉器質地疏鬆,多孔隙,有利於表面吸附和發生化學反應。玉器埋藏於潮濕偏酸性的土壤中長達數千年,一方面玉材中的活躍元素會溶失,另一方面土壤中的元素及有機物也吸附於器表;銅器與玉器一起埋藏使一些玉器表面形成鮮艷的綠色。總體上看,大洋洲玉器絕大多數器表受沁,呈所謂的“雞骨白”。
大洋洲玉器群在文化性質上強烈地表現出雙重性。即無論是從玉器的類型,抑或是造型、裝飾紋樣,乃至製作工藝都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與中原殷商文化的一致性。諸如璧、塊、琮、環、璜和戈、矛、鏟以及裝飾品中的柄形器、笄形器等,都與中原殷商時期同類玉器造型相近;玉器上的斜方格紋、菱形紋、回字紋、對角幾何紋和臣字目的獸面紋等裝飾紋樣,也是中原二里頭文化以來玉器上常見的紋樣。中原殷商時期玉器紋飾的製作方法,特別盛行平行的雙線雕,運用減地手法,即先陰刻雙線,然後將陰線外側的地子均勻地琢低一層,雙線之間便浮出一道陽線。大洋洲玉器中的璧、環都是採用這種方法製作的,器面飾以數量不一的同心圓線。
當然,大洋洲玉器群也有自身的一些特色,比如,在器物種類方面,禮器有璧、琮、璜,中原地區常見的圭、璋、琥不見。大洋洲玉器群這種既具有商代古玉的普遍共性,又帶有某些自身個性的雙重特徵,無疑是商代南方地區一批典型的標準器,它對中國古玉的研究,特別是對傳世古玉器的斷代和鑑賞有著特殊的意義。大洋洲玉器,造型生動,雕刻精湛,體現了商代工藝美術的最高水平,它像一面鏡子,透露出南方青銅王國發達的琢玉業信息,為追尋其玉器加工、產品特點等提供了豐富的標本。大洋洲玉禮儀器,是商代禮儀制度的一種表現,是社會等級制度的物化表現,為我們研究江南商代社會生活提供了第一手資料。通過它們,我們可以了解當時人們的思想意識、宗教觀念,並且使我們對當時的禮儀制度有了一個基本認識,也為商代玉器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