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位於杭州市北部拱宸橋地區,東起金華路、南至衢州街、西臨京杭大運河,北接拱墅區政府。它的西側是古老的拱宸橋。總用地面積52910平方米(含運河文化廣
場),建築面積10700平方米。博物館建築風格總體定位∶ “傳統而不復古” 。建築環運河文化廣場呈扇形狀布置,造型平坡結合,立面細部上提取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符號,經提煉簡化,通過獨特的開放式格局,將室內外融為一體,運河及橋、船、埠巧借為活的展物。京杭大運河始鑿於春秋戰國,歷隋、元二朝而全線貫成。北起北京,南迄杭州,全長1794公里,無論歷史之久、里程之長,均居世界運河之首。兩千餘年來,大運河幾歷興衰。漕運之便,澤被沿運河兩岸,不少城市因之而興,積澱了深厚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有人將大運河譽為“大地史詩”,它與萬里長城交相輝映,在中華大地上烙了一個巨大的“人”字,同為匯聚了中華民族祖先智慧與創造力的偉大傑構。
展廳介紹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以“運河推動歷史,運河改變生活”為陳列主題,分序廳和“大運河的開鑿與變遷”、“大運河的利用”、“大運河杭州段的綜合保護”和“運河文化”四個展廳,其間穿插“漕運故事半景廳”、“運河模擬游艙”兩個多媒體展廳,將文物史料與高科技巧妙結合,生動地再現古運河曾經的繁榮景象,使觀眾能身臨其境地體驗大運河悠久深厚的文化內涵。
京杭大運河博物館目前收集、展出的上千件文物和史料,充分展示了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展廳里,用人物雕像、歷史圖片展現運河連線中國五省四市、貫通五大水系,波瀾起伏的歷史故事。第一展廳中有一把考古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戈,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歷史,是博物館中年代最早的一件文物。
第二展廳展現的是“大運河的利用”。很多和運河漕運有關的文物全在這裡。最具歷史價值的是清代“蘇州府”官斛,這種木製錐形器皿,是當時政府向百姓收糧用的一種計量工具,過去運河上都是漕船載糧,交糧時將米由艙內取出用斛量,叫“起米過斛”。一斛相當於五斗,約三十五點八公斤。還有一幅七百多平方米的環形銀幕,十八台投影儀播放著當年運河漕運宏大場面,氣勢壯闊。
第三展廳,地上是一條流動的運河,閃閃發光。原來,這裡用微縮模型做出了大運河及兩岸的九座城市,放在玻璃地面下。第三展廳還有個“模擬運河之旅船艙”,坐進去,能看到實景拍攝的大運河沿途風光。
第四展廳主題是“運河文化”。山東聊城麵塑、江蘇揚州剪紙、江蘇無錫泥人等運河邊城市代表物品擺放到一起,足見大運河孕育出的兩岸文化之豐富。
館內收藏
博物館將收集與運河相關的歷史、地理、政治、軍事、經濟、人物、民俗風情、宗教等方面的文字史料、手稿、碑文等。以及其它歷史文化遺存,如運河船閘、堰埭、斗門、分水壩等的
遺址照片和相關文物,如斗槓、磚瓦、鐵卡件等,其它古代貨棧碼頭的相關用具、如倉庫鎖具等,各類漕運船隻的資料,軍崗、軍備與武器,漕糧倉米斗、稱、驗米器等,各類古代帳冊憑證,如完納漕糧執照、漕米版串納戶照。各類漁具、紡織工具、各種農具、船上人家用具、河畔古塔、會館資料,相關的瓦子、戲劇行頭道具、樂器等,另外如書畫、泥雕、家具漆器、絲綢、剌繡工藝美術等。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既是一個運河文化的展示視窗,同時也是運河文物與運河史料的收藏中心與研究中心。博物館收集和征藏的文物包括五類:一,與運河漕運直接相關的文物,如蘇州府官斛、“日進千金”小升;二,與運河水上運輸相關的文物,如余錦洲老行水單、“順風快利”船票等;三,運河出土文物,如大關橋北出土唐開元通寶錢、運河出土宋代瓦當等;四,運河水上人家生產及生活用具,如竹編酒葫蘆、船用水桶等;五,沿運河城市文物及工藝品,如明嘉靖三年臨清大青磚、揚州漆器雕屏等。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是目前國內第一家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國家文物局認為它的建成填補了博物館界的一大空白。目前,它也是杭州市運河保護整治“一館二場三園、兩帶六埠十五橋”系列工程中的開篇之作,它的建成開放,使得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畔又多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京杭大運河博物館,第一展廳里,用人物雕像、歷史圖片展現運河連線中國五省四市、貫通五大水系,波瀾起伏的歷史故事。第一展廳中有一把考古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戈,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歷史,是博物館中年代最早的一件文物。第二展廳展現的是“大運河的利用”。很多和運河漕運有關的文物全在這裡。最具歷史價值的是清代“蘇州府”官斛,這種木製錐形器皿,是當時政府向百姓收糧用的一種計量工具,過去運河上都是漕船載糧,交糧時將米由艙內取出用斛量,叫“起米過斛”。一斛相當於五斗,約三十五點八公斤。還有一幅七百多平方米的環形銀幕,十八台投影儀播放著當年運河漕運宏大場面,氣勢壯闊。
京杭大運河博物館,第三展廳,地上是一條流動的運河,閃閃發光。原來,這裡用微縮模型做出了大運河及兩岸的九座城市,放在玻璃地面下。第三展廳還有個“模擬運河之旅船艙”,坐進去,能看到實景拍攝的大運河沿途風光。第四展廳主題是“運河文化”。山東聊城麵塑、江蘇揚州剪紙、江蘇無錫泥人等運河邊城市代表物品擺放到一起,足見大運河孕育出的兩岸文化之豐富。
館內看點
一. 仿真長卷《南巡道里圖》首度亮相
清康熙無款南巡道里圖,又名京杭道里圖,國家二級文物,原藏浙江省博物館。徵得該館同意,運河博物館仿製了這幅長逾20米的青綠水山長卷,在序廳展出。該卷以運河南端的杭州錢塘江為起點,以蜿蜒的運河為軸,收尾於北京紫禁城的山巒之間。長卷描繪了京杭大運河沿岸的自然風貌,所到之處,黃河水黃,淮河水清,河上舟帆點點,或行或停,或單或集,一派盛世景象。這還是這幅清代山水畫長卷首度公開亮相。
二、布展結束之日仍有最新文物徵集入藏並展出
運河博物館國慶對外開放,布展工作直至25日深夜才始完全結束。就在布展臨近結束之際,仍有最新文物入藏並展出。一是採集自山東濟寧著名的戴村壩遺址附近,刻有“分水駁岸”四字銘文的鐵構件,其功能為連線駁岸的石件,是非常珍貴的運河文物。二是一批從著名的瓷都——景德鎮徵集的清末仿官宮用瓷器,用以反映帝王巡行大運河的展覽內容,一位熱心的收藏界人士24日星夜趕到杭州,向博物館捐獻了這批瓷器。
三、 博物館展示手段的更新突破。
運河博物館新建伊始,文物庋藏極少,加之真正意義的運河文物也很稀少,為陳列布展帶來了極大的難題。為了解決這個困擾,陳列設計師與博物館工作人員動足腦筋,在陳列展示手段上做了大膽的探索。一是高科技手段的套用,在漕運故事半景廳、運河模擬游艙這兩大項目之外,又增加了開漕節動畫、運河文化交流“西洋鏡”(類似於杭州人所謂的“拉洋片”,小朋友轉動手柄,從小孔中可以看到生動的動畫畫面,有馬可波羅來杭州,鑒真大師東渡日本,利瑪竇來華傳教等生動的故事)、有幻影成像“碼頭小景”(熙攘的碼頭上,人頭攢集,說著各式方言的人們來來往往,煞是熱鬧)、牛拉轆軲過壩模型(過去運河上由於水位高差,要靠人力拉縴將船從低處移到高處,謂之人力過壩,人力不夠,有時也用畜力,展廳中放了一隻電動水牛模型,可以轉動,拉動繩索,向觀眾形象地演示牛力拉船過壩的原理),最有意思的是展覽臨尾聲時的電動船模展示,觀眾一按電鈕,牆上的船舷會自動開啟,裡面展示的一艘艘做工精緻的船模,有客船,漕船,貨船,軍船等等,讓觀眾可以了解這一方面的知識。
總之,整個博物館的展覽會讓人感到很熱鬧,內容很豐富,也很有趣味。在文物稀少的情況下,做到這樣的展示效果,出乎博物館從業者的意料之外。
四、 十里紅妝廳背後的故事
博物館內有個十里紅妝廳。觀眾會很奇怪,運河博物館內怎么會有十里紅妝的展示。在前面的報導中,曾經提到過運河與紅妝的因緣關係。這個展廳的由來,其實也很偶然。捐獻這批珍貴文物的收藏家儲建國先生,被聘為運河博物館的文物徵集顧問。一次偶然間談起他十幾年舊藏的一批紅妝家具,引起了博物館常務副館長周新華的注意。周在省博物館擔任學術部主任工作期間,曾經從寧海徵集過一批紅妝文物,深知這批文物的價值。儲在言語間,曾經流露要將這批紅妝文物捐獻給國家的意願,博物館方面於是抓住這個線索,幾次分赴寧波、寧海等地,在做了大量細緻的準備工作之後,這批紅妝文物終於花落運河博物館。巧的是,在捐獻文物協定簽定後兩天,十里紅妝文物被國家評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物遺產。運河博物館在無意間,獲得了這樣一批珍貴的“鎮館之寶”。最初商定的捐獻數量是41件,博物館人員“貪得無厭”,軟磨硬泡,最後的捐獻數量是76件,品類相當齊全,其中紅漆木製悔罪手銬、腳銬(用於纏腳)、纏腳架、三寸金蓮繡花鞋等珍貴文物,在一般的紅妝書中都見不到,非常罕見。
參觀指南
運河博物館開放時間:周三--周日(周一、周二閉館) 9:00--16:30
優惠措施:免費開放
乘車路線:公交47路,70路,61路,醫院K591路台州路口下
公交33路,151路,347路,K63路, K403路上塘路舟山路口下,沿衢州街前行即到
地址:杭州市拱墅區運河文化廣場1號 郵編:310015
注意事項:夏日穿背心、拖鞋者不得進內。館內禁止吸菸
參觀注意事項
一、本館免費對公眾開放。
二、除每周一、周二閉館休整,全年開放。
三、開館時間自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閉館前半小時停止入館,敬希觀眾諒解並予配合。
四、博物館為高雅的公眾場所,敬希觀眾著裝整齊,文明參觀,勿帶寵物進館,勿在展廳內高聲喧譁、追逐嬉鬧,影響他人參觀。
五、本館人機互動項目較多,敬希觀眾愛惜公物,謹按操作指南使用;在人數較多時,敬希觀眾互諒互讓,有序使用。
六、為使觀眾更有親近感,本館部分展品為開架式展出。敬希觀眾愛護文物,勿挪動展品位置。
七、老年體弱觀眾及幼兒應有家人攜同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