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的開鑿

大運河的開鑿

大運河的開鑿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築人工運河、灌溉農田和進行運輸的歷史。據記載,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為了進攻齊國,運兵運糧,徵調大批民夫,在長江與淮河之間開鑿一條運河,叫做"邗溝"。這就是後來大運河在江蘇境內的一段。兩漢至南北朝時期,相繼修建了一些渠道。這些渠道雖然斷斷續續,卻使大運河的開鑿,在江南和中原地區初具規模了。

簡介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個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貫通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全長為1794公里,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歷史檔案

大運河圖示大運河圖示

歷史事件:大運河的開鑿
相關地點:杭州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北京
相鏈河流:黃河 淮河 長江 錢塘江 海河
朝代:隋朝 唐朝
相關人物:隋煬帝
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中國大運河

歷史價值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它比舉世聞名、溝通太平洋大西洋巴拿馬運河長21倍,比連線地中海紅海的的蘇伊士運河長10倍,比被稱為世界“運河之王”的原蘇聯土庫曼運河長1100多公里。中國第一條人工河的開鑿,比巴拿馬運河早2245年,比蘇伊士運河早2364年,比土庫曼運河也早2443年。大運河是中國古代人民勤勞、智慧的傑作。

開鑿背景

地理缺陷

大運河圖示大運河圖示

中國是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有許多大河,但除了額爾齊斯河與瀾滄江之外,全是由西向東橫向流動,沒有一條南北縱向的大河,這是由亞洲東部的西高東低的基本地勢所決定的。在這些河流之中,黃河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搖籃,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它的中下游是古代經濟、文化、科學最發達、最昌明的區域,也是人口最稠密,政治思想最為活躍的所在。黃河自西向東的流向,便於東西橫向聯繫,而不便於南北縱向的聯繫,縱向經濟文化交流受到很大影響,黃河以北不乏富饒之地,黃河以南的東南沿海更是物產豐富之地,但長期得不到開發,這種地理上的缺陷,造成了我國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我們的祖先明智地覺察到這個問題,從而產生開鑿南北縱向的人工河的願望。

帝王需要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封建統治者為鞏固政權,戰事頻繁,征伐不斷,為保證軍事行動所需之大量糧草的運輸,在水運上占有主導地位的年代,溝通南北水運,開鑿運河無疑對軍事行動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可見,大運河的開鑿,主要是為了當政者便於鞏固和發展自己的政權,而軍事行動和經濟開拓則是最直接的目的。同時,也有著追隨帝都的屬性。

歷史進程

大運河的開鑿,經歷了一個由短到長,由局部到整體,不斷完善,不斷擴大的上千年的過程。

春秋時期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築人工運河、灌溉農田和進行運輸的歷史。據記載,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為了進攻齊國,運兵運糧,徵調大批民夫,在長江與淮河之間開鑿一條運河,叫做“邗溝”。這就是後來大運河在江蘇境內的一段。

兩漢至南北朝時期

兩漢至南北朝時期,相繼修建了一些渠道。這些渠道雖然斷斷續續,卻使大運河的開鑿,在江南和中原地區初具規模了。隨著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發展,修鑿的局部運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尤其江南地區在全國經濟生活中越來越占重要地位,溝通南北水道已經成為社會經濟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隋朝時期

隋統一中國後,人民得到安定的社會條件從事生產,社會經濟逐漸恢復。隋文帝於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重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604年改名永通渠。但是,大規模的修造,還是在隋煬帝楊廣上台以後。公元605年,隋煬帝徵發百萬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濟渠。同年又改造邗溝。608年,又徵發河北民工百萬開鑿永濟渠。610年溝通長江河。至此,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基本完成,是為隋大運河。

隋代開鑿的大運河,以京都洛陽為中心,東北抵涿郡,東南至餘杭,全長2500公里。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並把京師、東都、涿郡(幽州)、浚儀(汴州)、梁郡(寧州)、山陽(楚州)、江都(揚州)、吳郡(蘇州)、餘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聯綴在一起,從而加強了各地區間的聯繫。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它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都起了促進作用。

唐朝時期

唐朝時,對運河作過一些修整。如於公元742年在三門峽以東,人們在岩石中曾開鑿一條渠道,為“天寶河”。

元朝時期

後來的各個朝代,從維護統治階級切身利益出發,都繼續使用和修築了大運河。到了13世紀的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在大都(今北京),全國政治、經濟中心移到這裡。依然使用隋運河。然而,隋運河就縱貫南北來說,並不很直,而中洛陽偏西,實際上是拐了一個大彎子。這條航線費時費工,運價也高。忽必烈因而意識到,只要開出一條直通南北的河道,就是一條最快捷、最經濟、最有效益的人工長河。

於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89年,下令開鑿會通河。這條河北始臨清,南到東平路(今山東境內)的安山。又從北京到通縣間開了一條通惠河,與原有的舊河道溝通。這樣一來,由杭州到北京,就可以不繞道洛陽,直接到達。而隋朝開掘的部分河道由於年久淤塞,未加清理,逐漸廢棄了。元朝開鑿的河道,稱之為京杭大運河。這條運河較隋朝大運河大幅度東移,依然是連通北京和杭州,卻只有1794公里,比隋大運河縮短近800公里。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大運河。

歷史意義

大運河圖示大運河圖示

大運河是一項改造祖國河山的偉大創舉,它不僅是一條南北水上大動脈,而且在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發生過重要的影響,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

(1)大運河的開通,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一個南北東西全方位的大水網,兩岸日漸繁榮,城鎮增多不斷擴大,如唐代繁華的京都長安,是運河西部的終極,南北均歸於此;港口城市楚州(今淮安)是北上南下的重要碼頭;江南的揚州,城池之大,貨物之多,生活之繁華,交通之發達,當時號稱天下第一;中心城市蘇州,處於江南運河的中心位置,航運繁忙;大運河的起運點杭州,是當時全國最富庶的郡縣之一,城市的擴大與繁華,有力地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2)大運河的通航,紡織起一個前所未有物資交流網,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突破性的發展。如隋朝開通大運河不久就滅亡了,但卻為唐朝創造了良好的漕運條件,把全國富庶地區的經濟與全國的政治中心有機地聯繫起來,使唐王朝的經濟文化呈現出昌盛發達的景象,在不到九十年的時間裡,連續出現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唐朝是真正發揮大運河作用的第一個王朝,古運河哺育了這個偉大的東方古國的文明,使之達到了經濟空前繁榮,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發達的境界。

(3)大運河的通航,大大促進了南北科學文化的交流,如南宋時,造紙和印刷術的發展很快,通過運河輸送到全國大部分地區,廣泛地傳播了這種古代文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