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詞義
詞語注音
五諫: wǔ jiàn ㄨˇ ㄐㄧㄢˋ詞語解釋
(1).五種進諫方式。名目略有不同。(1)漢 劉向 《說苑·正諫》:“諫有五:一曰正諫,二曰降諫,三曰忠諫,四曰戇諫,五曰諷諫。”(2) 漢 班固 《白虎通·諫諍》:“人懷五常,故有五諫。謂諷諫、順諫、窺諫、指諫、陷諫。”《後漢書·李雲傳論》:“禮有五諫,諷為上。” 李賢 註:“諷諫者,知患禍之萌而諷告也。順諫者,出辭遜順,不逆君心也。闚諫者,視君顏色而諫也。指諫者,質指其事而諫也。陷諫者,言國之害,忘生為君也。”(3)《公羊傳·莊公二十四年》“三諫不從” 漢 何休 註:“諫有五,一曰諷諫, 孔子 曰:‘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 季氏 自墮之’是也;二曰順諫, 曹羈 是也;三曰直諫, 子家駒 是也;四曰爭諫, 子反 請歸是也;五曰贛諫, 百里子 蹇叔子 是也。”(4)《孔子家語·辨證》:“忠臣之諫君,有五義焉。一曰譎諫,二曰戇諫,三曰降諫,四曰直諫,五曰風諫。”(2).五位諫臣。 明 林蘭友 與 何楷 及 黃道周 、 劉同升 、趙士春 稱“ 長安 五諫”。見《明史·林蘭友傳》。
相關詞語
分別介紹
正諫
直言規勸。《管子·形勢》:“正諫死節,臣下之則也。”《孔子家語·子路初見》:“ 子貢 曰:‘ 陳靈公 宣婬於朝, 泄治 正諫而殺之,是與 比干 諫而死同,可謂仁乎?’” 明 文徴明 《送提學副使敘》:“朝野又翕然稱之,謂公之風采磊落,有古人正諫之風。”降諫
和顏悅色、平心靜氣地進諫。 漢 劉向 《說苑·正諫》:“是故諫有五:一曰正諫,二曰降諫,三曰忠諫,四曰戇諫,五曰諷諫。”忠諫
忠心規勸。《莊子·至樂》:“忠諫不聽,蹲循勿爭。” 漢 賈誼 《惜誓》:“ 比干 忠諫而剖心兮, 箕子 被發而佯狂。” 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 楚王 不納忠諫之詞,曲受佞臣之語。”諷諫
指下對上,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語規勸,使其改正錯誤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規勸。
例: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後漢書·張衡傳》《戰國策》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
順諫
出言遜順的諫諍。漢·班固《白虎通·諫諍》:“順諫者,仁也,出辭遜順,不逆君心,仁之性也。”《後漢書·李雲傳論》“禮有五諫” 唐李賢註:“五諫,謂諷諫、順諫、闚諫、指諫、陷諫。”窺諫
謂觀察君主神色相機進諫。漢 班固 《白虎通·諫諍》:“窺諫者,禮也。視君顏色,不悅且郤,悅則復前。以禮進退,此禮之性也。”闚諫:察看時機進諫。《初學記》卷十八引 漢 班固 《白虎通》:“闚諫者,禮也。視君顏色,不悅且卻,悅而復前,以禮進退。”
指諫
指陳事實而進諫。漢 班固 《白虎通·諫諍》:“人懷五常,故知諫有五:其一曰諷諫,二曰順諫,三曰窺諫,四曰指諫,五曰陷諫……指諫者信也,指者,質也。質相其事而諫,此信之性也。”陷諫
勇於規勸。《初學記》卷十八引 漢 班固 《白虎通》:“陷諫者,義也,言國之害,忘生為君,不避喪身。”直諫
直言規諫。《孔子家語·辯政》:“ 孔子 曰:‘忠臣之諫君有五義焉:一曰譎諫,二曰戇諫,三曰降諫,四曰直諫,五曰風諫。唯度主而行之。’” 漢 東方朔 《非有先生論》:“將儼然作矜莊之色,深言直諫,上以拂人主之邪,下以損百姓之害。” 元 薩都剌 《送張都台還京》詩:“憶昔中台簪獬豸,曾封直諫動鑾輿。”明 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 尋,公(袁可立)疏起直諫者,皇帝怒,奪公俸一季。” 清 吳偉業 《行路難》詩之十一:“直諫好言事,召見拜司隸。彈劾中黃門,鯁切無所避。”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屈原及宋玉》:“然雖學 屈原 之文辭,終莫敢直諫。蓋掇其哀愁,獵其華艷,而‘九死未悔’之概失矣。”爭諫
諫諍,直言規勸。爭,通“ 諍 ”。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本事》:“ 子胥 懷忠,不忍君沉惑於讒,社稷之傾,絕命危邦,不顧長生,切切爭諫,終不見聽。”譎諫
譎諫:以旁敲側擊的方式對君主尊長進行勸諫.譎:欺詐
諫:對君主、尊長的言行提出批評或勸告
《毛詩序》:“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評:主文譎諫是儒家道德思想保守性的體現。
委婉地規諫。
《詩·周南·關雎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 鄭玄 箋:“譎諫,詠歌依違不直諫。”
《孔子家語·辯政》:“忠臣之諫君有五義焉:一曰譎諫,二曰戇諫,三曰降諫,四曰直諫,五曰風諫。”
宋 張戒 《歲寒堂詩話》卷下:“至於‘鶴駕通宵鳳輦備,雞鳴問寢龍樓曉’,雖但敘一時喜慶事,而意乃諷 肅宗 ,所謂主文而譎諫也。”
郭紹虞 《中國文學批評史》六七:“由溫柔敦厚言,所以重在比興,重在蘊蓄,重在反覆唱嘆,重在婉陳,重在主文譎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