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概說
白虎通,書名,又稱《白虎通義》、《白虎通德論》。東漢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朝廷召開白虎觀會議,由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陳述見解,“講議五經異同”,意圖彌合今、古文經學異同。漢章帝親自裁決其經義奏議,會議的成果由班固寫成《白虎通義》一書,簡稱《白虎通》。《白虎通》是以今文經學為基礎,初步實現了經學的統一。清代陳立寫有《白虎通義疏證》。
會議記錄
東漢建初四年(公元79年),朝廷組織了一次全國性的經學討論會,由皇帝親自主持,這個會議的記錄以後由班固整理編輯成《白虎通德論》,簡稱《白虎通》,這是當時官方對經學的標準答案,對後世影響很大。可是,就是這么一部官方的極為“正統”的書,卻對性問題予以很大重視,甚至討論了應該和未滿50歲的妾性交幾次這樣的細節。《白虎通》還有一節專門討論“辟雍”。“辟雍”是古代的一種學宮,男性貴族子弟在裡面學習作為一個貴族所需要的各種技藝、如禮儀、音樂、舞蹈、誦詩、寫作、射箭、騎馬、駕車等,在課程中居然還有性教育。貴族子弟從10歲開始就要寄宿於城內的“國小”,至15歲時進入郊外的“辟雍”,換言之,他們從10歲“出就外傅”至20歲行冠禮表示成年,中間要有10年離家在外過集體生活。
白虎觀會議
東漢章帝時召開的一次討論儒家經典的學術會議。東漢初年,經今古文學的門戶之見日益加深,各派內部因師承不同,對儒家經典的解說不一,章句岐異。漢光武帝劉秀於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圖讖於天下”,把讖緯之學正式確立為官方的統治思想。為了鞏固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使儒學與讖緯之學進一步結合起來,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依議郎楊終奏議,仿西漢石渠閣會議的辦法,召集各地著名儒生於洛陽白虎觀,討論五經異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虎觀會議.這次會議由章帝親自主持,參加者有魏應,淳于恭,賈逵,班固,楊終等.會議由五官中郎將魏應秉承皇帝旨意發問,侍中淳于恭代表諸儒作答,章帝親自裁決.這樣考詳同異,連月始罷.此後,班固將討論結果纂輯成《白虎通德論》,又稱《白虎通義》,作為官方欽定的經典刊布於世.這次會議肯定了〃三綱六紀〃,並將“君為臣綱”列為三綱之首,使封建綱常倫理系統化、絕對化,同時還把當時流行的讖緯迷信與儒家經典糅合為一,使儒家思想進一步神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