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10米。樹皮深褐色或灰褐色,常裂成不規則的薄片脫落。小枝圓柱形,無毛;當年生枝紫色,多年生枝紫褐色,有橢圓的皮孔。冬芽圓錐狀,鱗片卵形,先端銳尖,紫色,復瓦狀排列。
掌狀複葉,有小葉4-7,通常5;小葉紙質獷窄披針形,長5-9厘米,寬1.4-1.7厘米,先端銳尖,基部楔形或闊楔形,全緣;小葉柄長5-8毫米,淡黃色,無毛;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灰白色,略被白粉,主脈在上面顯著,在下面凸起,.側脈17-19對、在兩面均僅微顯著;葉柄長6、7厘米,淡紫色,無毛。
傘房花序,由著葉的小枝頂端生出,無毛;總花梗長1-1.5厘米;花淡綠色,雜性,雄花與兩性花同株;萼片5,長圓卵形,長2.2-2.5毫米;花瓣5,長圓形或狹長圓形,長3.5-4毫米;雄蕊8,花絲無毛,長6毫米,花葯黃色,卵圓形,在兩性花中雄蕊較短;花盤位於雄蕊的外側;子房被淡黃色疏柔毛,花柱無毛,柱頭反卷。
小堅果淡紫色,凸起,直徑5毫米,略被疏柔毛;翅淡黃綠色,寬1厘米,連同小堅果長2.5-2.8厘米,張開近於銳角或鈍角;果梗細瘦、長2-3厘米,無毛;總果梗長1.5-2厘米。
花期4月,果期9月。
產地生境
產四川西部。生於海拔2300-2900米的疏林中。發現與現狀
五小葉槭是中國四川特有種,生長於海拔2200-3000米的河谷地帶。五小葉槭最早為洛克(J.F.Rock)於1929年在木里發現,由德國的Diels教授於1931年命名。五小葉槭是奧地利博物學家約瑟夫·洛克於1929年在中國四川木里縣發現並引種到國外的,由於樹形優美、顏色絢麗而成為著名的觀賞樹種。但是由於原產地種群數量很少,且很難通達,國外的極少量五小葉槭都是第一次引種後存留在美國的母樹繁衍的,但是這株母樹也於1991年死去。國內在過去十幾年中一直也在尋找五小葉槭種群,目前已知的個體數量大約為100多株,而且均處在人為干擾較劇烈的地段,牲畜啃食、薪柴砍伐以及道路和水電站修建嚴重威脅到五小葉槭的生存。按照IUCN瀕危等級標準(IUCN1994),已屬於極危物種,面臨滅絕的邊緣,急需搶救性保護。
標本來源
五小葉槭的標本目前大部分來自木里,目前在歐美植物園少量栽培的五小葉槭主要來自俞德浚教授在木里採集的種子。印開蒲先生1988在九龍河(雅龍江的支流)邊經過時,發現當地村民砍的柴中有五小葉槭,從而在九龍發現第一個居群。經過我的實地考察九龍的居群生長在一個多石的陡坡上,約166株,生境破壞嚴重。康定普沙絨的一個居群位於呂曲河(雅龍江的支流)邊,生長與灌叢之間,約23株。群居考證
雅江的一個居群可能是目前已知的最大居群,也是目前發現的直接生長在雅龍江邊的居群,初步統計約有180株,根據當地村民說附近還有不少,但需要進一步證實。植物之槭樹科
雙子葉植物綱薔薇亞綱的一科。喬木稀灌木。單葉或複葉對生,無托葉。花小綠色,先開花後生葉或嫩葉長大後才開花,秋後落葉前常變紅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