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介紹
種中文名:兩色槭
種拉丁名:Acer bicolor F. Chun
科拉丁名:Aceraceae
屬拉丁名:Acer
國內分布:廣西東部至西部
海 拔:500-900
藥材
藥名:兩色槭
拼音:LIANGSEQI
來源:為槭樹科植物兩色槭的根。
功效:祛風除濕。
主治:用於治風濕痹痛。
性味歸經:辛,溫。入肝經。
用法用量:內服:9一12克,水煎服。
動植物資源分布:產於廣西東部至西部。
拉丁名:Acerbicolor F. Chun
考 證:始載於《植物分類學報》。
生藥材鑑定:本科植物主要供材用、庭園觀賞、纖維(樹皮)及油料(種子),僅槭屬中14種3變種供藥用。
植物形態
落葉小喬木,高達8米。樹皮深灰色。小枝無毛,無皮孔,當年生枝淡紫色,多年生枝灰褐色。冬芽卵圓形,深綠色,長3毫米,外部的鱗片近於圓形,內部的鱗片卵形,外側無毛,邊緣被短纖毛。葉革質,無毛,基部心臟形,常5裂,外貌近於圓形,長8-14厘米,寬12-20厘米;裂片長圓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銳尖,基部的裂片常向側面伸出,全緣或具不顯著的圓齒,稀於靠近先端部分具銳尖的齒牙狀鋸齒,上面橄欖綠色,有光澤,嫩時下面淡紫色,老時橄欖色;主脈5條,在上面顯著,在下面凸起;側脈在上面微顯著,在下面顯著;小葉脈網狀;葉柄長2-3厘米,淡紫色,無毛。花雜性,雄花與兩性花同株,常生成頂生的圓錐花序,總花梗淡紫色,長2.5-4-厘米;萼片5,綠色,長圓形或長圓卵形,長4毫米,先端鈍圓,外側無毛,內側被叢卷的絲狀長柔毛,邊緣被纖毛;花瓣5,無毛,近於圓形,邊緣淺波狀;雄蕊8,花絲無毛,長4毫米;花葯長圓橢圓形,長1.5毫米;花盤肥厚,位於雄蕊的外側;子房密被疏柔毛,花柱無毛,長2毫米,微彎曲,不分裂,僅中段以上現溝紋及乳頭狀凸起,柱頭反卷。小堅果卵圓形,翅長倒卵形,寬1厘米,連同小堅果長3厘米,嫩時淡紫色,成熟時淡黃色,張開成鈍角。
花期5月,果期10月。
植物之槭樹科
雙子葉植物綱薔薇亞綱的一科。喬木稀灌木。單葉或複葉對生,無托葉。花小綠色,先開花後生葉或嫩葉長大後才開花,秋後落葉前常變紅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