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信息
紅色槭AcerrubescensHayata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46卷槭樹科ACERACEAE青楷槭系Ser.14.TegmentosaPojark.
114.紅色槭(植物分類學報)
AcerrubescensHayatainJourn.Coll.Sc.Tokyo30(1):66.Jun.1911&Ic.Pl.Formos.1:157.1911;Koidz.inJourn.Coll.Sc.Tokyo32(1):21,t.11.Aug.1911;Kaneh,Formos.Treesed,1.147.1911,ed.rev.405,f.3631936;FanginContrib.Biol.Lab.Sc.Soc.Chinabot.ser.11:210.1939.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10-20米。樹皮平滑、黃灰色或深灰色。小枝無毛,當年生枝淡紫色或紫綠色,多年生枝黃綠色或深灰色。冬芽長橢圓形;鱗片無毛。葉革質,外貌近於圓形,長10厘米,稀達12厘米,寬6-8厘米,稀達10厘米,基部截形或近於心臟形,邊緣具鈍尖的重鋸齒,常淺5裂;中裂片三角狀卵形,先端尾狀銳尖;側裂片與基.部的裂片常較小,鈍尖;裂片間的凹缺鈍尖,深達葉片全長的1/5;上面無毛,深綠色,乾後淡綠紅色,下面淡綠色,除嫩時脈腋被紅色叢毛外其餘部分無毛;初生脈5條,次生脈5-7對、均在上面微顯著,在下面顯著;葉柄長5-7厘米、無毛,淡紫紅色,上面淺溝狀。花的特性未詳。果序總狀,長8厘米,果梗細瘦,無毛,長7-10毫米,翅果黃褐色,小堅果近於卵圓形,長16毫米,寬4毫米;翅連同小堅果長1.8-2.3厘米,寬6-7毫米,張開成鈍角。花期不明,果期10月。
地區分布
產我國台灣東部至中部。生於海拔1800-2200米的混交林中。模式標本采自馬太鞍溪。
本種區分
本種的葉5裂,翅果較小,僅長1.8-2.3厘米,特徵很顯著,應系1個正確的種。李惠林1963年在《台灣木本植物志》(489頁)把本種列為玉山槭A.morrisonenseHayata的異名,著者保留我們自己的意見,仍列為1個種。
植物之槭樹科
雙子葉植物綱薔薇亞綱的一科。喬木稀灌木。單葉或複葉對生,無托葉。花小綠色,先開花後生葉或嫩葉長大後才開花,秋後落葉前常變紅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