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薑

乾薑

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乾燥根莖。主產於四川、湖北、廣東、廣西、福建、貴州等地。均系栽培。冬季採收,除去鬚根及泥沙,洗淨曬乾或低溫烘乾。切片或切塊生用。冬季採挖,除去莖葉及鬚根,洗淨曬乾或低溫乾燥後,即成乾薑。呈扁平塊狀,具指狀分枝,表面灰黃色或淺灰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和明顯的環節。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顆粒性,內皮層環紋明顯,維管束及黃色油點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本草綱目》:乾薑,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又能去惡養新,有陽生陰長之意,故血虛者用之。

基本信息

概述

植物姜植物姜

乾薑源於《本經》、《本經》:“主胸悶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癖下利,生者尤良。”《本草綱目》:“元素曰,乾薑……其用有四:通心助陽,一也;去臟腑沉寒痼冷,二也;發諸經之寒氣,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本草求真》:“乾薑大熱無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虛冷,元陽欲絕,合以附子同投,則能回陽立效,故書有附子無姜不熱之句。”

屬於多年生宿根草本。根莖肉質,肥厚,扁平,有芳香和辛辣味。葉子列,披釷形至條狀披針形,長15~30厘米,寬約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平滑無毛,有抱莖的葉鞘;無柄。花莖直立,被以覆瓦狀疏離的鱗片;穗狀花序卵形至橢圓形,長約5厘米,寬約2.5厘米;苞片卵形,淡綠色;花稠密,長編印2.5厘米,先端銳尖;萼短筒狀;花冠3裂,裂片披針形,黃色,唇瓣較短,長圓狀倒卵形,呈淡紫色,有黃白色斑點,下部兩面三刀側各有小裂片;雄蕊1枚,挺出,子房下位;花柱絲狀,淡紫色,柱頭放射狀。蒴果長圓形脹約2.5厘米。花期6~8月。

用藥禁忌

陰虛內熱、血熱妄行者禁服。

中藥化學成分

乾薑乾薑

乾薑油含揮發性成分:α-姜烯(α-zingiberene),牻牛兒醇(geraniol),β-甜沒藥烯(β-bisabolene),橙花醇(nerol),1,8-桉葉素(1,8-cineole),α-松油醇(α-terpineol),龍腦(borneol),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芳樟醇(linalool),甲基壬基酮(methylnonylketone),樟烯(camphene),檸檬烯(limonene),倍半水芹烯(sesquiphellandrene),α-薑黃烯(α-curcumene)及乙酸孟酯(menthylacetate)等70多種;辛辣成分:6-姜辣醇(6-gingerdione),6-姜辣酮(6-shogaol),8-姜辣烯酮,5-去氧-6-姜辣醇(6-paradol),6-辣辣二醇(6-gingediol),6-姜辣二醇-5-乙酸酯(6-gingediol-5-acetate),6-姜辣二醇-3-乙酸酯(6-gingediol-3-acetate),6-姜辣二醇雙乙酸酯(6-gingediacetate)及6-甲基姜辣二醇雙乙酸酯(6-methylgingediacetate)等;二芳基庚烷類成分:姜烯酮(gingerenong)A、B、C異姜烯酮B(isogingerenoneB),六氫薑黃素(hexahydrocurcumin),內消鏇-3,5-二乙醯氧基-1,7-雙-(4-羥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5-diacetoxy-1,7-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e],3,5-二乙醯氧基-1-(4-羥基-3,5-二甲氧基苯基)-7-(4-羥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5-diacetoxy-1-(4-hydroxy-3,5-eimethoxyphenyl)-7-(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e],(3S,5S)-二羥基-1-(4-羥基-3,5-二甲氧基苯基)-7-(4-羥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S,5S)-di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7-(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e],(3S,5S)-3,5-二羥基-1,7-雙-(4-羥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S,5S)-3,5-dihydroxy-1,7-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e],5-羥基-7-(4羥基苯基)-1-(4-羥基-3-甲氧基苯基)-3-庚酮[5-hydroxy-7-(4-hydroxyphenyl)-1-(4-hydroxy-3-methoxyphenyl)-3-heptanone],3,5-二乙醯氧基-7-(3,4-二羥基苯基)-1-(4-羥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5-diacetoxy-7-(3,4-dihydroxyphenyl)-1-(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e],5-羥基-1-(4-羥基-3,5-二甲氧基苯基)-7-(4)-羥基-3-甲氧基苯基β-3-庚酮[5-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7-(4-hydroxy-3-methoxyphenyl)-3-heptanone],5-羥基-7-(4-羥基-3,5-二甲氧基苯基)-1-(4-羥基-3-甲摒在苯基)-3-庚酮[5-hydroxy-7-(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4-hydroxy-3-methoxyphenyl)-3-heptanone],(3R,5S)-3,5-二羥基-1,7-二-(4-羥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S,5S)-3,5-二乙醯氧基-1,7-雙-(3,4-二羥基苯基)-庚烷[(3S,5S)-3,5-diacetoxy-1,7-bis-(3,4-dihydroxyphenyl)-heptane]及7-(3,4-二羥基苯基)-1-(4-羥基-3-甲氧基苯基)-4-庚烯-3-酮[7-(3,4dihydroxyphenyl)-1-(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4-en-3-one]等。

乾薑還含6-姜辣磺酸(6-gingesulfonicacid),5-外-羥基龍腦-2-O-β-D-吡喃葡萄糖甙(angelicoidenol-2-O-β-D-glucopyranoside)及薑糖脂(gingerglycolipid)A、B、C。

藥理作用

乾薑乾薑

1、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1.1生薑對大鼠胃黏膜細胞的保護作用

1.1.1生薑對0.6N鹽酸所產生的胃黏膜損傷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實驗大鼠分為①對照組②生薑組和③消炎痛加生薑組。首先,③組用消炎痛(5mg/kg,生理鹽水臨用時配製)ig,①、②組ig等量的生理鹽水。2h後②③組ig給於1ml10%的生薑煎劑,①組ig同量的生理鹽水(生理鹽水與生薑煎劑的pH均為6·0)。15分鐘後,3組動物分別ig1ml0.6N鹽酸,l小時處死動物,測量每個胃黏膜的損傷數量即總長度(mm,因胃損傷呈細條狀)及嚴重性(分0-4級)。結果:對照組(n=9),胃黏膜損傷數量為71.22±13.33(均值±標準誤,下同)損傷的嚴重性為2.11±0.42,生薑組(n=8):分別為23.75±8.39和0.83±0.30;消炎痛加生薑組(n=6):分別為106.60±11·56和2·83±0.30。無論損傷的數量或嚴重性,生薑組與對照組相比均相差顯著P<0.05。

1.1.2生薑對應激性刺激所致胃損傷的作用將大鼠分為3組,即①對照組、②生薑組和③消炎痛加生薑組。用棉繩將動物四肢捆綁在鐵絲網上,放入20℃冷水池中,水面平劍突處。③組動物於束縛水浸之前2小時給消炎痛(5mg/kg,ig),①②組ig等量的生理鹽水。②、③組動物在放入冷水之前和放入冷水後3、6小時,分別ig2ml10%生薑煎劑,1、組ig等量的生理鹽水,9h後處死動物,測量每個胃黏膜損傷的數量及嚴重性。結果:對照組(n=6):損傷的數量為17·16±3.20,損傷的嚴重性為4.00±0.00;生薑組(n=8):分別為7.37±2.67和2.75.49;消炎痛加生薑組(n=6):分別為37.49±6.96。生薑組與對照組相比較,差異顯著P<0·05。

1.1.3生薑對幽門結紮大鼠胃酸分泌的影響為觀察生薑對胃黏膜的保護作用是否與抑制胃酸分泌有關,將大鼠在乙醚麻醉下,剖腹結紮幽門,然後縫合腹壁,ig2mll0%生薑煎劑(生薑組)或生理鹽水(對照組),4小時後將動物處死,剖腹結紮賁門,將取出,在胃大彎靠近幽門處剪一小口,將胃液收集刻在度離心管內。測定4h的胃液及總酸度,計算總酸排出量。結果表明,10%的生薑煎劑2mlig可刺激幽門結紮大鼠胃液的分泌,其胃液的總酸度和總酸排出量均比對照大鼠顯著增加(P<0.05)。

根據上述3種實驗表明,po10%生薑煎劑可顯著降低0.6N鹽酸和束縛水浸所致的大鼠胃黏膜損傷。其保護作用機理可能是由於生薑刺激胃黏膜合成和釋放具有細胞保護作用的內源性PG所致。在使用消炎痛阻斷胃內源性PG合成後,生薑對胃黏膜的保護作用即消失。10%的生薑煎劑還可刺激胃酸的分泌,可能是通過不依賴PG的機理,生薑的上述兩種作用表面上看來似乎相矛盾,但實質上是統一的;刺激胃液分泌以促進消化機能、同時又保護胃黏膜免受胃酸的作用。可能由於合成的PG量較少,或合成對胃分泌無抑制作用的PG,所以未能顯示PG對胃分泌的抑制作用,而僅產生對胃黏膜的保護作用。因胃黏膜細胞保護作用所需的PG的量遠小於其抑制胃分泌所需的量。

1.2生薑抗鹽酸-乙醇胃潰瘍作用動物給予生薑丙酮提取物1000mg/kg,可出現胃黏膜損傷抑制作用,抑制率為97.5%,有顯著意義。將丙酮提取物進一步用矽膠柱層析分離得到姜烯,po給予姜烯25.50mg/kg,即可出現胃黏膜損傷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別為80·3%、98.7%,有統計學意義。經十二指腸給予姜烯25、50mg/kg,對幽門結紮性潰瘍未發現胃黏膜損傷抑制作用。在水浸拘束應激試驗中經po給予姜烯25、50mg/kg,也未發現胃黏膜損傷抑制作用。結果表明,生薑是治療鹽酸-乙醇性潰瘍的有效藥物,其有效成分為姜烯,具有胃黏膜細胞保護作用。 

1.3生薑對酶類作用的影響生薑對胰酶、2種澱粉酶表現出強大的阻礙作用。胰酶對澱粉、蛋白和脂肪有較強的消化力,而生薑可嚴重破壞胰酶中的澱粉酶,使胰酶對澱粉的消化作用顯著下降。生薑還可抑制澱粉酶中B澱粉酶,阻礙澱粉糖化。 

1.4生薑對肝損害的保護作用

乾薑乾薑

1.4.1對大鼠四氯化碳肝損害的影響取體重100-145g健康大鼠,隨機分成正常對照組、肝損傷對照組和實驗治療1、2組。後3組動物於實驗dl用15%四氯化碳茶油0.2ml/100gig1次,24小時後,正常對照組和肝損害對照組用1%吐溫一80生理鹽水ig;實驗治療1、2組分別用生薑精油0.32ml/kg;0.4ml/kgig,每日1次連續2日,於末次給藥後16小時,動物空腹時斷頭取血,分離血清,測谷丙轉氨酶(SGPT)含量。結果表明,四氯化碳中毒24小時後開始用生薑精油治療,僅用藥2d已能使受損肝細胞加速恢復,表現在能降低四氯化碳中毒大鼠血清SGPT值。提示其對四氯化碳所致肝損害有治療作用。

1.4.2對小鼠四氯化碳肝損害的影響用生薑精油,ig0.5mg/(kg·d)連續5d,然後於d5下午ip給0.1%四氯化碳茶油10mg/kg。16h後,空腹摘眼球取血,分離血清,測SGPT值。結果表明,生薑精油對四氯化碳所致肝損害有預防作用。

1.4.3對小鼠磺溴酞鈉(BSP)瀦留量的影響取小鼠30隻隨機分成3組。第1組為正常對照組,2、3組分別為肝損害對照組及生薑精油組。實驗d1、d2,第1、2組用0.1%吐溫一80生理鹽水10ml/kgig;第3組用生薑精油0.25ml/kgig。各組均每日給藥兩次。D3上午,各組仍按上述劑量給藥1次。D3下午,第1組仍按前述給藥,2、3組用0.1%CCl4姜油10ml/kgip。於次日上午各組小鼠均ivBSP200mg/kg。20分鐘後,摘除眼球取血,分離血清。取0.1ml血清加0.1NHCl5ml,於520nm波長處比色,然後加2NNaOH一滴,再比色。以前後兩次吸收度讀數差值(OD?)代表BSP瀦留量。結果表明,小鼠因CCl4中毒致BSP瀦留量明顯升高。生薑精油則能顯著降低中毒小鼠的BSP瀦留量,此結果進一步證實,給生薑精油組動物之肝損害較輕。

1.4.4生薑蜂蜜封存液對實驗損傷性肝臟修復功能的影響取等量市售蜂蜜和新鮮生薑,將鮮姜洗淨去皮後搗碎,用雙層紗布過濾,取汁與蜂蜜混勻,置於陶瓷罐內密封,埋於地下約1m處,10d後取出備用。實驗動物大鼠分為正常對照組、肝損傷組和治療組。於實驗dl和d5上午分別給損傷組及治療組sc四氯化碳(0.5ml/100g體重)各一次。以同樣劑量和方法給正常對照組注射生理鹽水。從實驗ld下午開始給治療組以姜蜜封存液(0.5ml/100g體重)ig,每日1次,連續7日,以同法用普通水給肝損傷組和正常對照組ig。於實驗8d取其眼血,測定血清轉氨酶,並進行形態學觀察。結果治療組與肝損傷組相比SGOT的下降,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治療組的肝小葉結構損傷程度較輕。另外姜蜜封存液對大鼠以60%乙醇所致實驗性肝操作亦有保護作用。

乾薑乾薑

1.4.5生薑的利膽作用取Wistar大鼠(體重約250g),先用乙醚麻醉後再用烏拉坦麻醉,剖腹,用聚乙烯插管插進總膽管,每隻大鼠保持l小時,使之穩定30分鐘後從十二指腸給藥。別於給藥後0.5,1、1.5、2、3、4、5小時,測定膽法分泌的體積。結果生薑的丙酮提取液在給藥後3小時呈現顯著的利膽作用,而水提液無效。6-姜酚在給藥後30-60分鐘可使膽汁分泌顯著增加(類似於對比的參考藥物脫氫膽酸鈉的作用),在給藥4小時後仍很明顯,10-姜酚也呈現利膽作用,雖作用較弱,但仍有顯著性。

2、對循環系統的作用

大鼠iv姜烯酚500ug/kg後觀測到,血壓一過性降低後上升,以後又持續下降的三相性作用。一過性降壓作用能為切斷迷走神經所抑制。心電圖所見,姜烯酚對刺激傳導系統的傳導有阻滯作用,這種作用可能與姜烯酚的降壓作用部分相關。姜烯酚的升壓作用不可能因迷走神經切斷及特拉唑啉、利血平(5mg/kg,20小時)前處理及腎血管結紮而完全消失。若向腦池及腦室中給於姜烯酚(1-10ug/kg),則見血壓逐漸上升;在後肢血管床灌流實驗中,姜烯酚的升壓作用可能與中樞及末梢部分相關。另外在後肢血管灌流實驗中,亦有引起全身血壓上升的,因此採用iv內給藥研究姜烯酚(l-10ug/kg)的作用時,有的見升壓作用,有的見降壓作用,這種升壓作用能為特拉唑啉所抑制,降壓作用能為切斷迷走神經所抑制。這些結果表明,姜烯酚具有興奮迷走神經及抑制心臟引起的降壓作用、末梢血管收縮作用、交感神經興奮作用等部分地參與而引起升壓作用。正常人口嚼生薑1g(不咽下,可使血壓上升。其醇提物對血管運動中樞及呼吸中樞有興奮作用。對心臟也有直接興奮作用,還能使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

3、對中樞神經的作用

3.1對鼠自發活動的影響小鼠隨機分為3組。實驗系在夜間小鼠活躍時間用YSD-4型藥理生理多用儀計數。給藥前記錄各鼠5分鐘內自發活動數。各實驗組小鼠分別ip生薑精油0.12、0.19ml/kg,對照組用等容量吐溫鹽水,於給藥後30、60分鐘分別測定5分鐘內小鼠自發活動數,生薑精油有非常顯著的抑制鼠自發活動。

3.2對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的影響各組小鼠分別ip生薑精油0.12、0.19ml/kg和等容量吐溫鹽水,給藥後30分鐘,各組動物再ip戊巴比妥鈉25mg/kg,以翻正反射消失至恢復時間為睡眠時間指標,生薑精油能顯著延長戊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

3.3對中樞興奮藥致驚厥作用的影響各組小鼠分別ip生薑精油0.24、0.3ml/kg和等容量吐溫鹽水。30分鐘後,各組再分別ip戊四氮100mg/kg,印防己毒7.5mg/kg,士的寧1.5mg/kg,記錄120min內的驚厥數和死亡數。結果見表18。生薑精油能明顯對抗戊四氮驚厥,但對印防己毒素和士的寧的驚厥無對抗作用。

3.4.1扭體法各組小鼠分別ig生薑精油0.3mg/kg、度冷丁40mg/kg和等容量吐溫鹽水,給藥後30分鐘各組小鼠均ip0.3%醋酸0.2ml/只,同時記錄20分鐘內的扭體反應次數。結果見表19,具顯著鎮痛作用,但較度冷丁40mg/kg為弱。

3.4.2熱板法小鼠30隻,分3組,於恆溫55±0.1℃條件下,以小鼠舔後足為痛反應指標,給藥前測痛閥2次,每次間隔5分鐘,以其均值>3S<60s者供實驗用。各組小鼠分別ig生薑精油0.4ml/kg、度冷丁40mg/kg和等容量吐溫鹽水。給藥後30、60、90、120分鐘各測1次痛閥,若60s無痛反應者按60s計算。結果見表20,生薑精油有顯著的鎮痛作用。

3.5對酵母致熱大鼠體溫的影響實驗仿啤酒酵母混懸液法。大鼠24隻隨飢分為3組,將鮮啤酒酵母用生理鹽水配成20%混懸液,按2ml/100g量sc,於注射5小時後測發熱肛溫,再分別按表20給藥,以後每隔1小時測肛溫1次,共測5次。給生薑精油0.375ml/kglh後即開始有解熱作用,持續5小時。

4、乾薑及其提取物對腎上腺皮質功能作用的影響

4.1對小鼠胸腺重量的影響幼年小鼠體重10-12g,隨機分為四組,除氫化考的松sc給藥外,其餘均為ig給藥,每日1次,連續7dd8處死,摘取胸腺,用扭力天平稱重,與空白對照組比較,進行t測驗,結果乾姜在4.0g/kg時能顯著使幼年小鼠胸腺萎縮,僅為對照組的50.7%P<0.01。

4.2對大鼠腎上腺中維生素C含量的影響乾薑和乾薑提取物對幼年大鼠100-120g)腎上腺中維生素C含量有明顯降低的作用。

5、乾薑對缺氧和受寒小鼠的影響

乾薑用沸程30-60℃石油醚提取2次,每次冷浸3d,回收石油醚,得黃褐色油狀乾薑石油醚提取物(簡稱乾薑醚提物)。藥渣中開水煮沸0.5小時,共2次,得1ml含1g生藥的乾薑水提物。

5.1對小鼠常壓密閉缺氧耐受力的影響小鼠60隻,體重220±2.5g,分為6組,分別ig乾薑醚提物和對照溶液後1小時,單個放入容量為145ml的廣口瓶內,測定瓶內氧含量從21%降至l5%、10%和17%所需時間(即耗氧速度)、存活時間及死亡時瓶內殘存的氧含量,乾薑醚提物能減慢整體小鼠的耗氧速度,延長常壓密閉缺氧小鼠的存活時間。 

5.2對斷頭小鼠張口動作持續時程的影響小鼠60隻,體重19.2±2.4g,分6組,分別ig乾薑提取物和對照溶液後1小時,自頸部剪下腦袋,立即記錄斷頭小鼠張口動作持續時間,乾薑醚提物能顯著延長張口動作持續時間。

5.3對亞硝酸鈉(NaNO2)中毒小鼠存活時間的影響小鼠體重22·6±2.0g,分6組,分別ig乾薑提取物和對照浴液後1小時,NaNO2800mg/kg,並立即記錄存活時間,結果醚提物劑量為1.5ml/kg、3.0ml/kg和水提物劑量為10-20g/kg時,與對照組無顯著性差別,不能延長存活時間。

5.4對受寒小鼠存活時間的影響小鼠72隻,體重19.5±1.3g,分6組,禁食禁水24小時後,分別ig乾薑提取物和對照溶液後0.5小時,分裝在鐵皮小盒內,每盒6隻,並將鐵皮盒放入18--20℃冰櫃內,每上時觀察1次,取出死鼠,併合並成每盒6隻左右,觀察到小鼠全部死亡為止,結果乾姜醚提物和水提取物均不能延長受寒小鼠的存活時間。

6、對血小板凝集作用的影響

乾薑乾薑

6.1對於ADP(10umol/L誘導的兔的血小板凝集,6-姜醇僅在高濃度下才呈輕度抑制作用。但對花生四烯酸(160umol/L)誘發的血小板凝集,6-姜醇具有明顯抑制作用,抑制效果強於消炎痛對照品,其IC50值,6-姜醇為2.2umol/L,消炎痛為4.3umol/L,另外6-姜醇對胺原誘發的血小板凝集也具有抑制作用,其IC50值為24umol/L,比對花生四烯酸的效果弱1/10左右。

6.2姜水提物的抗聚集作用姜水提物對於血小板中標記AA的代謝作用影響的研究表明,TXB2及PGs顯著減少。姜水提物能降低PG-內過氧化物的形成。姜水提物存在下TX和PGs減少是隨劑量而定。同時還發現大鼠主動脈中標記AA合成6-酮-PGF1a的形成因姜水提物的存在而減少。水提物還能減低大鼠肺勻漿中標記AA生成TXB2和6-酮-PGF1a的量。姜水提物能強烈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甚至用最小容量的水提物也能消除由AA誘導的聚集作用。姜水提物又能輕度抑制PG12的合成。

6.3對PGI2產生能力的影響用ADP誘發兔血小板凝集為指標,研究了6-姜醇對大鼠大動脈片的PGI2產生的影響。溫孵大動脈片的液體對用ADP引起的血小板凝集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但把6一姜醇(36、360umol/L)與動脈片同時溫孵,則ADP引起血小板凝集與僅溫孵大動脈片的液體所得到的反應相比呈明顯的促進作用,其結果隨濃度而異。另外,把阿斯匹林(560umol/L)與動脈片進行溫孵的液體也能促進ADP誘發血小板凝集的反應,比僅溫孵大動脈片的培養液體反應更為顯著。

7、對PG生物合成的影響

CollierHOJ等報導,含有酚羥基的一些具刺激性的藥物,有刺激PG合成酶的作用。體外試驗表明,姜油酮(Zingerone)對PG生物合成的刺激作用,以PGE2作檢測標準計算,其SC50±se的濃度為0.041±0.002mmol/L,最大有效濃度為0.52mmol/L。

8、抗炎作用

8.1生薑精油0.25-0.4mlig小鼠,能明顯抑制組胺和醋酸所致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對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炎症和大鼠蛋清性足跖腫脹有顯著抑制作用,且能明顯抑制肉芽組織增生,減輕幼年大鼠胸腺重量,並能使腎上腺重量增加,具有抑制垂體一腎上腺皮質系統的功能。

乾薑乾薑

8.2對環脂氧合酶系統的影響6-姜醇(3.6-360umol/L)對環脂氧合酶的活性呈現濃度依賴性地抑制。6一姜醇對TXB2的產生也呈濃度依賴性的抑制作用。對照品消炎痛(28-280umol/L)也對環氧合酶及TXB2的產生呈濃度依賴性的抑制作用。6-姜醇對大鼠大動脈微粒體環氧合酶及6-酮-PGF,a也樣呈濃度依賴性的抑制作用。其IC50和消炎痛相比,消炎痛為1時6-姜醇則為0.38。6-姜醇在0.3-100umol/L濃度下對5-脂氧合酶亦呈濃度依賴性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為1.6±0.6umol/L。結果表明6-姜醇不僅對炎症,而且對變態反應亦可能有效。

9、抗菌、抗原蟲作用

生薑的水浸出劑對傷寒桿菌、霍亂弧菌、堇色癬菌及陰道滴蟲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生薑有防止血吸蟲卵孵化作用,特別是提取物中含有酮性成分時作用更強,用姜粉及姜水提物的片劑或姜酮類成分的片劑給於血吸蟲病患兒,可使蟲卵計數下降,表明對體血吸蟲有一定的殺滅作用。

10、其它作用

生薑中含的姜醇可使神經末梢某些活性物質釋放,如使神經元釋放出P物質,生長抑素、腸促酶肽、血管活性腸肽等。用大鼠小腸還流法對磺胺脒的吸收促進作用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生薑水提物有顯著的吸收促進作用,增強其生物利用度。生薑甲醇提取物抗亞油酸氧化作用的IC50(%)為TBAV(Thiobarbituricacidvalue)2.34x10-2,POV(Peroxidevalue)3.04x10-2。

臨床套用

乾薑乾薑

1、治療外傷化膿性感染:用生薑自然調入乾薑粉敷於創面,以無菌敷料覆蓋,每日換藥2~3次。(《中醫雜誌》1989;30(2):41)

2、治療遺尿:用乾薑15g,加入200ml水,煎至100ml濾渣取液和麵粉調成糊狀,攤於3塊2寸見方布上,曬乾即成,選中極、三陰交將此薑餅置於穴上,艾灸,每日2~3次,每次30分鐘,3天為1療程。(

《陝西中醫》1987;8(11):35)

3、用於脘腹冷痛,寒嘔,冷瀉。本品辛熱燥烈,主入脾胃而長於溫中散寒、健運脾陽。

4、用於亡陽證。本品性味辛熱,能回陽通脈。故可用治心腎陽虛,陰寒內盛所致之亡陽厥逆,脈微欲絕者,每與附子相須為用,如四逆湯

5、用於寒飲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證。本品辛熱,善能溫肺化飲,常與細辛、五味子、麻黃等同用,如小青龍湯。

常用配方

乾薑乾薑

1、治卒心痛:乾薑末,溫酒服方寸匕,須臾,六、七服,瘥。(《補缺肘後方》)

2、治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傷寒論》通脈四逆湯)

3、治中寒水瀉:乾薑(炮)研末,飲服二錢。(《千金方》)

4、治頭目鏇暈吐逆:川乾薑二兩(炮),甘草一兩(炙赤色)。上二味,為粗末。每服四、五錢,用水二盞,煎至八分,食前熱服。(《傳信適用方》止逆湯)

5、治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上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金匱要略》乾薑人參半夏丸)

6、治傷寒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太熱者: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傷寒論》乾薑附子湯)

7、治脾寒瘧疾:一乾薑、高良姜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服。二乾薑炒黑為末,臨發時以溫酒服三錢匕。(《外台》)

8、治寒痢青色:乾薑切豆大,海米飲服六、七枚,日三夜一。(《補缺肘後方》)

9、治吐血不止:乾薑為末,童子小便調服一錢。(《千金方》)

10、治吐、下血:當歸、阿膠各八分,川芎五分,蒲黃一錢,柏葉一錢五分,炒姜炭七分。上水煎,百草霜末點服。(《觀聚方要補斷紅飲)

11、治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易傷難化,無力、肌瘦:乾薑(頻研)四兩,以白餳切塊,水浴過,入鐵銚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三十丸。(《十便良方》)

12、治腎若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草、白朮各二兩,乾薑、茯苓各四兩。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乾薑苓術湯)

13、治暴赤眼:白薑末,水調,貼腳心。(《普濟方》)

14、治癰疽初起:乾薑一兩。炒紫,研末,醋調敷周圍,留頭。(《諸症辨疑》)

各家論述

乾薑乾薑

1、張元素:乾薑本辛,炮之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理中湯用之者,以其回陽也。

2、李杲:乾薑,生辛炮苦,陽也,生用逐寒邪而發表,炮則除胃冷而守中,多用之耗散元氣,辛以散之,是壯火食氣故也,須以生甘草緩之。辛熱以散里寒,同五味子用以溫肺,同人參用以溫胃也。

3、朱震亨:乾薑,入肺中利肺氣,入腎中燥下濕,入肝經引血藥生血,同補陰藥亦能引血藥入氣分生血,故血虛發熱、產後大熱者,用之。止唾血、痢血,須炒黑用之。有血脫色白而夭不澤,脈濡者,此大寒也,宜乾薑之辛溫以益血,大熱以溫經。

4、《綱目》:乾薑,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又能去惡養新,有陽生陰長之意,故血虛者用之。凡人吐血、衄血、下血,有無陽者,亦宜用之,乃熱因熱用,從治之法也。

5、《本草經疏》:炮姜,辛可散邪理結,溫可除寒通氣,故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出汗,逐風濕痹,下痢因於寒冷,止腹痛。其言止血者,蓋血虛則發熱,熱則血妄行,乾薑炒黑,能引諸補血藥入陰分,血得補則陰生而熱退,血不妄行矣。治僻,亦其義也。

6、《本草正》:下元虛冷,而為腹疼瀉痢,專宜溫補者,當以乾薑炒黃用之。若產後虛熱,虛火盛而唾血、痢血者,炒焦用之。若炒至黑炭,已失姜性矣。其亦用以止血者,用其黑澀之性已耳。若陰盛格陽、火不歸元及陽虛不能攝血,而為吐血、衄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為止血之要藥。

7、《藥品化義》:乾薑乾久,體質收束,氣則走泄,味則含蓄,比生薑辛熱過之,所以止而不行,專散里寒。如腹痛身涼作瀉,完谷不化,配以甘草,取辛甘合化為陽之義。入五積散,助散標寒,治小腹冷痛;入理中湯定寒霍亂,止大便溏瀉;助附子以通經寒,大有回陽之力;君參術以溫中氣,更有反本之功。生薑主散,乾薑主守,一物大相迥別。

乾薑乾薑

8、《本草崇原》:《神農本經》止有生薑、乾薑,而無炮姜,後人以乾薑炮黑,謂之炮姜。《金匱要略》治肺痿用甘草乾薑湯,其乾薑亦炮:是炮姜之用,仲祖其先之矣。姜味本辛,炮過是辛味稍減,主治產後血虛身熱,及里寒吐血、衄血、便血之證。若炮製太過,本質不存,謂之姜炭,其味微苦不辛,其質輕浮不實,又不及炮姜之功能矣。即用炮姜,亦必須三衢開化之母姜,始為有力。

9、《本草求真》:乾薑,大熱無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虛冷,元陽欲絕,合以附子同投,則能回陽立效,故書有附子無姜不熱之句,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湯皆用之。且同五味則能通肺氣而治寒嗽,同白朮則能燥濕而補脾,同歸芍則能入氣而生血,......

10、《本經》: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僻下痢。生者尤良。

11、《胡錄》:治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止唾血。

12、《藥性論》:治腰腎中疼冷,冷氣,破血,去風,通四肢關節,開五臟六腑,去風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溫中,霍亂不止,腹痛,消脹滿冷痢,治血閉。病人虛而冷,宜加用之。

13、《唐本草》:治風,下氣,止血,宣諸絡脈,微汗。

14、《日華子本草》消痰下氣,治轉筋吐瀉,腹藏冷,反胃乾嘔,瘀血,撲損,止鼻洪,解冷熱毒,開胃,消宿食。

15、《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通心氣,助陽,去臟腑沉寒,發諸經之寒氣,治感寒腹痛。

16、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赤。經炮則溫脾燥胃。

17、《醫學入門》:炮姜,溫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腸僻,久瘧,霍亂,心腹冷痛脹滿,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18、《長沙藥解》:燥濕溫中,行郁降濁,下沖逆,平咳嗽,提脫陷,止滑泄。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乾薑乾薑

根莖呈不規則塊狀,略扁,具指狀分枝,長3-7cm,厚1-2cm。表面灰棕色或淺黃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節。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和顆粒性,有一明顯圓環(內皮層),筋脈點(維管束)及黃色油點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以質堅實、斷面色黃白、粉性足、氣味濃者為佳。

顯微鑑別

根莖橫切面:木柱層為多列扁平木柱細胞。皮層散列多數葉跡維管束;內皮層明顯,可見凱氏帶。中柱占根莖的大部分,散列多數外韌型維管束,近中往鞘處維管束形小,排列較緊密,木質部內側或周圍有非木化的纖維束。本品薄壁組織中散有油細胞。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理化鑑別

薄層色譜:分取乾薑1g,生薑5g磨碎,各加甲醇適量,振搖後靜置1h,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ml,作供試液,以芳樟醇、1,8-按油素為對照品,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用石油醚一乙酸乙酯(85:15)展開,以1%香草醛硫酸液里色。供試液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斑點。

品質標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定:本品含揮髮油不得少於0.8%(ml/g) 。

與其他藥

1、與附子的鑑別:二者皆為辛熱之品,均能溫里散寒,回陽救逆,同可用治陰寒內盛,脾陽不振之脘腹冷痛、大便溏瀉,以及亡陽證,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等症,二者常相須為用。不同之處在於:


鑑別要點

附子 有毒,其溫里散寒、回陽救逆之力較強,為溫里散寒之要藥、回陽救逆第一品藥,並善於補火助陽,善治腎陽、脾陽、心陽虛證;以及寒濕痹痛等證,以治中下二焦之里寒證為主。
乾薑 雖溫里散寒、回陽救逆之力不如附子,但又能溫肺化飲,以治中上二焦之里寒證為主。

2、與高良姜的鑑別:二者皆為溫中散寒的主藥,主治脾胃寒證,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無論是外寒內侵之實證,或陽氣不足之虛證,均可配伍使用。兩者在臨床常常相須為用。不同之處在於:


鑑別要點

乾薑 用於暖脾陽,偏治脾寒腹痛泄瀉。又能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用治亡陽證,四肢厥逆,脈微欲絕,以及寒飲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等症。
高良姜 則長於散胃寒,善治胃寒冷痛,以及寒凝氣滯,噫氣嘔吐等症。

加工方法

關於乾薑的炮製方法,各家本草記載略有出入。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日曝曬”。

其他的步驟主要有兩點值得討論:

其一,去皮與否。《名醫別錄》中即有“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颳去皮,然後曬乾,置瓷缸中釀三日,乃成”的記載。我們知道,生薑皮性味辛、涼,主和脾行水。明代《本草蒙荃》一書中即有“去皮熱,留皮涼”的記載。因此,生薑皮與生薑之辛溫之性不和,更與乾薑辛熱之性不容,當別為兩藥,在生薑和乾薑入藥時,宜去皮為佳。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在所有的姜的炮製品中,生薑皮中的揮髮油含量最低,這也能說明去皮與否的問題。

其二,水泡與否。《錄名醫別》《圖經本草》等藥學著作都有生薑水泡後日曬為乾薑的記載,有些醫藥學著作將這一步驟稱為“水釀”。從傳統中醫藥學理論來講,通過水泡,可以減弱姜的辛溫之性,使解表力減弱,功專和中。但是,這一步驟是否必須,尚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

食用討論

食補選時,順應天時。
要說清楚“晚上吃薑是否等於吃砒霜”的問題,還得從中醫的陰陽寒熱說起。

一天之中有陰陽之分,從午夜開始,自然界的陽氣逐漸上升,至中午陽氣最旺,氣溫也最高;午後陽氣逐漸衰弱,直至半夜陽氣最弱,此時陰氣為最甚;午夜過後,陽氣逐漸恢復。生命的活動表現屬陽,生命的安靜表現屬陰。

中醫認為天人相應,白天陽氣旺盛的時候應該多活動,溫補性質的藥物吃下去就可以幫助陽氣生髮,可以攝人適當的陽性(溫性)食物,如生薑等。晚上二陰氣逐漸旺盛時,陽氣就要收斂起來,不能再像白天那樣亢奮,這時如果攝人過多的溫熱食物或補品,會影響睡眠、影響身體合成代謝,不利於勞累後機體的自我修復,對身體有害。

所以,補益的藥物中,溫補的(如鹿茸紅參等)應該早晨、白天吃,這樣白天就精神;養陰的補品應該下午、晚上吃,人體更易吸收、利用,利於睡眠。由此,從一般意義上來說,白天吃薑有益,晚上=不宜吃薑。

在這裡要補充的是,白天陽氣旺盛時不能賴在床上,應當在外面工作忙碌;晚卜陰氣甚,容易損傷陽氣,所以人類發明了房子、被子來規避陰氣,此時應該歸家守舍。這才是符合天道的養生規律,萬物皆同此理,反之則不利。

體質有別,區別對待。
就每一個個體而言,體質有寒熱之別。寒熱偏差不大的人,按上述即可。但有些寒熱偏差很大的人,則應該注意:熱盛的人,經常感到身體有各種熱的表現,這類人無論白天、晚上都不宜吃薑,而應該多吃寒涼的食物;寒氣大的人,經常感到全身有各種冷或怕冷的表現,晚上如果能有薑湯驅寒,則身暖眠安,平時可以多吃溫熱的食物。

姜有生姜、乾薑之分。
生薑性溫,以溫胃為主,有止嘔良效,人稱“嘔家聖藥”,兼具溫肺之功。生薑雖溫但不燥,不會引起喉嚨疼,安全性相當高。

而乾薑則性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其熱氣能行五臟,不可多用、濫用。.

從寒熱性質疾病的治療方法來看,中醫認為應該“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即熱病用寒涼藥物治療,寒病用溫熱藥物治療。如果病人屬於虛寒性體質,患的又是虛寒性質的病,此時夜間吃薑也不必顧忌,這對病情好比是雪中送炭,有益無害;相反,如果病人屬於熱性體質,患的又是熱病,此時縱使白天也不能吃薑,否則對病情無異於火上澆油。

患寒性疾病的人,在夜間因受涼而加劇咳嗽、腹痛、嘔吐,此時雖是半夜也應該急服熱的生薑湯,可以起到溫肺暖胃、散寒止咳、止嘔止痛的良效,此時生薑是良藥,不是砒霜;如果患熱性疾病的人中午發熱加劇,此時吃薑,便是“殺人”不見血,與砒霜相差無幾。

綜上所述,所謂“晚上吃薑等於吃砒霜”的提法不完全準確。食物、藥物的使用都有相應的適應證,用得恰當就是良藥,用之不當則猶如砒霜。不獨姜如是,附子、大黃、人參、桂枝,皆如是。換言之,就是要“辨證分析”,切不可一概而論,這也是中醫學最核心的精髓所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