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理論
一、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依據 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發展中國。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以蘇聯為鑑戒,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二、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 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作為無產階級專政的一種特殊類型。是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
三、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學說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發展動力。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國內的主要矛盾和黨的工作重心。 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1、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的國體。中國的人民民主專政是馬列主義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的一個創造。中國的人民民主專政具有顯著的中國特色:第一,從政權組成的階級結構和專政的對象來看,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不僅存在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聯盟,而且存在工人階級同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聯盟。第二,從黨派之間的關係來看,實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也是我國政治制度中的一個特點和優點。這種新型的政黨關係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一個成功的創造。第三,從概念的表述看,人民民主專政符合中國國情,有它突出的優點.與無產階級專政的提法相比,人民民主專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確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專政這兩個相互聯繫的方面。
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的政體。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社會主義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完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切實加強國家各級權力機關的建設,便利人們民眾參與對國家事物的管理和監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日益健全,其地位和作用得到進一步的確認和發揮。然而目前也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需要進一步加以完善。例如應進一步加快立法工作並加大執法監督力度;繼續健全和完善選舉制度;人民代表大會本身的機構建設和工作制度的合理化;各級人民代表的文化水平尤其是法律知識的素質要求,等等。
3、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具有光榮傳統。為了完善這些制度,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當前及今後必須按照“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16字方針,加強同各民主黨派協商議事,更充分地發揮各民主黨派成員在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協中的作用,舉薦更多的民主黨派優秀人才擔任各級政府和司法機關的領導職務,熱情幫助民主黨派加強自身建設。對於各民主黨派來說,則必須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同中共親密合作,更積極地投身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德地把中國的事情辦得更好。
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也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所謂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地區既是國家的一級行政單位,又是少數民族的自治地方。區域自治機關既享有一級行政單位所享有的權利,又享有法律規定的若干自治權。這一制度實際上是一種民族自治和區域自治結合的制度。民族區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務的權利。實行這種制度,適合中國的國情,能夠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務的權利,它體現了中國堅持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原則。
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的同時,中國的政治建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從“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再到“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以及改革完善黨的執政方式、加強權力制約監督機制建設等具體任務的提出,表明我們已經徹底告別改革開放以前那種政治建設的整體挫折局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駛入了快車道。推進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
必要性
中國原有政治體制是過去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它曾經適應於武裝鬥爭和民眾運動,適應於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畫經濟,但不適應今天和平條件下進行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現行政治體制存在重大缺陷,表現為:第一,權力過分集中,集中於一人手中,第二,容易產生官僚主義惡習;第三,封建專制主義影響較深。鄧小平從以下三個角度闡述了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1、是對“文革”的反思得出的必然結果。
如何從政治上總結“文革”的經驗教訓,使其不再重犯類似錯誤,這是小平同志一直思考的問題。他指出:“這要從制度方面解決問題。我們過去的一些制度,實際上受了封建主義的影響,包括個人迷信、家長制或家長作風,甚至包括幹部職務終身制。我們現在正在研究避免重複這種現象,準備從改革制度著手。我們這個國家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缺乏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法制。現在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制度和社會主義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2、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中國的改革首先是從經濟體制入手的。大體步驟是:1979-1984年農村改革;成功後向城市推進辦四個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成功後把海南省作為最大的經濟特區;90年代上海浦東開發開放。21世紀初黨中央決定西部大開發。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但是隨著經濟改革向縱深推進、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也隨之開始暴露,特別是政治體制改革緩慢不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是經濟體制難以順利地推進。
3、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客觀要求。
回顧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有輝煌、有衰落,這都和穩定聯繫在一起。改革開放20多年,我國經濟取得這么大的成就,離不開社會穩定。因此,鄧小平在總結1989年政治風波的經驗教訓時指出:我們的目的就是要穩定,穩定才能搞建設。政治體制改革的最終目標就是確保社會主義中國的長治久安。這是小平同志的一貫思想。穩定壓倒一切。
目標
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可劃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改革的長遠目標,就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備、富有效率、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
二是改革的近期目標,就是建立有利於提高效率、增強活力和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領導體制。
長遠目標指明了遠景和方向,要經過長期努力才能實現。近期目標是實現長遠目標的一個階梯。達到近期目標,就能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奠定良好基礎,為實現長遠目標創造新的前進基礎。
目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主要是近期目標:四個方面:
1、發展社會主義民主。
2、消除官僚主義。
3、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4、調動人民民眾的積極性。
基本原則
為了實現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我們在政治體制改革中必須遵循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則:1、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
2、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
3、必須分步驟、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