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簡稱:第一野戰軍,又名西北野戰軍,是中國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力部隊之一。由抗日戰爭末期晉綏解放區和陝甘寧解放區的八路軍和地方武裝發展起來的。

基本信息

簡介

第一野戰軍,是中國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力部隊之一。它是由抗日戰爭末期晉綏解放區和陝甘寧解放區的八路軍和地方武裝發展起來的。

晉綏野戰軍和晉綏軍區野戰縱隊是為適應抗日戰爭轉入大反攻的需要而成立的。1945年8月11日,中央軍委命令成立晉綏野戰軍,隸屬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建制,賀龍兼司令員,關向應兼政治委員(後李井泉),張宗遜任副司令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改制
員,李井泉任副政治委員,張經武任參謀長(後許光達代),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後孫志遠)。下轄第358旅、獨立第l、第2、第3旅和以後成立的獨立第4、第5旅。8月21日,晉綏軍區從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建制內調出,直屬中共中央軍委領導。

1946年9月,從中原突圍的第359旅回到陝甘寧解放區,後轉隸晉綏軍區建制。1946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取消晉綏野戰軍和晉北野戰軍(於1946年6月組建,屬晉綏軍區建制)番號,將兩野戰軍部隊統一組成晉綏軍區第1、第2、第3縱隊。第1縱隊張宗遜司令員,廖漢生任政治委員,轄第358旅和獨立第l旅;第2縱隊王震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第359旅和獨立第4旅;第3縱隊許光達任司令員,孫志遠任政治委員,轄獨立第2、第3、第5旅。並將第1縱隊調駐陝甘寧邊區。

194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晉綏軍區第1縱隊和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所轄新編第4旅、教導旅、警備第1、第3旅,共6個旅

彭德懷彭德懷
2.8萬餘人組成陝甘寧野戰集團軍。張宗遜任司令員,習仲勛任政治委員,王世泰任副司令員,廖漢生任副政治委員,閻揆要任參謀長,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3月初,野戰集團軍以一部兵力出擊隴東,以調動準備進攻延安之國民黨軍。3月13日,國民黨軍以34個旅25萬餘人,向陝甘寧解放區發動進攻。其中,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15個旅14萬餘人從南線直攻延安。為了加強陝北地區的作戰指揮,3月16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所有駐陝甘寧解放區的野戰部隊和地方武裝,統歸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彭德懷和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習仲勛指揮。同時,成立西北野戰兵團,撤銷陝甘寧野戰集團軍番號。彭德懷兼西北野戰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張宗遜任副司令員,習仲勛任副政治委員,張文舟任參謀長,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任副參謀長。下轄第1、第2縱隊(3月17日由晉中入陝歸建)、教導旅和新編第4旅,共2.6萬餘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

1949年11月30日,中央軍委決定,第一野戰軍與西北軍區合併,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暨西北軍區。彭德懷任司令員,習仲勛任政治委員,張宗遜、趙壽山任副司令員,甘泗淇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閻揆要任參謀長,王政柱、韓練成任副參謀長,張德生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轄第1兵團(兼新疆軍區)、第2兵團(兼甘肅軍區)、第19兵團(兼陝西軍區),第1軍和第65軍分別兼青海和寧夏軍區。12月下旬,新疆國民黨軍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兵團,陶峙岳任司令員,王震兼政治委員,轄第9軍(趙錫光兼軍長,張仲瀚任政治委員)及騎兵第7、第8師。1950年元月,長期堅持新疆革命鬥爭的民族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軍(列斯肯任軍長,頓星雲任政治委員)。在此之前,於1949年9月,國民黨甘肅省保全副司令兼師管區司令周祥初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獨立第1軍,周祥初任軍長,張希英任參謀長;同月,國民黨軍第81軍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獨立第2軍,馬惇靖任軍長,甄華任政治委員,12月,起義之國民黨軍第119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獨立第3軍,蔣漢誠任軍長,黃忠學任政治委員。上述部隊均隸屬第一野戰軍建制。

1950年4月,根據中央軍委決定,第一野戰軍和兵團番號撤銷,所屬部隊歸西北軍區建制。

成立始末

晉綏野戰軍和晉綏軍區野戰縱隊是為適應抗日戰爭轉入大反攻的需要而成立的。1945年8月11日,中央軍委命令成立晉綏野戰軍,隸屬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建制,賀龍兼司令員,關向應兼政治委員(後李井泉),張宗遜任副司令員,李井泉任副政治委員,張經武任參謀長(後許光達代),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後孫志遠)。下轄第358旅、獨立第l、第2、第3旅和以後成立的獨立第4、第5旅。8月21日,晉綏軍區從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建制內調出,直屬中共中央軍委領導。1946年9月,從中原突圍的第359旅回到陝甘寧解放區,後轉隸晉綏軍區建制。

中國人名解放軍第一野戰軍進攻西安北門中國人名解放軍第一野戰軍進攻西安北門
1946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取消晉綏野戰軍和晉北野戰軍(於1946年6月組建,屬晉綏軍區建制)番號,將兩野戰軍部隊統一組成晉綏軍區第1、第2、第3縱隊。第1縱隊張宗遜任司令員,廖漢生任政治委員,轄第358旅和獨立第l旅;第2縱隊王震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第359旅和獨立第4旅;第3縱隊許光達任司令員,孫志遠任政治委員,轄獨立第2、第3、第5旅。並將第1縱隊調駐陝甘寧邊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解放河北

西北野戰軍的成立,是為了迎擊國民黨軍對陝甘寧解放區的重點進攻。194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晉綏軍區第1縱隊和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所轄新編第4旅、教導旅、警備第1、第3旅,共6個旅2.8萬餘人組成陝甘寧野戰集團軍。張宗遜任司令員,習仲勛任政治委員,王世泰任副司令員,廖漢生任副政治委員,閻揆要任參謀長,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3月初,野戰集團軍以一部兵力出擊隴東,以調動準備進攻延安之國民黨軍。3月13日,國民黨軍以34個旅25萬餘人,向陝甘寧解放區發動進攻。其中,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15個旅14萬餘人從南線直攻延安。為了加強陝北地區的作戰指揮,3月16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所有駐陝甘寧解放區的野戰部隊和地方武裝,統歸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彭德懷和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習仲勛指揮。同時,成立西北野戰兵團,撤銷陝甘寧野戰集團軍番號。彭德懷兼西北野戰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張宗遜任副司令員,習仲勛任副政治委員,張文舟任參謀長,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任副參謀長。下轄第1、第2縱隊(3月17日由晉中入陝歸建)、教導旅和新編第4旅,共2.6萬餘人。
3月19日,西北野戰兵團勝利完成了中共中央、人民解放軍總部和人民民眾安全撤離延安的任務。3月25日至5月4日,西北野戰兵團以2萬餘人的兵力,在糧食、彈藥極端困難的條件下, 連續進行了青化砭、羊馬河、蟠龍3次戰役,殲國民黨軍3個旅及地方團隊一部共1.4萬人。經過這三次戰役,初步穩定了西北戰局。5月下旬至7月上旬,西北野戰兵團揮師隴東,北進三邊,收復了環縣、定邊、安邊、靖邊等地,共殲西北行轅副主任馬步芳馬鴻逵所部2400餘人。鞏固了解放區,並為戰略反攻創造了條件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

1947年7月31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西北野戰兵團正式定名為西北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宗遜任副司令員(翌年二月任命趙壽山為第二副司令員),習仲勛任副政治委員,張文舟任參謀長,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任副參謀長。下轄第1、第2縱隊、教導旅、新編第4旅。並組成中共西北野戰軍前線委員會,彭德懷為書記。8月初,晉綏軍區第3、第4縱隊入陝撥歸西北野戰軍建制。西北野戰軍總人數達4.5萬人。此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已轉入戰略進攻。西北野戰軍於8月6日發起榆林戰役,調動了國民黨軍胡宗南部10個旅北上增援,策應了晉冀魯豫野戰軍陳(賡)謝(富治)集團南下黃河挺進豫西的作戰行動。隨後,西北野戰軍適時轉移兵力,於8月20日在沙家店一舉殲滅胡宗南集團的精銳部隊整編第36師主力共6000餘人,扭轉了西北戰局,開始由內線防禦轉入內線反攻。繼之,於9月14日至16日進行了岔口、關莊追擊戰,殲國民黨整編第1、第29軍各一部共4000餘人。至此,西北野戰軍打退了國民黨軍在西北的重點進攻。9月20日,由警備第1、第3旅和騎兵第6l師組成西北野戰軍第4縱隊,王世泰任司令員,張仲良任政治委員。縱隊組成後,於9月25日至10月21日,會同第2縱隊向黃龍地區挺進,先後攻占白水、石堡(今黃龍)、韓城、宜川等城鎮。之後,第2縱隊入晉南,解放吉縣;爾後又會同晉冀魯豫軍區第8縱隊解放運城、安邑等城鎮。在此期間,西北野戰軍主力發起延清戰役,殲國民黨軍8000餘人,收復了延長、 延川、清間、子長、綏德等城及延安東北廣大地區。l0月11日, 由教導旅、新編第4旅組成西北野戰軍第6縱隊,羅元發任司令員,徐立清任政治委員。至此,西北野戰軍已發展到5個縱隊和1個直屬山炮營,共7.5萬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

1947年冬至1948年春,西北野戰軍進行以“訴苦”(訴舊社會和反動派所給予勞動人民之苦)和“三查”(查階級、查工作、查鬥志)為主要內容的新式整軍運動,並在此基礎上開展了民眾性大練兵,提高了部隊政治覺悟和戰術技術水平。毛澤東對這一創造性的整軍運動給予了高度評價。1948年1月上旬至中旬,召開了中共西北野戰軍前委擴大會議,貫徹中共中央"十二月會議"精神,討論決定野戰軍轉入外線作戰的基本任務和各項政策,周恩來到會作了報告。2月24日至3月3日,西北野戰軍集中5個縱隊發起宜川戰役,一舉殲滅國民黨整編第29軍軍部、整編第27、第90師,共5個旅2.9萬餘人。這是西北野戰軍轉入戰略進攻後取得的第一個大勝利,從戰略上有力地配合了中原戰場人民解放軍的作戰。宜川戰役後,西北野戰軍為擴大戰果,於3月5日揮師南下,發起黃龍山麓戰役,至3月9日,解放富縣、黃陵、宜君,進逼蒲城。爾後以一部兵力圍困洛川,主力於4月中旬挺進西府、隴東,至5月中旬,又殲國民黨軍2.1萬餘人,一度解放了西府和隴東廣大地區,摧毀了國民黨軍在陝西寶雞的重要補給基地,並於4月21日收復了革命聖地延安。
1948年7月,以晉綏軍區獨立第10、第12旅,組成西北野戰軍第7縱隊,彭紹輝任司令員,孫志遠代政治委員。同月,以晉綏軍區第1 1、第14旅和騎兵旅組成西北野戰軍第8縱隊,姚喆任司令員。兩縱隊組建後分別留晉中和晉綏地區作戰。西府、隴東戰役後,為配合東北、華東、中原及華北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決戰,西北野戰軍於8月-11月間,先後發起了澄一、荔北和冬季3次戰役,殲滅國民黨軍5.9萬餘人,牽制了胡宗南部於西北戰場,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戰場的作戰,並擴大和鞏固了陝甘寧解放區,為爾後解放整個大西北地區創造了條件
1949年2月1日,遵照中共中央軍委1948年11月1日頒布的《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和1949年1月15日關於各野戰軍番號改按序數排列的決定,西北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宗遜、趙壽山任副司令員,閻揆要任參謀長,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李夫克任副參謀長,張德生任政治部副主任。所屬各縱隊依次改稱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軍,騎兵第1、第2旅改稱騎兵第1、第2師,總兵力l5.5萬人。第7、第8軍繼續留晉中和晉綏地區作戰。5月,第8軍與綏蒙軍區合併為綏遠軍區,隸屬華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圖書

北軍區。為加速西北解放戰爭的進程,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決定,6月,第18兵團(周士第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第60、第61、第62軍)、第19兵團(楊得志任司令員,李志民任政治委員,轄第63、第64、第65軍)由晉入陝歸第一野戰軍建制。第7軍亦隨同歸建。同時,第一野戰軍原屬6個軍組成第1、第2兩個兵團。第1兵團,王震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第l、第2、第7軍;第2兵團,許光達任司令員,王世泰任政治委員,轄第3、第4、第6軍。第一野戰軍總兵力已達34.4萬人。在此期間,第一野戰軍先後發起春季戰役和陝中戰役,解放了西安及陝西中部廣大地區。
第一野戰軍為貫徹中共中央軍委關於解放大西北的戰略部署,7月開始向西北國民黨統治區深遠後方進軍。至9月,先後發起扶眉戰役、隴東追擊戰和蘭州寧夏、河西戰役,給胡宗南集團以沉重打擊,迫使其退守秦嶺,全部殲滅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馬步芳和副長官馬鴻逵所部,解放了陝西、甘肅、寧夏、青海4省。9月25-26日,國民黨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岳和新疆省政府主席鮑爾漢先後通電起義,新疆和平解放。10月10日至11月初,王震司令員率第1兵團部及第2、第6軍以空運、車運和徒步行軍方式進駐新疆。11月26日至12月中旬,第18兵團及第7、第19軍在賀龍司令員指揮下,向秦嶺以南追殲胡宗南部,相繼解放武都、漢中、安康地區。至此,西北5省全部解放。嗣後, 賀龍率第18兵團配合第二野戰軍進軍四川,後歸西南軍區建制。第一野戰軍部隊即轉入清剿殘匪,屯墾戍邊。1950年4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第一野戰軍和兵團番號撤銷,所屬部隊歸西北軍區建制。

歷任領導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

1949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第一野戰軍與西北軍區合併,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暨西北軍區。彭德懷任司令員,習仲勛任政治委員,張宗遜、趙壽山任副司令員,甘泗淇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閻揆要任參謀長,王政柱、韓練成任副參謀長,張德生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轄第1兵團(兼新疆軍區)、第2兵團(兼甘肅軍區)、第19兵團(兼陝西軍區),第1軍和第65軍分別兼青海和寧夏軍區。12月下旬,新疆國民黨軍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兵團,陶峙岳任司令員,王震兼政治委員,轄第9軍(趙錫光兼軍長,張仲瀚任政治委員)及騎兵第7、第8師。1950年元月,長期堅持新疆革命鬥爭的民族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軍(列斯肯任軍長,頓星雲任政治委員)。在此之前,於1949年9月,國民黨甘肅省保全副司令兼師管區司令周祥初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獨立第1軍,周祥初任軍長,張希英任參謀長;同月,國民黨軍第81軍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獨立第2軍,馬惇靖任軍長,甄華任政治委員,12月,起義之國民黨軍第119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獨立第3軍,蔣漢誠任軍長,黃忠學任政治委員。上述部隊均隸屬第一野戰軍建制。

戰鬥序列

第一野戰軍軍部

司令:彭德懷
政委:習仲勛
副司令:張宗遜、趙壽山
副政委、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參謀長:閻揆要
下轄兵團:第一兵團第二兵團第十八兵團第十九兵團第二十二兵團

第一兵團

司令員:王震
政委:王震徐立清(後)
參謀長:張希欽
政治部主任:孫志遠
第一軍
軍長:賀炳炎
政委:廖漢生
副政委:冼恆漢余秋里
副軍長:王尚榮
參謀長:陳外歐
軍政治部主任:洗恆漢
第一師師長:傅傳作政委:曾祥煌
第二師師長:王紹南政委:顏金生
第三師師長:興中政委:曹光琳
第二軍
軍長:郭鵬
政委:王恩茂
副軍長:頓星雲
參謀長:張希欽
政治部主任主任:左齊
第四師師長:楊秀山政委:楊秀山
第五師師長:徐國賢政委:李銓
第六師師長:張仲瀚政委:曾滌
第七軍
軍長:彭紹輝
政委:羅貴波
參謀長:何輝燕
軍政治部主任:候維煜
第十九師師長:朱紹田政委:孫鴻志
第二十師師長:張新華政委:龍福才
第二十一師師長:范忠祥政委:李建良

第二兵團

司令員:許光達
政委:王世泰
副政委:徐立清
參謀長:張文舟
政治部主任:徐立清
第三軍
軍長:黃新廷
政委:朱明
副政委:朱輝照
副軍長:唐金龍
參謀長:李文清
軍政治部主任:江勇為
第七師師長:張開基政委:梁仁芥
第八師師長:楊嘉瑞政委:孟昭亮
第九師師長:朱聲達政委:王赤軍
第四軍
軍長:張達志
政委:張仲良
副政委:朱輝照
副軍長:孫超群
參謀長:張文舟
政治部主任:朱輝照
後勤部部長:王國瑞
第十師師長:高錦純政委:左愛
第十一師師長:郭炳坤政委:高維嵩
第十二師師長:郭寶珊政委:李宗貴
第六軍軍長:羅元發
政委:張賢約
副軍長:張賢約
參謀長:唐子奇
政治部主任:饒正錫
第十六師師長:吳宗先政委:關盛志
第十七師師長:程悅長政委:黃振棠
第十八師師長:陳剛政委:蕭頭生

第十八兵團

司令員員兼政委:周士第
副司令:王新亭、陳漫遠
副政委:王新亭
參謀長:陳漫遠
政治部主任:胡耀邦
第六十軍
軍長:張祖諒
政委:袁子欽
副政委:白天、桂紹彬
參謀長:鄧士俊
軍政治部主任:周仲英
第一七八師師長:溫先星政委:劉聚奎
第一七九師師長:黃定基政委:蕭新春
第一八O師師長:鄭其貴政委:王觀朝
第六十一軍
軍長:韋傑
政委:徐子榮
副軍長:魯瑞林
參謀長:白天
軍政治部主任:郭林祥
後勤部部長:劉曉山
第一八一師師長:王誠漢政委:張春森
第一八二師師長:王海東政委:王貴德
第一八三師師長:鍾發生政委:楊紹曾
第六十二軍
軍長:劉忠
政委:袁子欽
副軍長:方升普
參謀長:熊奎
政治部主任:高德西
第一八四師師長:林彬政委:梁文英
第一八五師師長:塗則生政委:孔俊彪
第一八六師師長:蒲大義政委:車敏橋

第十九兵團

司令員:楊得志
政委:羅瑞卿
參謀長:耿飈
政治部主任:潘自力
第六十三軍
軍長:鄭維山
政委:王宗槐
副軍長兼參謀長:易耀采
政治部主任:陸平
第一八七師師長:張英輝政委:劉光裕
第一八八師師長:宋玉琳政委:李真
第一八九師師長:杜喻華政委:蔡長元
第六十四軍
軍長:曾思玉
政委:王昭
參謀長:唐子安
政治部主任:袁佩爵
第一九O師師長:陳信忠政委:邊疆
第一九一師師長:謝正榮政委:陳宜貴
第一九二師師長:馬衛華政委:王海廷
第六十五軍
軍長:邱蔚
政委:王道邦
副軍長兼參謀長:肖應棠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蔡順禮
第一九三師師長:鄭三生政委:史進前
第一九四師師長:趙文進政委:袁耐冬
第一九五師師長:阮平政委:楊銀聲

第二十二兵團

(轄第九軍、騎兵第七、八師)
司令員:陶峙岳
政委:王震
副司令員:趙錫光
第九軍
軍長:趙錫光
政委:張仲瀚
第一副軍長:王根僧
第二副軍長:陳德法
參謀長:李祖唐
後勤部部長:劉德敬
第二十五師師長:劉振世政委:賀振
第二十六師師長:羅汝正政委:王季龍
第二十七師師長:陳駿政委:龍炳初
其他
第五軍
軍長:列思肯
政委:賽福鼎.艾則孜(後由頓星雲接任)
第八軍
軍長:姚喆
政委:高克林
獨二軍
軍長:馬惇靖
政委:甄華
獨三軍
軍長:蔣漢誠
政委:黃忠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