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佛寺[山西省五台山七佛寺]

七佛寺[山西省五台山七佛寺]

七佛寺位於南京市浦口區老山林場。始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年),1995年重建於今址。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寺院按左右排列,分別呈四合院和三合院形狀。現有七佛寶殿5間、三聖殿3間、念佛堂2間以及僧房12間。

基本信息

南京七佛寺

基本信息

南京七佛寺南京七佛寺
南京七佛寺位於南京市浦口區老山林場。始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年),1995年重建於今址。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寺院按左右排列,分別呈四合院和三合院形狀。現有七佛寶殿5間、三聖殿3間、念佛堂2間以及僧房12間。

秀麗風景

七佛寺與老山森林公園相連,背倚帽子山,前臨椅子山,左近老鷹山,右眺香山,群山環繞,風景秀麗。山花綠樹蔥蘢其上,佛語梵音微聞其間,堪稱莊嚴樂土,人間仙境

歷史沿襲

七佛寺因供奉佝僂孫如來、毗舍婆如來、屍棄如來、毗婆屍如來、枸那含如來、迦葉如來、釋迦如來等七佛而得名。據《江浦縣誌》記載:“七佛寺在治北十里,正統九年僧普春建。”《江浦俾乘》則盛讚七佛寺“眾山環繞,極稱幽僻”。

據有關資料反映,解放前,七佛寺尚有僧房100餘間,僧眾300餘人,到解放初期均無存。1995年。在江浦縣人民政府、南京市農墾農工商總公司的主持、協調下,於老山林場闢地重建,頗復舊觀。

現任住持

現任住持覺方師太,法號乘蓮,現 年58歲,南京市浦口區湯泉鎮人。她自幼隨父母信佛,1973年為居士,1989年正式出家。此後她常赴峨眉、普陀五台九華等佛門勝地參學,1991年人住七佛寺擔任住持。寺內現有比丘尼5人,其中3人在廣州閩南佛學院修業。

山西七佛寺

簡介

五台山七佛寺,坐落於山西省五台山台懷鎮東莊村東面的山坡上,背山面水,居高臨下,視野開闊。寺創於北宋,明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修葺,清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由菩薩頂大喇嘛重建,改為黃廟。以寺內供奉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婆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故名。

寺內建設

現在寺內有佛殿院、寮房和禪堂院。佛殿院內西為佛殿,內供七尊緬甸玉佛,造型優美,法相莊嚴。東為三聖殿,三開間,單檐硬山頂,內供脫紗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華嚴三聖」。南為祖師殿,三開間;北為客堂,三開間;西北耳房為文殊殿。

寺內原有明代大鐵鐘一口,在寺院外山坡上,有宋元豐年間所建經幢三座。禪堂院在該寺西面,正在修建,準備供奉已經請來的十幾尊漢白玉佛菩薩像。

寺內南面高高矗立著一座漢白玉砌築的六角七層密檐式塔,石質塔基,束腰須彌座,上下雕刻仰覆蓮瓣,束腰飾花草圖案。塔身正面每層有拱洞一孔,從下而上置石雕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婆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故名七佛塔。塔身側面每層都雕有視窗,並雕有塔檐椽飛。該塔設計新穎,造型優美,通身高二十二米,高高聳立在山坡上,是當今五台山最高的漢白玉塔。五台山七佛寺,坐落於山西

建寺傳說

據明萬曆年間的碑文記載,七佛寺創建於唐代。 七佛寺的建造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當初僧人在山腳建造了七尊大佛。佛像建好之後,有一天早上,村民發現,七佛忽然由山腳移到了山頂。原來,山腳下有五個山洞,洞中有五條神龍。龍是佛教的護法,它們看到佛像建造在山腳,覺得自己不能和佛像並列,於是合力將佛像抬到了山頂。從此之後,這座山因佛而得名,叫作"七佛山"。圍繞這七尊大佛建造的寺院,就叫作"七佛寺"。

佛教文化

山西七佛寺文化

七佛寺七佛寺
禪宗叢林裡,茶的重要性尤其顯著。在很多儀式之中,都必須舉行茶禮,在《敕修百丈清規》中,即有多處述及茶禮之應行時間及作法。禪剎中的飲茶方式,與禮儀相配合。這種"禮法之茶"不僅象徵寺院之儀規,而且也是內心的一種修行。這種"禮法之茶",隨著中國禪的東渡而傳入日本,後來廣行於民間,形成日本的"茶道"。水境精舍力圖恢復唐代寺院的茶文化,使之成為與我們現代生活相結合的淨化心靈的一種方式。七佛寺以弘揚佛教文化為己任,設三個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山西省佛教文化研究中心晉東南研究基地、山西晉城佛教文化研究會、山西高平佛教文化研究會。山西省也是中國佛教文化研究的重鎮,而晉東南地區的佛教文化在山西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七佛寺三個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的建立,山西佛教文化的研究將進一步深入。2006年8月12日,七佛寺舉行了方丈升座慶典以及佛像開光大法會。北京廣化寺方丈怡學法師榮膺七佛寺方丈。為怡學法師送座的有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根通法師、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傳印法師。隨後舉行了大型水陸法會,由根通法師、傳印法師、怡學法師共同主法。千百年歲月滄桑,煉就了留傳世代的山西佛教文化。如今,七佛寺的重光,可以說為佛教文化在新世紀的傳承與發展寫下了生動的樂章

歷史人文

由山腳沿"七佛門"而上,綠樹森森,鳥語花香。七道門由當代著名大德一誠法師、聖輝法師、永信法師、根通法師、戒忍法師、胡雪峰大嘛等題寫匾額,拾級而上,心為之清;寺門外,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法師題撰的"重建七佛寺碑";寺名由著名書法家啟功題寫,還有著名作家金庸先生題寫的"七佛聖境"匾額。七佛寺內有七佛殿,塑有七尊佛像。所謂七佛,是指釋迦牟尼佛及在其以前出現的六位佛陀。即過去莊嚴劫末的毗婆屍、屍棄、毗舍浮等三佛,與現在賢劫初的拘留孫、俱那含牟尼、迦葉、釋迦牟尼等四佛。這七佛皆已入滅,故又稱"過去七佛"。依據佛經記載,過去、現在、未來三劫之中,皆有千佛出現。其中,以上列七佛與此間因緣較深,所以諸經中經常論及。《長阿含經?大本經》中詳細述及了過去七佛出現的因緣,並列舉與七佛有關的劫名、種姓、菩提樹等。院內還建有25米高的漢白玉七佛塔,為晉東南最高的佛塔,有淨空法師題寫的"七佛寶塔"塔銘。七佛寺內建有太虛大師舍利塔,供奉著太虛大師真身舍利,堪為鎮寺之寶,由太虛大師的弟子惟賢法師題撰塔銘。太虛大師是近代中國佛教革新運動--"人間佛教"的主要倡導者,中國佛學的集大成者,長於融貫統攝,不拘於台賢禪淨,卓然成家。其一生主要致力於改革中國傳統佛教之積弊,希望使中國佛教上符佛陀的精神,下符現代中國的環境,其影響極其深遠。七佛寺建立太虛大師舍利塔,目的在於弘揚太虛大師"建設人間淨土"的精神,發揮佛教引導社會、淨化社會的力量。"水境精舍"幽雅超俗,飛雲、攬月二樓閣,飛檐入雲,更是占盡形勝!所謂"精舍",是智德精練者的舍宅。《釋迦譜》卷三中說:"息心所棲,是曰精舍。"水境精舍的一大特點是,將茶道與禪道融為一體,使之成為參禪淨心的妙所。唐代時,由於陸羽等人的倡導,品茶之風大盛於世。此後,飲茶之風逐漸傳入佛教界,乃有"茶禪一味"的說法,謂茶道之精神與禪之精神相互一致。禪之所以與茶道相通,在於它們都是致力於使事物單純化。禪是通過直覺地把握終極存在來完成,而茶道則是通過把在茶室中品茶所典型化了的意識移植到超生活的觀念中來實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