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蔣超《峨眉山志》載:有嘉靖八才子之一富順人熊過撰寫的《息心所頌》,記述一長者說偈云:“身相如虛空,不攝善惡念;是名息心所,菩薩方便力。”此應為寺名之憑據。息心所殿內供觀音和藥師佛,寺居岩畔,下望如高懸半空,所以古人曾這樣形容說:“息心所,高閣危懸,如在九天,如臨九淵,人心至此,獨持半偈,萬緣皆息矣。”門上那對聯更把“息心”的意思說透徹了:“萬籟無聲心自息,一身非我物同春。”意思是在此一切聲音都沒有的寂靜空間,心自然也就安靜下來,感覺到自己也是萬物之一的一種無我境界。
寺後原有地藏庵等,寺周附近有大小鵝嶺、石碑崗、仙女橋等遺蹟;石碑崗原立一碑,刊刻明代傅光宅撰“峨山修改盤路記”,為考察峨眉山進香古道的重要史料;此外,在息心坡上左邊林內豎有一碑,系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十月十五日立,上刻“統領四川馬邊防營提督軍門篤勇馬圖魯萬軍門修砌峨眉山進山大路碑記。”碑中記述了馬邊防營軍官出錢修砌息心坡道的情況,這說明了歷代地方統治者對峨眉山佛教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