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刊物名稱】《集郵》【英文名稱】philately
【刊物類別】月刊
【主辦單位】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
【編輯出版】集郵雜誌社
【出版日期】當月01日
【國內統一刊號】CN11-1641/G8
【國際標準刊號】ISSN0529-0325
【國外發行代號】M234
【郵發代號】2-222
【聯合征定代號】LD111641
【刊物版式】16開80頁
刊物歷史
《集郵》雜誌1955年1月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創刊,是新中國第一份公開發行的集郵媒體。1982年1月,《集郵》成為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會刊。《集郵》雜誌從1955年1月創刊至今,已有46年刊史。由於時間跨度大,中間幾經停刊和復刊,其中停刊時間最長的一次是從1966年7月至1979年12月。因此,要集全一整套《集郵》雜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集郵文獻愛好者一般將《集郵》雜誌的收藏分成兩小階段進行,一個階段是文革前的《集郵》雜誌,總計125期(冊);另一階段是從1980年1月《集郵》雜誌復刊至今,總計200多期(冊)。有的愛好者只注重收集1980年復刊後出版的部分,原因在於全國範圍內留存下來的成套的《集郵》雜誌不超過1000套,要想收集有相當大的難度。一整套文革前《集郵》雜誌的市場價約在3000元至5000元之間,成交價格的高低主要是以品相的好壞為標準。而1980年復刊後的部分則相對容易,1000元左右即可收集齊全。
一、文革前《集郵》雜誌的收藏要點
文革前《集郵》雜誌並不是本本都稀缺,一般來講是兩頭少、中間多。但也有例外,如處於中間時段的1960年第7期就十分罕見,市場價一般不低於300元。價高的原因出在印量上。1960年第7期實際上是一本停刊號,這一期出版後《集郵》雜誌即告停刊(或日休刊),一直到1961年7月才復刊,時隔整整一年;而這一期的印量僅有24500冊,比1955年第1期(創刊號)的印量還少,且事後沒有任何加印。
所謂“兩頭少”,是指剛剛創刊的1955年和即將停刊的1966年所出版的《集郵》雜誌較為緊俏。創刊號於1955年1月28日出版,定價為舊人民幣1000元,折合新人民幣為0.10元;印量為25700冊。創刊號面市以後即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在各地售缺紛紛告急的情況下,只好於1955年2月10日第二次印刷,結果比第一次印得還多,印量為28000冊。這樣,創刊號就有了兩種版本,暫且稱為原版和再版。原版的市場價一般為400元至500元,再版的市場價一般為200元左右。
1966年第6期(即停刊號),也是非常稀缺的一期,但是從本期刊登的大段大段的社論和語錄並結合當時的政治環境,可以推斷其印量肯定很少。這一期里有關集郵的文章幾乎沒有,取而代之的是轉載自《人民日報》和《紅旗》的社論,裡面還附有一張鉛印的小版條,上面印的是:“現因全力參加文化大革命活動,經上級批准,‘集郵’月刊從今年第七期起暫時停刊,凡已交預訂費的訂戶,由原收訂郵局負責退款。人民郵電出版社”。目前,1996年第6期的市場價為500元左右。
除以上這3本,1996年第5期也比較罕見。這期的內容同1966年第6期相似,目前市場價也在200元上下。概括地說,文革前的125期《集郵》雜誌除了這4本,其餘均較為常見,市場價在20元至40元之間。筆者在經營實踐中發現,1955年第2-12期,1961年第1、2、3期,1962年第10期,也比別的期數稀缺,價格要銷高一些。究其原因,有時候令人想不到,如1962年第10期之所以較罕見,原因在於這一期封底印的是紀94“梅蘭芳舞台藝術”小型張,且是彩色原大;不少集郵者從封底剪下來放進集郵冊里充數。
文革前《集郵》雜誌還有一個小秘密鮮為人知,那就是1996年第5期的“北京版”。1966年第5期流傳於世的有兩個版本,差異在於封二。“北京版”的封二是阿爾巴尼亞當時發行的新郵圖案,而另一個版本的封二印的卻是一段“毛主席語錄”。關於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當時印1966年第5期時,封二全是“毛主席語錄”;等全部發行出去之後,又接到上級通知,認為封二印這樣一段“毛主席語錄”不合適,需要收回。可是雜誌已經發下去了,怎么收回呢?外地的《集郵》雜誌無論如何也收不回來了,且大張旗鼓地回收,影響更不好。於是《集郵》雜誌發行部的同志在北京地區挨家挨戶地上門回收已經發到訂戶手中的1966年第5期,然後緊急加印了一部分再送到這些訂戶手中——這一部分的封二取消了“毛主席語錄”,改為印郵票圖案,因此形成了北京和外地截然不同的兩個版本。“物以稀為貴”,北京的訂戶只有1000戶左右,“北京版”的1966年第5期當然奇貨可居了,市場價不低於500元。
刊物特色
《集郵》雜誌以及時的信息、豐富的知識、生動的趣味、深入的研究、充實的史料和精美的印製,推動著我國集郵事業的發展,培育了一代又一代集郵愛好者,成為擁有近50萬讀者,享譽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郵刊。《集郵》雜誌開設了“新郵預報”、“設計訪談”、“集郵知識”、“封片簡戳”、“專題集郵”、“郵展指南”、“方寸百科”、“郵市縱橫”等20餘個欄目,在普及知識的同時,刊登了許多有學術價值的文章,為郵史郵學解決了很多難題。
《集郵》雜誌創刊號
集郵》雜誌創刊於 1955 年。至今已走過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 50 年來《集郵》教育並影響了無數人愛好集郵收藏,痴迷於五彩斑斕的方寸之間。創刊號封面簡捷明快,一枚放大的紀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周年》郵票,那面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向世人昭示: “ 新中國的郵票,反映出我們偉大祖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成就,顯示出我國人民熱愛和平的願望,為廣大人民民眾、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所愛好,並加以收集和研究。”刊名是由時任郵電部部長朱學范題寫的。
創刊號封二是“讀者來信”其中有我們熟悉的郭潤康老先生的“集郵是有趣味的文化活動”的署名文章。有詢問郵票張貼和航空信封事宜的問題,有反映郵票交易中出現的問題。
“樹立新的集郵風氣”的發刊詞,預見性的指出“人們需要有一種“集郵”刊物,及時介紹祖國的新的郵票,以正確的集郵觀點和方法,介紹祖國的各種紀念郵票、特種郵票和兄弟國家的郵票,說明郵票的圖案和史實,介紹集郵知識,以便於大家收集、研究和鑑賞郵票。這就是“集郵”月刊的主要任務。”《集郵》雜誌半個世紀以來,無論經歷各種政治運動,還是幾經停刊和復刊。始終堅持創刊時的辦刊方針,堅持為集郵愛好者服務,宣傳集郵知識,贏得幾代集郵人的喜愛。
《集郵》雜誌創刊號包括封面和封底共 20 頁,有捷克斯洛伐克郵電部長諾曼談“郵票的使命”有集郵知識介紹“談集郵”和“正確地進行集郵活動”。還有蘇聯集郵局副局長談“蘇聯集郵情況”。在介紹郵票方面介紹了紀29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特11“技術革新”、紀28 “北京蘇聯經濟及文化建設成就展覽會開幕紀念”等郵票。這期雜誌用許多篇幅介紹了阿爾巴尼亞、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郵票,專題郵票介紹了列寧郵票。在國外郵訊欄內也報導的是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羅馬尼亞、等當時被稱為人民民主國家發行的郵票。
辦刊宗旨
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為廣大集郵者服務。發展成就
作為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會刊,由人民郵電版社出版的《集郵》雜誌1998年被新聞出版署評為“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2001年被新聞出版總署列入中國期刊方陣,評為“雙百期刊”。2003年1月被新聞出版總署評為“第二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2004年底又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提名。教科文藝期刊大全(七)
教科文藝期刊雜誌涵蓋了各國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民間傳統手工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國際文化、藝術,且對其保護與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
集郵百科知識之集郵文獻
集郵是人們收集、鑑賞和研究郵票為主要內容的大眾性文化活動。十九世紀中葉,郵票的誕生,集郵活動、研究開展,並隨著科技創新、文化普及和郵票增多而變化發展,隨之各類的集郵期刊、著作也應運而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