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資訊理論與編碼技術基礎》主要介紹了信息與編碼理論的基本原理和技術問題。全書共分為六章,其主要內容包括緒論、信源與信源熵、信道與信道容量、信息率失真函式、信源編碼和信道編碼等。《資訊理論與編碼技術基礎》可以作為高等院校電子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對抗等專業的本科教材和教學參考書,也可以作為研究生入學考試參考用書或者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
編輯推薦
《資訊理論與編碼技術基礎》:高等學校信息與通信工程“十一五”規劃教材
目錄
第1章概論
1.1信息的基本概念
1.2通信系統的基本模型
1.3信息與編碼理論的主要研究內容
第2章信源與信源熵
2.1信源的數學模型與分類
2.2單符號離散信源的信息量與熵
2.3離散信源的平均互動信息量
2.4多符號離散平穩信源的熵
2.5連續信源的熵
2.6加權熵的基本概念和套用
2.7離散無失真信源編碼定理
課後練習題
第3章信道與信道容量
3.1信道的分類與數學模型
3.2單符號離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3.3多符號離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3.4連續信道和波形信道
3.5信道編碼定理
3.6理想通信系統
3.7網路信息理論
課後練習題
第4章信息率失真函式
4.1信息率失真的基本概念
4.2離散信源R(D)的計算
4.3限失真信源編碼定理
課後練習題
第5章信源編碼
5.1編碼的相關概念
5.2平均碼字長度
5.3最佳變長編碼
5.4常用信源編碼方法簡介
課後練習題
第6章信道編碼
6.1信道編碼的基本概念
6.2偽噪聲編碼
6.3檢錯碼和簡單糾錯碼
6.4線性分組碼
6.5循環碼
6.6卷積碼
課後練習題
參考文獻
序言
從1948年C.E.Shannon發表開拓性的論文《通信的數學理論》,為資訊理論與編碼技術奠定了理論基礎開始,信息理論就成為了信息科學中最活躍的研究內容,並且以其新穎的思路和高效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通信理論和計算機技術,反過來又為資訊理論與編碼技術的發展和套用創造了有利的環境。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深入,資訊理論和編碼技術已經滲透到許多套用領域,展現出勃勃的生機和巨大的發展前景。
目前,資訊理論和編碼技術已經成為信息、通信、電子工程等專業的基礎,對理論研究和工程套用均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是高層次信息技術人才必不可少的基礎知識。因此,各高等院校均將資訊理論和編碼技術作為信息類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理論課。
由於資訊理論和編碼技術介紹的是信息理論基礎和編碼理論基礎,涉及到眾多的學科,內容本身理論性很強,需要深厚的數學基礎,許多讀者雖然認識到資訊理論和編碼技術的重要性,但是面對繁雜的數學公式只好望而卻步,因此迫切需要一本介紹信息理論和編碼理論的基本知識,並且與實際套用聯繫緊密的書籍。
針對這些問題,作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在編寫過程中強調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套用,把資訊理論和編碼技術所涉及的數學知識限制在工科高等數學的範疇內,儘量使用通俗形象的語言描述定義、性質和結論的物理概念,減少理論推導,並且在每章後面都附有相應的思考題和習題。因此,本書適合作為通信工程及信息類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為其他專業學生和相關研究人員的參考書籍。
本書一共分為六章,遵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系統地組織教學內容。第1章是概論,介紹信息理論與編碼理論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統的基本模型,以及資訊理論與編碼技術的主要研究內容和套用;第2章介紹資訊理論的一些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信源的分類和數學模型、信源信息量的度量、離散信源的熵和性質、連續信源的熵和性質、信源的冗餘度和離散無失真信源編碼定理;第3章介紹信道及信通容量,主要包括信道的分類和數學模型、信道容量的基本概念、離散信道容量的計算方法、連續信道容量的計算方法、有噪聲信道編碼定理、理想通信系統以及網路信息理論;第4章介紹信息率失真函式,主要包括信息率失真的基本概念、信息率失真函式及其性質、離散無記憶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式以及限失真信源編碼定理。
盤點最新圖書系列(二)
圖書是人類用來紀錄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類交融感情,取得知識,傳承經驗的重要媒介,對人類文明的開展,貢獻至鉅。所以,無論古今中外,對於圖書,人們總給予最高的肯定與特別的關懷。 手工精製的紙特別適合中國書畫之用,分生宣和熟宣兩種。本期主要任務是盤點各大出版社出版的新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