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今注今譯》

《詩經今注今譯》

《詩經今注今譯》是2011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雲五,馬持盈註譯。

基本信息

簡介

《詩經今注今譯》詩經今注今譯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這部譯註本體現了學術界關於《詩經》研究的最新成果,注釋準確簡練,譯文生動流暢,並對每篇作品的主旨和藝術特色作了簡明扼要的賞析和介紹,是一部適合廣大文學愛好者閱讀的高質量的古典文學普及讀本。

特點

中國素以詩國著稱於世,在其琳琅滿目爭奇鬥豔的詩苑中,《詩經》是最先盛開的一朵奇葩,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的出現拉開了中國文學的序幕,標誌著中國詩歌發展進入了全新的鼎盛時期。無論就《詩經》內容的深廣而言,抑或視其詩藝的水準而論,它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甚至竟令後人“不可及也”(王夫之《詩譯》)。所以明朝陳第在其《讀詩拙言》中高度讚美《詩經》說:“《詩》雖三百篇,然牢籠天地,囊括古今,原本物情,諷切治體,總統理性,闡揚道真。廓乎廣大,靡不備矣;美乎精微,靡不貫矣。”這使《詩經》確實成了群星璀璨的中國詩苑中的“焯乎如日月”(朱松《上趙漕書》)的明星,成了“獨絕千古”的“天籟”(袁枚《隨園詩話》),使“天下後世,舍《三百篇》則無以為法”(貢師泰《重刊石屏先生詩敘》),在中國文學史上確立了它的崇高地位,為中國文學贏得了巨大的世界聲譽。
1.《詩經》的名稱
在先秦時期,《詩經》只稱《詩》,或稱《詩三百》。《論語·為政》說:“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泰伯》曰:“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孟子》、《墨子》、《荀子》等書也這樣稱呼《詩經》。雖然孔丘、荀
況偶稱《詩》為“經”(見《莊子·天運》、《荀子·勸學》),但是《詩經》之名並未在先通行。到了漢代,統治者崇尚儒學,遂把《詩》稱為《詩經》(《史記·儒林傳》),並沿用至今。當然此後也不乏稱《詩經》為《詩》、《詩三百》者,也有簡稱《三百》、《三百篇》者,甚至尚有以《風》代稱《詩經》者,但以《詩經》為通用之名。
2.《詩經》產生的年代
據王國維《觀堂集林·周大武樂章考》的考證,《詩經·周頌》中的《武》、《桓》、《賚》、《酌》、《般》、《我將》六首詩(明朝何楷《詩經世本古義》有《時邁》而無《我將》),確為周武王克商時的慶功之歌;今人多從之,認為這是《詩經》中最早的詩,當產生於周初,即公元前11世紀中葉。《詩經·陳風·株林》描寫陳靈公通淫夏姬之事(《毛詩序》),而《左傳·宣公九年、十年》、《史記·陳杞世家》皆載其事,靈公被殺事在公元前599年,今人多從此說,以為《株林》為最晚之作,當在公元前6世紀中葉。由此可見,《詩經》收錄的305首詩,大約產生於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五百年間。

20世紀《詩經》文學及相關研究

現代《詩經》學由相互關聯的三個部分也就是三個層次構成:第一個層次是《詩經》學文獻的整理和考訂;第二個層次是《詩經》文學及相關學科;第三個層次是《詩經》學術史研究。在這三個層次中,第一個層次是《詩經》學的基礎,第三個層次為《詩經》學提供借鑑,第二個層次是全部《詩經》學的中心。第一、三兩個層次都為這箇中心提供服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