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文化與文學》

《先秦兩漢文化與文學》

王洲明先生的《先秦兩漢文化與文學》一書由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簡介

《先秦兩漢文化與文學》一書是中國先秦兩漢文學與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王先生的著作至少有三個方面的成就與貢獻值得充分肯定。

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先秦兩漢文化與文學》

書籍作者:王洲明

圖書售價:40.00元

圖書類別:文學

圖書標籤:文學先秦山東大學出版社簽名本山東大學

上書時間:2008-10-31

出版時間:1996-05

印張:12.25

作者簡介

中國詩經學會理事王洲明

1944年10月生,1981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詩經學會理事、副秘書長,中國屈原學會理事,山東省古典文學學會副會長、副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兩漢文化與文學。主要論著:《先秦兩漢文化與文學》、《賈誼集校注》(二人)、《齊文學藝術史》(二人)、《中國文豪傳》(主編)等。

書評選萃

跨越文學的文化沉思

書評人:鄭訓佐
《先秦兩漢文學與文化》一書由《詩經》專論和先秦兩漢文化專題兩部分組成。它以對大的文化背景的切入為邏輯起點,以對文學本體的觀照為邏輯終點。無疑,著者之所以竭立使文化與文學結緣,並非出於純主觀的構想,而是在對客觀研究對象進行符合歷史情境的考察以後,所做出的十分理性的選擇。因為先秦兩漢文學相對於後世文學,體現的最大特點,大概莫過於因價值體系的交叉而形成的模糊性,因多種文化元素的匯集而體現的宏大感,面對這樣複雜的對象,純文學的體認自然會捉襟見肘,顧此失彼,甚至無能為力,而只有借重文化學的方法,方能覆蓋全局,遊刃有餘。王著正是基於這種學術的思慮,開始了它的文化與文學關係的追溯。
但具體的探求畢竟比框架的設定艱難得多。即如《詩經》,它幾乎包含了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哲學思考與情緒流露、倫理說教與審美體驗、官方意志與山林漫思、純文學因素與非文學因子,是那樣複雜地攪拌在一起,這樣,當人們試圖捕捉那被淹沒在萬象森羅中的目標時,不免有“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之感。王著顯然在這方面費了一番匠心。它首先把中國人早期的認識論視為第一研究對象。因為所謂認識論就是對客觀世界、主觀世界以及二者關係的認識。對周人而言,它的認識論,既對商人有所繼承,也有所突破,如既敬重天又執著人事的觀念,就體現了這種傾向。而要把握周人獨特的文化性格,並進而認清它在《詩經》中的效應,分析變異顯然要比探討承續更為重要。大概正是源於這種動機,緊接著的一系列專題都是圍繞周人的現實規範和與之相應的行為方式進行的,如“周代禮樂文化與《詩經》”、“周代宗法制度與《詩經》”、“周代敬德思想與《詩經》”、“周代士人憂患意識與《詩經》”。在研究的過程中,著者的步履中時常傳達出堅實而深厚的足音,從而體現了文化綜合研究的混涵的優勢,如與西方的比較,與此前此後文化思潮的呼應,共同組成了一個時空縱橫交錯的學術網路。這個坐標系的建立,頗利於歷史的定位和現實的考察,更能體現學風的深邃與宏放。
如果說以上所述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先秦兩漢文學與文化》一書由方法的擇取所帶來的新意,那么,不拘成說、超越藩籬則體現了著者抒發新見的欲求。如對禮與德的關係,著者在基本肯定郭沫若先生和楊向奎先生對周初“敬德”思想理解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德比禮後起,但它對禮的影響很大。當禮中充實了德的內容,那么,這時的禮,既不是物品交換的方式,也不僅止是禮節儀式,而是帶有實質內容的對社會的某種規定。”這種平實的學術對話,與單純的標新立異大異其趣。至於書中有關齊文化與漢大賦影響的論述,尤多創見,把本來受到學術界冷落的領域,從塵封的狀態中清理出來,重新進行價值評估,即完成了歷史真貌的還原,同時也會由這種還原造成新的學術衝擊。
有人說讀佳作應如對故人,如晤新雨。“如對故人”云云,是指所述所論能基本符合一般的思維邏輯,並通過這種契合獲得被認同的親切感;“如晤新雨”之說,則是指對習見的超軼,從而獲得新的啟示。無疑《先秦兩漢文學與文化》一書正是朝著這一方向努力的。

20世紀《詩經》文學及相關研究

現代《詩經》學由相互關聯的三個部分也就是三個層次構成:第一個層次是《詩經》學文獻的整理和考訂;第二個層次是《詩經》文學及相關學科;第三個層次是《詩經》學術史研究。在這三個層次中,第一個層次是《詩經》學的基礎,第三個層次為《詩經》學提供借鑑,第二個層次是全部《詩經》學的中心。第一、三兩個層次都為這箇中心提供服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