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是在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一部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50年5月開始籌建,同年8月1日正式成立。當時屬中國科學院領導,是中國科學院建院初期成立的第一批研究所之一。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後,考古研究所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所屬研究機構。
業務機構
目前下設業務機構有:史前考古研究室、夏商周考古研究室、漢唐考古研究室、邊疆民族考古研究室、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科技考古中心、考古資料信息中心、考古雜誌社。另在西安設有研究室,在洛陽和安陽設有工作站。主管的研究中心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公共考古中心,國外考古研究中心等,掛靠的學術團體有中國考古學會。
歷任所長
第一任所長由鄭振鐸擔任,副所長為梁思永和夏鼐。此後由尹達和夏鼐分別任所長。自1982年以來歷任所長為王仲殊(1982年始)、徐苹芳(1988年始)、任式楠(1992年始)、劉慶柱(1998年始)。現任所長為王巍(2006年始)。
考古工作
五十年來,考古研究所在全國絕大多數省份開展過田野考古工作。考古研究所單獨進行或與其他單位共同進行的一系列重點發掘項目,受到海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例如:史前時期的小南海洞穴遺址、下川遺址、裴李崗遺址、北首嶺遺址、半坡遺址、廟底溝遺址、柳灣遺址、屈家嶺遺址、青龍泉遺址、興隆窪遺址、王因遺址、西朱封遺址、三里河遺址、北陽平遺址、頂獅山遺址等;對探索中國文明起源和夏文化問題有重要意義的陶寺遺址、二里頭遺址、東下馮遺址等;商周時期的偃師商城、安陽殷墟、豐鎬遺址、周原遺址、琉璃河遺址、洛陽東周城遺址和銅綠山遺址、大甸子遺址、前掌大墓地等;漢唐及其以後時期的漢長安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曹魏北朝鄴城遺址、隋大興城唐長安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隋唐揚州城遺址、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遼中京遺址、金中都遺址、元大都遺址,以及漢杜陵陵園遺址、滿城漢墓、馬王堆漢墓、大葆台漢墓、廣州南越王墓和南越王宮城遺址、磁縣北朝大墓、明定陵和龍泉窯遺址、南宋官窯遺址、靈武窯遺址、福建建窯遺址等。歷年來田野工作取得的豐碩收穫,為繁榮中國考古學研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考古研究所的許多編寫工作,被列為國家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其中,被列為“六五”期間國家項目的有《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青海柳灣》、《偃師二里頭》、《定陵》等發掘報告,以及《小屯南地甲骨》、《殷周金文集成》等;被列為“七五”期間國家重點項目的有《大甸子》、《西漢南越王墓》、《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等發掘報告,以及《殷周金文集成》;被列為“八五”期間國家重點項目的有《偃師二里頭遺址》等;被列為“九五”期間國家重點項目的發掘報告有《中國考古學》,這是考古研究所“九五”期間投入較多研究人員編寫的重要的綜合性項目。另外,還有幾十項編寫工作,被列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項目。此外,考古研究所許多研究人員承擔了國家重點項目《中國大百科全書》和《當代中國叢書》的考古卷的編寫工作,還參加編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的原始社會部分的圖稿。
考古研究所具有較先進的科技手段,1998年成立的考古科技實驗研究中心具有門類眾多、技術先進的實驗、化驗設備。除文物修復、繪圖、攝影等方面工作外,還包括碳14測年設備、熱釋光測年技術、原子光譜分析設備、金相分析儀器、掃描電子顯微鏡、探地雷達、遙感考古、機算機分析技術等;其中,碳14斷代工作的成績尤為突出,是全國同類實驗室中建立時間最長、公布數據最多的一個實驗室。1989年,考古研究所實驗室主持建立的碳-14測定年代用中國糖碳標準獲得國家科學進步三等獎。
出版刊物
考古研究所歷年來編輯出版了上百種考古學專刊,其中包括重要遺址和墓葬的發掘報告,綜合性考古著作和論文集,甲骨、金文和漢簡資料集錄等,大部分是所內研究人員編著的。考古研究所主辦的出版物有四種:《考古》(月刊)、《考古學報》(季刊)、《考古學集刊》(年刊)和《考古學參考資料》(不定期)。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中國考古學年鑑》,由設在考古研究所的學會秘書處負責編輯。
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中,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學系導師的,現有博士生導師11人,碩士生導師51人,1978年以來培養的碩士研究生42人,博士研究生16人。
在半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考古研究所與世界許多國家的業務同行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從1972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舉辦出國文物展覽,到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考古研究所對外學術交流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考古研究所在1972-1999年間共接待外國學者來訪800餘人次,他們分別來自日本、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義大利、荷蘭、瑞士、希臘、伊朗、巴基斯坦、墨西哥、秘魯、俄羅斯、越南、朝鮮、以色列、韓國、印度等40餘個國家。考古研究所還曾於1983年8月,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考古學會聯合舉辦了“亞洲地區(中國)考古討論會”,有10個亞洲國家的12名代表和若干觀察員前來參加。與此同時,考古研究所派出研究人員數百人次進行講學、考察。通過這些交往,增強了考古研究所與各國學者之間的友誼,加深了對世界考古學發展的認識,也使得中國考古學的成果為世界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