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社會研究方法基礎》](/img/f/63f/nBnauM3XzYDOzgzNzMzM5UzMxMTM0cDNzMjNwADMwAzMxAzLzMzL2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社會研究方法基礎》首先闡明了社會研究的文獻準備工作、合倫理性、方法論立場等基礎性議題,並通過實例勾畫出了社會研究的基本輪廓。然後以研究設計、資料收集、資料分析、結果呈現等研究程式與環節為線索,從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兩個維度,對社會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術進行了系統的介紹。《社會研究方法基礎》辯證地闡明了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關係,對定性研究方法特別是定性資料分析方法的介紹比較全面和深入,使其占據了與定量研究一樣的分量,凸顯了當代社會研究融定量方法與定性方法為一體的方法論取向。在電腦輔助資料分析方面,既介紹了定量資料分析軟體SPSS的具體使用方法,也講解了定性資料管理與分析軟體Nvivo及N6的操作流程。《社會研究方法基礎》內容豐富,繁簡適當,邏輯清晰,可操作性強,適合用作高等學校社會研究方法課程的教材,也可用作開展實際社會研究工作的指南和參考。
圖書目錄
致謝
導言
第一部分 開始研究
第1章 研究工作的開始:理論文獻與研究的問題
第2章 合倫理性
第3章 資料與資料收集
第4章 社會研究中的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
第5章 什麼是社會研究?——田野實例
第二部分 研究設計與資料收集
第6章 定性研究過程概述
第7章 定性訪談:面對面訪談與焦點小組訪談
第8章 民族志與個案研究
第9章 收集文本資料(含視頻“文本”):大眾媒體、公共的、私屬的、個人的
第10章 常人方法學與談話分析
第11章 定量研究設計概述
第12章 假設、操作化與變數
第13章 抽樣
第14章 調查設計
第15章 資料的收集和編碼
第三部分 資料分析
第16章 定性資料分析概述
第17章 定性資料編碼(定性內容分析)
第18章 話語分析中的符號及敘事分析與談話分析的開展
第19章 計算機軟體的使用:NVivo/N6操作
第20章 定量資料分析概述
第21章 單變數描述統計
第22章 變數關係的描述與探索
第23章 推論統計與假設檢驗
第24章 資料處理
第四部分 研究結果的呈現
第25章 書面報告的撰寫
第26章 口頭匯報研究結果
術語表
參考文獻
譯後記
前言
社會研究遍布我們四周。大學及其他機構的社會研究人員提供了大量關於我們所處世界的資料,為商業性、慈善性或政府資助的服務活動提供了支持,也為大眾媒體、工作場所提供了支撐。一個人只需要閱讀每天的報紙就可以接觸到大量的觀點和主張,涉及我們生活的方式、各種事物的變化,以及發生在過去或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各種事情是更好些還是更差些。這些論斷來自於政客和評論員,這些人想讓我們相信他們是知道得“最多”的。社會研究的一項基本工作就是將各種斷言付諸檢驗。了解和批判性地解讀他人社會研究成果的能力是提高我們選擇與決策能力的有力武器。開展社會研究的能力則處於更高層次,不僅有助於研究者自己做出周到的抉擇,而且可以影響社會本身所做的選擇。因此,在一個複雜的、變化中的世界,高質量的社會研究技術成為越來越有價值的資源,無論是為社會提供關於其自身的信息,還是對於解釋和利用這些信息。人們所說的“後工業化”或“全球化”的一個後果就是,這樣的時代越來越要求人們具備運用多種方法開展社會研究的能力。這就使得專業社會研究人員與那些在工作實踐中兼做社會研究者之間的差別變得模糊了。
本書就社會研究方法向讀者提供了一個實用的、多角度平衡的、內容全面的導論。重點介紹了社會研究在現實世界的套用,同時也概要闡述了學者們的一些爭論,這些爭論在實踐中受到關注。在這本書中,定性和定量的研究途徑並重,其內容編排適於研究者將之當作教材或手冊使用。書中包括對資料分析軟體NVivo2.O和SPSSvl1.O的全面介紹。
本書所提供的是一個基礎和框架,其內容完全可以滿足社會科學本科畢業論文項目的實施需要。那些事先沒有任何知識和經驗的初學者完全可以讀懂本書。同時,本書內容廣泛,可以滿足研究設計、實施和資料分析等諸方面需要。為了按研究者所希望的方向調整研究項目,研究者必須參考研究方法相關領域一些專家的原著。本書將幫助你在這方面達到一定程度的理解,並告訴你一些有助於領會和使用專家原著的實際竅門。
社會研究的語言因為一些術語而顯得晦澀不清。本書後面的術語表使你能夠將技術語言轉化為通俗的話。該術語表包含365個詞,這些詞在討論社會研究時常用到,但並不是普通的日常語言。術語表的使用將有助於你搞清你所閱讀的東西,以及你想利用所學知識做的事情。術語表也使得本書易於不按先後順序閱讀。將本書當做實踐指南而不是教材的讀者可以直接跳到自己要參照的章節。這種情況意味著略過在其前面的章節所討論的內容,但這樣做可能會錯過這些章節對一些概念的界定。如果你以這樣的方式使用本書並遇到你不懂的概念,術語表是你首先要看的地方。
術語表中所包含的概念在正文中首次出現時均用粗體標出。每一章所用到的重要術語均列在該章末尾的“關鍵字”里。
精彩書摘
由於並不總是能使用實驗方法,其餘的很多自然科學研究採用了另一種形式的假設-演繹研究(即通過可觀察的條件的變化來檢驗預測的研究)。這可以通過跨時間或者跨地域的比較來實現。如果特定變數在不同的地域或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度量水平,那么就可以測量其他變數在這些時段或者地域的表現,看看是否存在某種規律(或相關關係)。儘管控制條件不存在,揭示出一個因素的變化伴隨著另一個因素的變化仍然是可能的(即使很難確定哪個是原因,哪個是結果)。假設應該是可以陳述出來的。然後研究者就可以去尋找檢驗這項假設的必要條件。資料收集到以後,分析出來的結果可能支持假設,也可能否定假設。因此,這仍然屬於假設一演繹研究。
更多的社會研究採用的是這種方法。這種方法的倡導者傾向於將他們自己視為科學家。然而,有些類型的社會研究並不是假設-演繹式的,而是採用了一種基於探索的途徑。有時,已有的知識還不足以導出研究假設,探索研究是為了闡明正在發生什麼事情。自然科學研究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有時,採用探索式研究是為了拒斥假設-演繹方法,即拒斥預測方法和因果性假定。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即科學方法是否適用於研究人類,或者人類所具有的不同於自然界物質的特徵(特別是人類的意識性和選擇性)是否會使得作為假設-演繹研究基礎的預測式研究和預測性解釋模型失去效力。這些問題將在以後的章節進行討論(參見本章後文中的“檢驗或是探索”和第4章)。這些問題會在研究過程中不斷重複出現,但在現階段還無法完全闡述清楚。界定研究問題
一項假設是一個有待檢驗的命題,而不是一個等待回答的問題。假設是在較寬廣的研究領域或問題中對某個問題的聚焦。有些研究問題是非常具體的,有些則模糊不清。確定研究問題的過程一直是所有研究項目的第一個關鍵環節。
社會問題、政治議題、個人動機?
經濟法學及相關著作
經濟法學是研究經濟法及其發展規律的法學學科,它與法理學、憲法學、行政法學、民法學、刑法學等同屬於法學體系的其他學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