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變》

《天變》

作者:張惠誠,出版:中國長安出版社。

基本信息

《天變》

概述

作 者: 張惠誠 出 版:中國長安出版社

政變在中國古代歷史中上演出一幕幕的悲喜劇,塗抹出一幅幅可圈可點的歷史畫卷。由於王位的嬗遞,政權的更替,不知有多少頂王冠而落地,有多少個新朝而崛起?圍繞這個權力魔杖,有多少人曾殫精竭慮,有多少人曾拚死廝殺,有多少人曾喋血宮門。的燃燒,的搏鬥,勝利者昂然登上至尊的寶座,失敗者頹然倒在殷紅的血泊之中……,翻開此,希望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經驗教訓、無窮的啟迪和思考

內容簡介

第一部分
舟師將士收拾慶忌、要離屍體,去見闔閭。闔閭見狀大喜,重賞降卒,以上卿之禮,安葬要離,使其與專諸的墳墓並列;用公子之禮葬慶忌於王僚墓側。不久,又派兵襲殺掩余、燭庸,徹底清除了威脅王位的內患。王位鞏固以後,闔閭採納吳子胥的"三軍繼之"的策略,頻繁騷擾楚軍,使其疲於奔命。柏舉之役後,吳軍五戰五捷入郢都。吳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終報父兄大仇。
序言
煌煌五大洲,綿綿數千年,人類歷史經歷了多少次興亡更替,易姓改朝?有多少頂王冠落地,有多少個新朝崛起?圍繞著權力這個魔杖,有多少人曾殫精竭慮,有多少人曾拚死廝殺,有多少人曾喋血宮門,有多少人曾黃袍加身?在世界政治史的大舞台上,曾出現過多少個粉墨登場的歷史人物,曾發生過多少次令人眼花繚亂的權力爭奪?真可謂五光十色,萬象紛呈。
在世界政治史上,王位的嬗遞,政權的更替,大體上採取三種形式,一是通過大規模的武裝鬥爭而奪取政權,一是制度上的合法繼承,還有一種便是政變。
所謂政變,就是圍繞著最高統治地位的權力爭奪。政變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它們可能是以帝王所在之處為中心的宮廷政變,也可能是以武力為後盾的兵變,還可能是以"禪讓"的形式奪取皇位的"和平演變"。其實,"禪讓"也未必和平,其間也充斥著弒奪和仇殺。說它是和平演變,是因為讓位者早已大權旁落,九鼎他移;得位者也早已執掌政權,成為沒有帝王名分的帝王。政權的更替實屬水到渠成,無需再經過激烈的衝突和對抗。
縱觀中外歷史,政變大多數發生在封建專制主義的政體之下。在這種政體下,帝王作為法定權力主體和國家的象徵,居於封建等級制的金字塔之頂,具有無限的權利。誰占有這個最崇高的位置,誰就相應地擁有全國的土地和人民,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力、數不盡的金錢美女,集人間一切尊榮威福於一身。因此,王位自然成為眾矢之的,野心家們不惜身家性命奪取它也便不足為怪了。
在中國古代社會,政變之舉,史不絕書。秦漢隋唐,代代皆有;宋元明清,俯拾皆是;魏晉南朝,"禪讓"相替;五代十國,兵變迭興。在中國古代史上,為了皇位,究竟上演了多少子弒、臣弒君、兄弟鬩牆、互相斫殺的駭人聽聞的悲劇,恐怕很難準確地統計了。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善良的人們只知對皇帝頂禮膜拜,把宮廷看得無比神聖。殊不知,宮廷決不是聖潔的殿堂,皇帝也不是天之驕子。宮廷里充滿了污垢、陰謀和血腥。所謂君臣大義、人倫大防等等,只不過是防範百姓的樊籬、禁錮異端的鎖鏈罷了。
在外國歷史上,政變之舉也是層出不窮,花樣翻新。古羅馬、拜占庭、阿拉伯帝國、沙皇俄國……哪裡存在專制政體,哪裡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現政變,這已經被無數歷史事實所證明,無庸贅述了。值得注意的是,在近現代社會,仍然發生過很多次政變,而且在今後很長一個時期內,這類現象恐怕也不會絕跡。這些政變,或許出現在新舊政體交替時期,如英、法的一些政變;或許出現在民主政治尚不健全的國家,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德、意、日;或許出現在封建機制還起重要作用的國家,如亞、非、拉美的某些國家;或許由於外來干涉;或許由於國內錯綜複雜的矛盾……只要存在著發生政變的環境和土壤,就會給野心家們造成政變的可乘之機。而要杜絕這類現象的發生,只有建立健全的民主政治和權力機制,舍此別無他途。
血與火在燃燒,生與死在搏鬥,勝利者踏著仇人的屍體昂然登上至尊的寶座,失敗者頹然倒在殷紅的血泊之中……這就是政變。在多數情況下,政變只是赤裸裸的權力爭奪和毫無人性的血腥屠殺,並無積極意義。然而,對政變卻不可一概抹煞,有些政變還是有其客觀上的積極意義的。例如,在中國歷史上,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兄逼父,登上皇帝寶座,卻開創了有口皆碑的貞觀之治;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從孤兒寡婦手裡攫取權力,卻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在世界歷史上,英國的"光榮革命"、法國拿破崙的"霧月政變"、埃及納塞爾的"七·二三革命"等,也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在幾千年斑斕駁雜的世界政治史上,曾發生過數不清的政變。通過這些政變,人們的人生觀、政治觀、道德觀得到了充分的顯示;而統治者的兇殘狠毒、狡詐多變、淫亂無恥、人性淪喪,更在這種最高層次的權力爭鬥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國家的興亡之道、社會的演變軌跡,也可以在政變中探尋。政變在人類歷史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悲劇、喜劇、鬧劇,塗抹了一幅又一幅血淋淋的歷史畫卷,更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經驗教訓、無窮的啟迪和思考。
鄙人不揣冒昧,擬從中國古代歷史上二百三十多次政變中,選取一些著名的事件,狀寫其發生、發展和結局,剖析其經驗、教訓和留給後人的啟示。所寫的內容,取諸正史,間以稗乘,所有事件、人物、時間、地點,都有據可查。但為使故事情節生動引人,對某些細節、環境、氣氛、對話等,不免有一定程度的虛構。總之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因此,本書基本上是一部信史。

第二部分
這一年冬天,呂后想封呂家的子侄為王,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一天早朝時,她先徵詢丞相王陵的意見。王陵是個直心腸,當即反對道:"高祖在世時,曾宰殺白,規定'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候,如違此約,天下共擊之!'如今您要封呂家的人為王,這是違背誓約的事,我不能同意!"呂后聽了很不高興。左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見勢不妙,連忙齊聲說:"高祖平定天下,曾封子弟為王;如今太后臨朝稱制,分封呂氏子弟有何不可?"呂后聽了這番話,才轉憂為喜。

第三部分
太子自從被廢黜以後,時刻提防有人暗害,內侍做飯時,他都親自監視。孫慮到許昌後,發現無法下手,就讓監視太子的劉振把太子關在一個小院子裡,撤掉了侍者,想把太子活活餓死。不料,有些宮女仍偷偷送飯給太子吃。孫慮見此計不成,只好赤膊上陣。永康元年(300年)三月二十二日這天,孫慮把毒酒擺在太子面前,硬逼他喝下去。太子轉身就跑,孫慮緊追不捨。最後,太子被孫慮用搗藥用的石杵活活打死。死時年僅二十三歲。

第四部分
依仗蕭寶卷的寵愛,潘貴妃儼然成為宮廷里至高無上的主子,到後來連蕭寶卷都有些懼怕她。太子生母黃貴妃去世了,蕭寶卷就讓潘貴妃養育太子,潘貴妃的女孩死了,蕭寶卷親自為她發喪,禮儀比為自己的父親發喪還隆重。他每次到潘貴妃娘家去,都要親自打水做飯,就像普通的人一樣。他每次出遊時,又常讓潘貴妃乘坐轎子,自己則騎馬跟隨其後。他為討潘貴妃喜歡,把閱武堂改名為芳樂苑,並在裡面按京城市場的樣子建造店鋪,整天扮作商人的樣子做生意。

第五部分
楊廣派心腹守住殿門,不準宮嬪、內侍等進入。陳夫人等聞變,相顧戰慄失色。晚飯後,楊廣派人送來一個小金盒子,賜給陳夫人。陳夫人見了,非常害怕,以為要讓她服毒。經來人再三催促,陳夫人才將盒子打開,只見裡面有同心結數枚。眾宮女見了,都很高興,說:"這下可以免死了!"陳夫人很生氣,不肯拜謝,經眾人催逼,才叩頭謝恩。當夜,楊廣就前來姦污了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