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隻鶴》

《千隻鶴》

在川端康成的整個創作中,《千隻鶴》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品之一,而且這部作品從多方面反映了作家創作的獨特風格。同時,《千隻鶴》也是一部十分複雜、非常容易引起歧義的小說。《千隻鶴》和《雪國》一樣,是曾長期在報紙上連載的作品。這部小說共五章:《千隻鶴》發表於1949年5月《時事讀物》別冊,《森林的夕陽》發表於1949年8月《文藝春秋》別冊,《志野彩陶》發表於1950年《小說公園》,《母親的口紅》發表於1950年11~12月的《小說公園》,《二重星》發表於1951年《文藝春秋》別冊。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千隻鶴》《千隻鶴》
《千隻鶴》長篇小說,1949年5月--1951年10月分期發表於《時事讀物別冊》《文藝春秋別冊》。栗本智佳子和孀居的太夫人過去都是菊治父親的情人。栗本想讓菊治娶稻村家小姐為妻,可菊治卻對太田夫人母女抱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後來,太田夫人在菊治身上發現了他父親的影子,加上受情慾所驅,糊裡糊塗地和菊治發生了肉體關係。事後,太田夫人深感內疚,認為自己罪櫱深重而自殺了。菊治厚對太田夫人沒有愛情,當太田夫人自殺後才發現她的美和魅力。於是,他不知不覺他對太田夫人的思戀之情轉移到她女兒文子身上。文子認為母親是不可饒恕的罪人,她悄悄地離開了菊治走了。最後,菊治甩開栗本智佳子的糾纏,為尋找文子而出門遠走了。男孩和女孩初戀的時候?。男孩為女孩折了一千隻紙鶴?掛在女孩的房間裡。男孩對女孩說?。這一千隻紙鶴?代表我一千份心意。 那時候?男孩和女孩分分秒秒都在感受著戀愛的甜蜜和幸福。後來女孩漸漸疏遠了男孩。女孩結婚了?去了法國?去了無數次出現在她夢中的巴黎。女孩和男孩分手的時候?對男孩說?我們都必須正視現實?婚姻對女人來說是第二次投胎?我必須抓牢一切機會?你太窮?我難以想像我們結合在一起的日子……男孩在女孩去了法國後?賣過報
《千隻鶴》川端康成《千隻鶴》
紙?乾過臨時工?做過小買賣?每一項工作他都努力去做。許多年過去了?在朋友們的幫助和他自己的努力下?他終於有了自己的一家公司。他有錢了?可是他心裡還是念念不忘女孩。有一天下著雨?男孩從他的黑色奧迪車里看到一對老人在前面慢慢地走。男孩認出那是女孩的父母?於是男孩決定跟著他們。他要讓他們看看自己不但擁有了小車?還擁有了別墅和公司,讓他們知道他不是窮光蛋?他是年輕的老闆。男孩一路開慢車跟著他們。雨不停地下著?儘管這對老人打著傘?但還是被斜雨淋濕了。到了目的地?男孩呆了?這是一處公墓。他看到了女孩?墓碑的瓷像中女孩正對著他甜甜地笑。而小小的墓旁?細細的鐵絲上掛著一串串的紙鶴?在細雨中顯得如此生動。女孩的父母告訴男孩?女孩沒有去巴黎?女孩患的是癌症?女孩去了天堂。女孩希望男孩能出人頭地?能有一個溫暖的家?所以女孩才做出這樣的舉動。她說她了解男孩?認為他一定會成功的。女孩說如果有一天男孩到墓地看她?請無論如何帶上幾隻紙鶴。男孩跪下去?跪在女孩的墓前?淚流滿面。清明節的雨不知道停?把男孩淋了個透。男孩想起了許多年前女孩純真的笑臉?男孩看的心就開始一滴滴往下淌血。這對老人走出墓地的時候?看到男孩站在不遠處?奧迪的車門已經為老人打開。汽車音響里傳出了哀怨的歌聲?“我的心?不後悔?反反覆覆都是為了你?千紙鶴?千份情?在風裡”

作品評析

《千隻鶴》《千隻鶴》
如果僅僅從情節上來看的話,這部小說寫的是不道德的亂倫。三谷菊治的父親是個著名的茶道師匠,他生前與一位叫千加子的女人有染,後來又鍾情於太田夫人,而且由於後者而疏遠了前者,但前者仍出入於三谷家。在三谷先生去世四年之後的一天,在千加子舉行的一次茶會上,太田夫人與菊治不期而遇,太田夫人思戀她的昔日情人三谷,竟移情於他的兒子菊治,菊治也接受了這一不道德的愛,在圓覺寺附近的一家旅館過了一夜。後來太田夫人似乎出於負罪感的恐懼而自殺。太田夫人的女兒文子在代母謝罪和以後與菊治的接觸中又成為母親的分身,繼續對菊治作了“奉獻”。千加子原本要把她的一個女弟子雪子這位純潔的處女介紹給菊治,後來雪子渺無蹤影。最後只有那位左乳上長著巴掌大的黑痣而且長著毛成了中性人千加子仍按原來的生活方式生活下去……

顯然這種以情節為線索的複述會使得讀者對川端這篇作品產生簡單化理解的導讀,進而對這些內容會產生令人反感、作嘔的感覺。如果僅以社會批評的方法來評判川端的這部作品自然除了對他的頹廢的批評、否定很難得出其他結論。然而,川端康成是位創作思想和創作方法都很複雜的作家。《千隻鶴》也絕非僅用這種批評方法就能全面把握的作品。

《千隻鶴》川端康成
從接受美學角度來看,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讀者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接受螢幕而見仁見智。比如說歐美的日本文學接受者對於作品中的文子摔碎志野茶碗這一小說的高潮的細節是這樣解讀的:“在北美的學生中把這一細節作為文子張揚個性來接受而進行闡釋的人很多:因為她認為自己是與母親不同的人,就必須斬斷母親的羈絆,讓把文子作為獨立的個人來對待,為此她才打碎了茶碗……”(註:鶴田欣也《川端康成の芸術》,國文學研究叢書,明治書院,第131頁。)川端康成本人在1952年因《千隻鶴》和《山之音》獲藝術院獎時,曾在天皇面前陳述過對《千隻鶴》的思考:“小說中的一位姑娘手拿千隻鶴圖案包袱皮,因而題名為《千隻鶴》。自古以來,千隻鶴的模樣或圖案,這是日本美術工藝和服飾方面所喜歡使用的。這是日本美的一種象徵。從總體來說,可以稱作日本式的。作者的心底,仿佛有一種觀賞千隻鶴在晨空或暮色之中飛舞的憧憬。”(註:葉渭渠著《冷艷文士——川端康成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213頁。)他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發表的演說辭《我在美麗的日本》中又作過這樣的表述:“我的小說《千隻鶴》,如果人們以為是描寫日本茶道的‘心靈’與‘形式的美’,那就錯了,毋寧說這部作品是對當今社會低級趣味的茶道發出的懷疑和警惕,並予以否定。”我們儘管不能完全把川端本人的話作為揭示這部作品主題的唯一定論而妨礙讀者各式各樣的解讀,但是,它畢竟為我們提供了把握這篇小說的切入點。不管對川端上述兩次談話會有多少紛繁的解釋,但是有一點是很明確的:這部作品是與日本傳統美有著密切關係的。但是,川端在作品里不是對日本傳統美的簡單的褒揚,而是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作者生平

《千隻鶴》川端康成
日本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雙亡,後祖父母和姐姐又陸續病故。孤獨憂鬱伴其一生,這反映在他的創作中。在東京大學國文專業學習時,參與復刊《新思潮》(第6 次)雜誌。1924年畢業。同年和橫光利一等創辦《文藝時代》雜誌,後成為由此誕生的新感覺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覺派衰落後,參加新興藝術派和新心理主義文學運動,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早期多以下層女性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寫她們的純潔和不幸。後期一些作品寫了近親之間、甚至老人的變態情愛心理,表現出頹廢的一面。成名作小說《伊豆的舞女》(1926)描寫一個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傷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國》(1935~1937)描寫了雪國底層女性形體和精神上的純潔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虛無感。其他作品還有《淺草紅團》(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隻鶴》(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川端擔任過國際筆會副會長日本筆會會長等職。1957年被選為日本藝術院會員。曾獲日本政府的文化勳章、法國政府的文化藝術勳章等。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72年在工作室自殺去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國翻譯出版。
川端康成生於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輩為地方有名的富貴,家道中落後遷於東京,其父親習醫。2歲喪父 ,3歲喪母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養;祖父將他帶回大阪府扶養,他唯一的姐姐則寄養在另一親戚處。由於身體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閉式的,
《千隻鶴》《千隻鶴》
幾乎沒有與外界的接觸,而這種過分的保護並沒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憂鬱、扭曲的性格。上學後這種生活有所變化,但不幸又接踵而來,8歲時祖母去世,12歲時姐姐也去世了,16時歲祖父亦亡,最後被接到外公家扶養,孤兒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涼,也對他以後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父母、祖母、姐姐,祖父相續過世,這種對於死亡的體驗給他留下的恐懼的影響是一生的。孤獨的川端康成一邊拒絕現實中的熱量,一邊在文字的世界裡繪製著想像中熱量,那個時候他開始閱讀《源氏物語》,在他的一生中,這本書是另一個重大的影響,評價他的作品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源氏物語》。中學時,川端康成對於《源》還僅僅一知半解,但就他所能體會到的感覺,他開始嘗試自己寫作。16歲時,川端預感到祖父將不久於人世時,就決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記錄來。於是他寫起了《十六歲的日記》。這既是作者痛苦的現實的寫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現實內里的詩情,在這裡也顯露了康成的創作才華的端倪。可以看出這種不幸的經歷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獨。他還在中學讀書時即傾慕《源氏物語》等日本古典小說和散文等,這對他後來的創作影響極大。上中學三年級的時候,就把過去所寫的詩文稿子,裝訂成冊,從這裡可以看出少年的康成開始具有文人的意識,最初的寫作欲望已經萌發。

中學時代,他無數次投稿石沉大海,開始懷疑起自己的創作天分,認真考慮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成為文學家。在1916年作為中學四年級生,在大皈《團欒》雜誌上發表了習作小說《肩扛教師的靈柩》,他就經常給《文章世界》寫小品、掌小說。

《千隻鶴》《千隻鶴》
《文章世界》舉辦投票選舉“十二秀才”,川端康成名列第十一位。對於立志當作家的少年來說,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紀念的一年。他在大學預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許多志向文學者,他們一起談論文學,議論文壇現狀和探討當時日本很流行的俄羅斯文學,使來自農村的他頓開茅塞,受益匪淺。這期間,他在學校的《校友會雜誌》上,發表了習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同三個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戀愛故事。1920年9月 ,他進入東京大學英文系,第二年轉入國文系。在大學期間,熱心文學事業,改革和更新文藝,復刊了第六次《新思潮》,在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了處女作《招魂節一景》,描寫馬戲團女演員的悲苦生活是比較成功的,受到文壇老前輩的稱讚。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文藝年鑑》上,標誌著這位文學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壇。川端發表了《招魂節一景》以後,由於戀愛的失意,特別遭未婚妻伊藤初代解除婚約,他感到幸福的幻滅,經常懷著憂鬱的心情到伊豆湯島,寫了未定稿的《湯島回憶》。此後他為了訴說和發泄自己心頭的積鬱,又藉助自己手中的筆,為雜誌寫出短篇小說《林金花的憂鬱》和《參加葬禮的名人》。與此同時,他在愛與怨的交織下,以他的戀愛生活的體驗,寫了《非常》、《南方的火》、《處女作作祟》等一系列小說,有的是以其戀愛的事件為素材直接寫就,有的則加以虛構化。川端這一階段的創作,歸納起來,主要是描寫孤兒的生活,表現對已故親人的深切懷念與哀思,以及描寫自己的愛情波折,敘述自己失意的煩惱和哀怨。這些小說構成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群的一個鮮明的特徵。這些作品所表現的感傷與悲哀的調子,以及難以排解的寂寞和憂鬱的心緒,貫穿著他的整個創作生涯,成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調。川端本人也說:“這種孤兒的悲哀成為我的處女作的潛流”,“說不定還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潛流吧。”

1924年大學畢業後,川端康成踏上社會,就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活。他積極與橫光利一等人發起新感覺派文學運動,並發表了著名論文《新進作家的新傾向解說》,和創作了《感情的裝飾》、《春天的景色》、《淺草紅團》等少數幾篇具有某些新感覺派特色的作品,並無多大的建樹,他甚至被稱為“新感覺派集團中的異端分子”。後來他公開表明他不願意成為他們的同路人,

《千隻鶴》《千隻鶴》
決心走自己獨特的文學道路,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的。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兒的氣質扭曲,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憂鬱,一次去伊豆旅行的機會,偶遇巡迴藝人一行,與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對待,並說他是個好人,他便對她油然產生了純潔的友情;同樣地,受人歧視和凌辱的舞女遇到這樣友善的中學生,以平等待人,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瀾。他們彼此建立了真摯的、誠實的友情,還彼此流露了淡淡的愛。川端將這段經歷化為藝術,便是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小說《伊豆的舞女》了。1926年,除了發表了《伊豆舞娘》,川端康成一生唯一一部劇本瘋狂的一頁》也被拍成電影,獲得讚譽的川端康成並沒有停留不前,其寫作風格從新感覺到新心理主義,又到意識流,1931年的《針、玻璃和霧》可以說是其中一個的代表,接下來,川端康成的作品中開始出現佛教空、無的思想。1934年,川端康成開始寫《雪國》連載,3年後出了單行本,並獲得第三屆文藝懇話會獎。1936年,川端康成因為對於戰爭的反抗而宣布停筆不寫文藝時評類文章,並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廣泛參加相關活動。1940年,川端康成參與成立日本文學會。1941年受關東軍邀請訪問中國滿洲等地,訪問結束後他自費留在中國,並將妻子一同接到中國,兩人前往北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回到日本。第二年,川端康成編輯了《滿洲各民族創作選集》。1944年以《故園》等文章獲戰前日本最後一屆菊池寬獎。1947年,歷經13年《雪國》定稿。1949年,川端康成另一部重要的小說《千隻鶴》開始連載,1952年,這部小說被改編成歌舞伎。1961年,川端康成前往京都寫作《古都》,同年獲得文學勳章。1968年10月17日,憑藉《雪國》、《千羽鶴》及《古都》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此獎項的日本人,也是繼泰戈爾之後55年第二位獲此獎項的東方人。當他在瑞典科學院領獎時朗誦了論文《美麗日本之下的我》(美しい日本の私),在這篇論文中川端康成引用了幾位日本古代得道高僧的詩詞,來抒發自己對於日本,日本這個民族的審美體驗。 1970年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準進入。川端很受刺激,對學生表示:“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1972年4月16日,三島自殺之後17個月,川端康成也選擇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隻字遺書。兩人相繼自殺留給了後人無數的疑問。但他早在1962年就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千隻鶴》《千隻鶴》
川端康成是日本近現代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作家,在世界文壇上也久負盛名。以《雪國》,《千隻鶴》(1949一1951)和《古都》(1961~1962)部作品獲得了1968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川端康成集中展示了他的頹廢之美和虛無精神。川端康成後期的作品與前期的一個很大不同是:前期主要描寫下層庶民的樸素愛情,反映人與人關係的非現實性,以及人的本質的孤獨性。後期則多以資產階級家庭為小說的舞台,通過上層男女老少之間、近親之間,乃至老人的變態心理,來描寫瞬息間的感覺、受壓抑的官能和頹廢的情緒,表現了沒落的心理和靡糜的生活,追求一種“忘境的美”,頹廢的美。也主是說,它用肉感的筆調寫病態的性愛,頌揚心靈與官能的狂熱,把社會的醜與人生的惡作為藝術的美來描寫,頹廢色彩是明顯而濃重的。這是川端小說的一種墮落。《千隻鶴》在這一方面更有代表性。作者曾聲稱:“我的小說《千隻鶴》,如果人們以為是描寫日本茶道的‘心靈’與‘形式’的美,那就錯了,毋寧說這部作品是對當今社會低級趣味的茶道發出懷疑和警惕,並予以否定的。”(見《我在美麗的日本》)小說中作為人物之間的紐帶和展開故事情節的背景,頻繁地描寫了茶室、茶具以及茶會,因而人們初讀《千隻鶴》時,如果不仔細思考,往往會誤認為作者在讚美現在的茶道,其實作者意在批判。茶道插花相撲等一樣,作為一種傳統藝術,確實是美的,但是,在現今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切保留傳統藝術的活動,乃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無不為金錢所左右,蒙上一層銅臭氣。在表現傳統藝術的茶會背後,充滿了爾虞我詐;在雅致的茶具上面,凝聚著醜行與罪惡。菊治的父親通過擺弄茶道,利用女人來安慰他那醜惡的靈魂;菊治的母親時常呆坐在茶室中,也是因為內心空虛、無所寄託;栗本近子從事茶道一行,並非為了傳統藝術,而只是想賺錢,雪子家為她組織了茶道小組,她便在背後操縱,企圖使菊治與雪子相結合。一個志野茶碗,本是一件精美、純潔的藝術品,而在傳世過程中卻不幸染上了人類的洗滌不掉的污垢。這一切都使作者傷感,企圖通過小說來否定現今的茶道,引起人們的警惕,希冀讓茶道這種古老的藝術返樸歸真,以擺脫目前的庸俗狀態。川端在小說中批判的,並非茶道藝術本身,而是利用茶道、並使之逐漸變得低級、庸俗的人,儘管這種批判是儲蓄的、蒼白的,軟弱無力的。《千隻鶴》中對栗本近子的心理變態,太田夫人內心的矛盾衝突,用細膩的筆調做了細緻而深刻的描寫,把心靈與官能的狂熱作為頌揚的對象,把社會的醜與人生的惡作為藝術的美來描寫,表現出一種濃重的頹廢色彩。

創作作品

《千隻鶴》《千隻鶴》
川端康成一生寫了100餘部長篇中篇短篇小說,此外還有許多散文、隨筆、講演、評論、詩歌、書信和日記等。他的創作,就思想傾向而言是相當複雜的,並且經歷了一個頗為曲折的發展過程。他戰前和戰時的創作,可以大致歸為兩類:一類是描寫他的孤兒生活,抒發他的孤獨感情,描寫他的失戀過程,抒發他痛苦感受的作品。《精通葬禮的人》、《十六歲的日記》和《致父母的信》等是這類作品的代表。由於所寫的是他本人的經歷和體驗,所以往往具有描寫細膩、感情真摯、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但也由於僅僅寫他本人的經歷和體驗,並且自始至終充滿低沉、哀傷的氣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會意義受到一定局限。另一類是描寫處於社會下層的人物,尤其是下層婦女(如舞女、藝妓、女藝人、女侍者等)的悲慘遭遇,表現她們對生活、愛情和藝術的追求的作品,《 招魂節一景 》、《 伊豆的舞女 》、《溫泉旅館》、《花的圓舞曲》和《雪國》等是這類作品的代表。這類作品比較真實地再現出這些被侮辱者與被損害者的不幸,比較充分地表達出她們的痛苦,作者對她們報以同情和憐憫。一般說來這類作品在思想價值上要超過第一類作品,其中如《伊豆的舞女》和《雪國》等名篇更是如此。他戰後的創作尤其複雜。一方面,他仍然沿著《伊豆舞女》和《雪國》的道路前進,繼續寫作表現人們正常生活和感情的作品,其中或反映出社會存在的某些問題,或表達出對普通人民的同情態度,或流露出 作者積極 健康的審美情趣 ,如《 舞姬 》、《名人》和《古都》等堪稱代表。但另一方面,他又寫出一批以表現官能刺激、色情享受和變態性愛為主題的作品,從《千鶴》、《山音》到《睡美人》、《一隻胳膊》,他的作品故事情節越來越離奇,在頹廢的道路越走越遠。他的創作,從藝術表現來說也是相當複雜的,並且也經歷了一個頗為曲折的發展過程。

他在實際創作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傾向。有的作品採用純新感覺派的寫法,極力強調主觀感覺,熱心追求新穎形式,

《千隻鶴》《千隻鶴》
另有一些作品卻沒有採用純新感覺派的寫法,主要使用樸素、簡潔的白描手法。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方義和意識流小說所吸引,相繼寫出兩篇純 屬模仿式的小說——《 針與玻璃與霧 》和《水晶幻想》;但後者中途輟筆,並且其後再也沒有寫過這類作品。由此可見,川端不滿足於單純模仿,不肯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決心另闢新徑。所謂新徑,就是將日本古典文學傳統和西方現代派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的道路。經過長期探索,他在這條路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雪國》起筆於1935年,當時正是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地區、準備發動全國侵華戰爭的陰雲密布時期。在這時期,他們對日本國內加強統治,轟動一時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已被鎮壓下去,與之對立的新感覺派文學,包括川端康成的文學創作,從另外一面受到影響。《雪國》這部作品的發表,足以說明這一嚴酷的現實。《雪國》開始是以描寫各個章節內容的短篇形式分別發表於各種刊物上的,後來隨著形勢更加險惡,從1937年以後即基本上停止發表。直至戰後才又略加修改補充,出版最後完成本。主要原因大致是,它既未追隨日本帝國侵略政策,歌頌侵略戰爭,也未像小林多喜二的《為黨生活的人》那樣。正面批判和反對侵略戰爭,描寫共產黨員和工人階級的鬥爭,它把背景設定在遠遠離開東京的雪國及其溫泉旅館,並以那裡的“五等藝妓”(實際上是妓女)駒子遊客島村的邂逅為題材,表現了他們的性愛生活和遊覽活動。作家以富於抒情色彩的優美筆致,描繪年輕藝妓的身姿體態和音容笑貌。並巧妙地用雪國獨特的景致加以烘托,創造出美不勝收的情趣和境界,使人受到強烈的感染。諸如,列車行駛在皚皚雪原,夜幕開始降落,然而尚未將雪原全部覆蓋起來,大地還留著一片模糊的白色。坐在火車上前往雪國去會駒子的島村。正從車窗欣賞這蘊含著一種神秘感的黃昏美景,忽然一張同這襯景非常調和的影影綽綽的面孔和一雙明亮而不十分清晰的眸子引起他無上的美感,
《千隻鶴》《千隻鶴》
他仿佛被一種無法形容的魅力征服了。駒子陪島村一夜溫存之後,清晨時鏡梳妝,紅顏黑髮,受到窗外白雪的烘托。島村欣賞著,未免感到心曠神怡。精神恍惚。川端對於作品的文學語言,要求極為嚴格。據說他寫完一節之後,總要反覆推敲琢磨,修改後往往刪去大半。因此,他的文章雖然頗為接近口頭語言,但讀來絲毫沒有囉嗦之感。用語簡明,描寫準確,這又同他對於自己所描寫的對象觀察細緻,熟諳於心,有著重要的關係。總之,川端的作品同其筆下的人物——主要是年輕婦女——一樣,具有很強的魅力,這又同他的唯美主義傾向和執著地追求所謂“日本的美”有著難以割裂的聯繫。本來,一個作家,既然生活在現實社會,即便是唯美主義的美的追求,也不可能是世外的夢囈。這就是說,有時他們也會在現實社會發現比較接近真正的美的東西,如川端筆下的“伊豆舞女”同高中學生之間的純潔的感情;然而,很多時候,由於世界觀和思想感情的變化,他們又會以醜為美。《雪國》擺脫那個萬馬齊喑的黑暗時代的現實,美化封建主義遺留下來的賣淫制度——雪國溫泉旅館“五等藝妓”同嫖客之間的廝混,這就不能令讀者感到滿意。即使日本帝國主義,由於《雪國》所表現的那種令人陶醉的男女關係會消磨所謂“國民的戰鬥意志”,對之也不表示歡迎。

諾貝爾文學獎

《千隻鶴》《千隻鶴》
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瑞典皇家文學院常務理事、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安德斯·奧斯特林致授獎辭,突出地強調:“川端先生明顯地受到歐洲近代現實主義的影響,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確地顯示出這種傾向:他忠實地立足於日本的古典文學,維護並繼承了純粹的日本傳統的文學模式。在川端先生的敘事技巧里,可以發現一種具有纖細韻味的詩意。”“川端康成先生的獲獎,有兩點重要意義。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藝術手法,表現了道德性與倫理性的文化意識;其二,在架設東方與西方的精神橋樑上做出了貢獻。”安德斯·奧斯特林最後宣讀了獎狀題詞:“這份獎狀,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並用您的小說技巧,表現了日本人心靈的精髓。”川端在瑞典文學院禮堂作了題為《我在美麗的日本》的獲獎紀念講演,他通過禪宗詩僧希玄道元、明惠上人、西行、良寬、一休宗純的詩,芥川龍之介、太宰治的小說,《古今和歌集》、《伊勢物語》、《源氏物語》、《枕草子》的古典傳統,以及東洋畫、花道、茶道的精神,深入細緻地介紹和剖析了“日本美的傳統”。其後種端兩度赴美在夏威夷大學和它的分校分別作了題為《美的存在與發現》的講演和在出席舊金山舉辦的日本周活動期間作了題為《日本文學之美》的講演。這三篇講演稿也是三篇美文,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日本文學的傳統美,成為川端康成的日本美論、日本藝術論,構成了他的獨特的美學理論體系,在川端文學中獨放異彩。在這些成績、榮譽和地位面前,川端康成在《夕照的原野》一文中這樣敘述自己的心情:“榮譽和地位是個障礙。過分的懷才不遇,會使藝術家意志薄弱,脆弱得吃不了苦,甚至連才能也發揮不了。反過來,聲譽又能成為影響發揮才能的根源……如果一輩子保持‘名譽市民’資格的話,那么心情就更沉重了。我希望從所有名譽中擺脫出來,讓我自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