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鄭永年看中國系列”收錄了作者多年來主要發表在香港《信報》和新加坡《聯合早報》上的有關中國政治、社會、國際政治和外交關係的專欄文章,依照不同主題分為《保衛社會》、《改革及其敵人》、《未竟的變革》、《中國國際命運》、《為中國辯護》五冊。
《保衛社會》是本系列的第一冊,主要涵蓋了作者有關社會問題和社會改革的評論文章,內容涉及從經濟到社會的改革思路轉型、房地產領域的社會改革、中產階級與社會改革、社會衝突、社會暴力、思想與道德危機、收入分配與社會公正以及教育改革等八個方面。
社會為什麼需要被保護?道理很簡單,最弱的社會,一旦失去了生存權,就會暴力化。在人類歷史上,暴力永遠是社會自我保護的重要手段。在作者看來,中國三十多年的改革固然帶來了經濟的高速發展,但經濟主義的國家戰略導致了社會的嚴重分化甚至解體,群體之間關係高度緊張。種種危機如果再不由以“社會均衡”為取向的社會改革加以糾正,社會必將暴力化,國家將難以長治久安,執政黨的執政地位也會面臨極大挑戰。為此,作者高聲呼籲“保衛社會”,呼籲國家建立公正的社會基本制度,以保護人民的基本社會權利,讓社會成員共享改革的成果,並對涉及社會改革的各個重要、緊迫的問題提出了睿智、冷靜、獨到的建設性思想。
作者簡介
鄭永年,國際著名中國問題專家,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主要從事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關係研究。先後出版專著18部,主編學術著作18部。此外,經常在報刊及其他媒體發表評論,是香港《信報》1997年至2006年的專欄作家,2004年始在新加坡《聯合早報》撰寫專欄。多年來,其獨立而深入的中國研究以及視角獨到的專欄文章,在海內外產生了重大廣泛的影響。2010年1月在國內出版《中國模式:經驗與困局》一書,被中共中央黨校指定為教材,併入選“深圳讀書2010年度三十本好書”。
編輯推薦
“鄭永年看中國”,讓我們看鄭永年。
極端化的左派或者右派的聲音,都只能給中國帶來毀滅性的破壞。中國的發展迫切理性的聲音,需要這種切實能夠解釋中國現實、改造中國現實的建設性思想!
經濟改革行進的三十多年裡,我們聽到了林林總總的經濟學家的聲音,現在,是到了該認真傾聽政治學家聲音的時候了!
媒體評論
鄭永年數年來呼喚“保衛社會”,分明感到“中國崛起”背後的隱憂——社會不存,任何發展焉有所得之理?我相信,他們是在為我們這個社會所憂,為我們的家園泣血吶喊。願讀者聽到他們的聲音。——《中國青年報·閱讀周刊》北京萬聖書園總經理劉蘇里
更難能可貴的是鄭永年在研究中國問題的態度上的理性及務實,毫無某些所謂中國問題專家的偏激和狂傲,鄭永年在對中國問題尤其是國內問題的建言上也極其中肯,基本上立足於中國國內的現實情況提出建議,而不像某些專家學者那樣把西方那些東西拿過來生搬硬套,最後弄出來一些天馬行空的東西,對中國實際上有百害而無一益。——《文匯報·文匯周末》
2011年新出版的社科類書籍
社會科學是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社會的種種現象的各學科總體或其中任一學科。如社會學研究人類社會(主要是當代),政治學研究政治、政策和有關的活動,經濟學研究資源分配。廣義的“社會科學”,是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統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