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看點
1.易中天觀察中國的十張切片:民眾、官家、教育、媒體、抄襲、逝者、三國劇、反三俗、公共知識分子、中國夢。易式嬉笑怒罵與溫?共存。依舊直言快語,以自嘲為盾,反詰為矛,與媒體短兵相接。對逝去思想者的敬,對天真年輕人的愛,犀利背後自有率真和情義。
2.易中天眼中的三國戲:新《三國》電視劇熱播之後,首次揮刀入里,斥《三國演義》不可改編。歷史的“性”,小說的“容”,弄好了風情萬種,弄不好就是人妖?何為《三國演義》的“性之病”?其遺產是一面可疑的旗幟和兩顆有毒的藥丸?
3.易中天反覆言說的常識:明星學者也可以是仗義公民。從《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到《書生傻氣:人物、事件、看法》,從先秦智慧到公共話題,易中天繼續觀照現世,直面屬於每個公民的權利、責任,卻說“我不是公共知識分子,忍不住講常識罷了”。
內容簡介
![封面](/img/f/369/nBnauM3XzEDM5gTOyYjMwATNwMTM2gDO2EjMxADMwAzMxAzL2I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知道我是誰嗎?我是公民!官員是什麼?公務場合是“公僕”,下班以後是“公民”。學者也是公民,可以關起門來做學問,也可以打開窗戶說亮話。
公民社會不能沒有的那些,都是本書要說的。比如公民權利、民主意識,比如自由、法治,比如無罪推定、程式公正、遊戲規則,比如公權力的限制和私權利的主張。現在中國每發生一起事件,差不多都會牽涉到常識問題。反覆言說常識,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但願不用再說。
作者簡介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省長沙市人,1965—1975年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作生活,1975—1978年在新疆烏魯木齊鋼鐵公司子弟中學任教。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名譽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品三國》、《讀城記》、《帝國的終結》、《費城風雲》、《我山之石》、《書生傻氣》、《成都方式》等。
目錄
序:但願不用再說
第一輯 歲末的雪
天下興亡,匹夫有心。事關國計民生,人人都可發言。如果所有的人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滿眼的茫然,一臉的麻木,那我們這個民族可就真?沒救了。
歲末的雪,或者血
弱肉弱食
像三聚氰胺一樣活著
自私未必就不好
拆遷條例,可以“拆遷”
先把糊塗觀念拆遷了吧
第二輯 我是公民
只有當我們每個人,都能理直氣壯地亮明公民身份,行使公民權利時,中國才真正成為民主和法治的現代國家。
知道我是誰嗎?我是公民!
綠絲帶與紅跑車
孫水林啟示
部分章節
自序但願不用再說
本書收錄的,是2008年以來陸續寫作和發表的部分文字。部分而已,不是全部。粗粗歸置一下,林林總總,竟有十輯之多。總體上看,雞零狗碎,雜七雜八,不成體統。但敝帚自珍,不免結集之想。承蒙廣西師大出版社不棄,願以付梓。既然如此,那就姑且以這《公民心事》,權當《書生傻氣》的姊妹篇吧!
不過這樣一來,恐怕又會得罪人。因為這些文字,大多因時因事,有感而發。牽涉到具體的事件和人物,幾乎是無法避免的。這在某些人看來,純屬“多管閒事”。但在我,卻是“不能不說”。倒不是以“公共知識分子”自居,也不是因為某種使命感。抱歉,我還沒有那么崇高,只不過有時忍不住。如果哪天能忍住,沒準就不再說了。因此,請某些“看不順眼”的三流小文人放心,我不會說個沒完。
但是,公民關心社會,是天經地義的。工人、農民、企業白領、機關幹部,都有權利以公民的身份,發表自己的意見,學者也一樣。而且,只有當我們每個人,都能對各種社會問題暢所欲言地各抒己見時,一個具有現代性的公民社會,才真正建立起來。
在這方面,知識界其實更應該有自己的責任和擔當。換言之,知識界更該不斷地言說。說什麼?公民社會不能沒有的那些東西,比如公民權利、民主意識、文明秩序、核心價值,比如自由、理性、人權、法治,比如無罪推定、程式公正、遊戲規則、言論自由,比如公權力的限制和私權利的主張,等等。這些,便都是本書所要說的。
2011年新出版的社科類書籍
社會科學是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社會的種種現象的各學科總體或其中任一學科。如社會學研究人類社會(主要是當代),政治學研究政治、政策和有關的活動,經濟學研究資源分配。廣義的“社會科學”,是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統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