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本書以詩歌理論的演進為經,以詩歌的種類活動為緯,將詩學觀念與接受主體、對象之間的互動關係及其在閱讀、批評、寫作諸環節的展現相結合,建立起一種以詩歌的接受史為視角,用接受範式來整合多元材料的論述模式,進而架構起歷史與邏輯相互的理論體系。清詞研究書目(三)
明末清初詞和清詞常被後代籠統稱為“清詞”。清詞整體成就雖然不及宋詞,但是也出現陳子龍、陳維崧、朱彝尊、納蘭性德、項鴻祚、蔣春霖、譚獻、王鵬運、朱祖謀、鄭文焯、況周頤、文廷式、王國維等著名詞人。因此清詞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
本書為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中長期課題研究成果之一。全書分為七卷,前六卷按歷史朝代分編,起於先秦,迄於清末,每卷詳述一個時期的詩學狀況;另設《詞學》一卷 ,綜述詞學的發展歷程。本卷為其中的詞學卷。
明末清初詞和清詞常被後代籠統稱為“清詞”。清詞整體成就雖然不及宋詞,但是也出現陳子龍、陳維崧、朱彝尊、納蘭性德、項鴻祚、蔣春霖、譚獻、王鵬運、朱祖謀、鄭文焯、況周頤、文廷式、王國維等著名詞人。因此清詞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