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毫無爭議的千古一帝,外國專家稱其最為偉大,主席卻提出批評

開皇九年(公元589年)2月10日,隋文帝楊堅攻滅陳朝,持續169年分裂局面的南北朝正式結束,中華大地結束了長期動亂、被異族統治的時代,琉球群島也於同年歸降隋朝。作為開國之君,楊堅不僅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還使社會安定和平、人口快速增長、墾田規模擴大、文化進一步發展、戰鬥力強大的繁盛國家。在歷朝歷代,他都被公認為才智卓異、寬仁愛民的聖君,外國漢學家更是稱其為“中國最偉大皇帝”。然而毛主席對其肯定之餘,卻稱“其做法蘊藏大亂”。這是為何?

隋文帝楊堅畫像隋文帝楊堅畫像

事實上,對於隋文帝的評價,歷史上不乏反對意見。總體說來主要有三點足以說明隋文帝在治國大戰略上出現了偏差。首先他不僅將皇權置於法律之上,還利用皇權隨意修改法律。雖然楊堅登基之初就大赦天下,而且大幅度削減了罪名及法律條文,但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制定了諸如定 "盜邊糧者,一升已上皆死,家口沒官"、“盜一錢以上皆棄市”的刑罰,其嚴苛程度遠超此前歷代。同時,由於法律條文減少,許多行為無法在律令中找到對應描述,這就給各級司法官吏們隨意曲解法律或進行權錢交易的空間。

占城王國遺址占城王國遺址

其次,楊堅作為皇帝雖然稱得上偉大,但其內心卻絕對算不上強大。早在北周時期,身為國丈的楊堅就多次向方士問卜自己的命運,晚年更是放任民眾出家修行,在各地建設大量佛寺,幾乎將宗教提升到令人震驚的高度。因為大臣進言說林邑(即越南占城)有奇珍異寶,楊堅就下令發兵攻打,直到其子楊廣在位期間方才攻下。可以說,楊堅的脆弱內心讓他在晚年幾乎無法保持一顆冷靜的頭腦來思考民生,其所作所為的原始動機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個人慾望或者是填補迷信宗教的內心空虛。為實現這一目的,巨額開支和民力消耗加重了國家負擔。

《貞觀政要》古卷《貞觀政要》古卷

第三,也是最關鍵的問題。據趙翼《廿二史札記》所載,從古至今不乏以外戚身份奪得天下的人,但像楊堅這樣容易的卻真沒有。事實上,除了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出任定州總管時領兵打仗,其他時候楊堅很少親自作戰,和同時期的其他北周大臣相比功績並不突出,可能是天意使然。對此,《貞觀政要》中曾記載過唐太宗的一段精闢論述。太宗認為,隋文帝取得天下太過容易,害怕文武百官不服,因此任何事情幾乎都是親自決斷,從不肯放手讓下屬去做,因此從宰相到六部官員,幾乎都是只知順承而已。

唐太宗李世民劇照唐太宗李世民劇照

在各項權力高度集中於楊堅個人手中時,他性格中的缺陷就被無限放大。在中學歷史書上我們就曾學過,開皇之治時期國家非常富庶,比如積累的糧食直到唐朝前期也沒吃完。然而人們卻沒有細想,既然有如此之多的糧食,隋末的農民們又為何因為苛捐雜稅和吃不飽飯而發動起義呢?既然民眾吃不起飯,朝廷為何守著足夠吃幾十年的糧食而不肯開倉賑災?

這其實就是隋文帝楊堅備受批評的毛病——為人太過吝嗇。作為普通人,吝嗇或許算不上多大的毛病,但作為皇帝,任何方面都吝嗇這就很可悲了。靠犧牲消費來積累財富,糧食只是征繳而不發放,那么國家確實富得流油了,人民卻都得窮死餓死。因此主席才會對隋文帝這樣的行為予以批評,認為其眼光過於短淺,其做法為隋末的動亂埋下了伏筆。

隋煬帝楊廣劇照隋煬帝楊廣劇照

綜上所述,隋朝的政治體系在隋文帝後期就已趨於僵化,所有權力集中於國家,國家權力又都集中於楊堅。然而此時的政治制度剛從南北朝的世家貴族制走出,其弊病的完善絕不可能靠楊堅一人能夠完成。在這樣的情況下,因勢利導顯然才是最佳選擇,因此唐太宗才會說:“以日繼月,乃至累年,乖謬既多,不亡何待?豈如廣任賢良,高居深視,法令嚴肅,誰敢為非?”話中深意足以令人警醒。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