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苗族人為何甘心認英國人為王 傳教士都為殖民而來嗎

貴州的石門坎接近川滇交界之處,歷史上被稱為“蠻彝之地”和“文化沙漠”。惡劣的環境和匱乏的文化讓這裡的苗族人陷入了一個貧困和絕望的死循環。

直到1905年,一位英國傳教士的到來,讓這裡成為西南教育水平最高的地區,被國際社會評為“文化聖地”。

塞繆爾·柏格理,1864年出生於英國的一戶貧民家中。柏格理從國小習刻苦,長大後以全國16名的成績成為英國高級公務員。

苗族苗族

柏格理的仕途可謂一片光明,然而他卻沒有將生命局限在三尺辦公桌前。1886年,22歲的柏格理來到中國,選在雲南邵通府為上帝傳播福音。

柏格理帶著無限熱誠而來,但邵通的漢人卻對上帝並不感興趣。柏格理堅持傳教十五年之久,卻只有不到30位信徒。

困難並沒有嚇倒柏格理,他戀戀不捨地離開邵通,進入貴州的石門坎。他認為苗人文化落後,或許可以接受他的福音。

1905年,柏格理第一次進入苗寨,他在日記中寫到:

“我必須調整自己的生活,以贏得中國人的尊重。我絕對不能做任何讓他們感到厭惡的事情。”

苗族苗族

這裡的苗族,俗稱“大花苗”,宋元時期遷徙到貴州威寧。因為是外來民族,他們長期飽受彝族土司壓迫,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

為了取得他們的信任,柏格理說苗語、穿苗衣,吃土豆、苞谷和蕎麥飯,甚至還和苗族人一起睡在滿是跳蚤的麥草堆里。

柏格理總結過往傳教失敗的經驗,認為必須要建立教堂和學校。經過一番勘察後,柏格理決定向當地土司安榮之花重金買“一張牛皮”大小的土地。

安榮之覺得交易太小,索性就送給柏格理。誰知道柏格理將牛皮切成細線,一下子圈了方圓六里的土地,安榮之因懼怕洋人的勢力,最終選擇認栽。

苗族苗族

有了土地後,柏格理著手修建校舍。起初教會並未給予任何撥款,全是苗民每人100個銅板捐出來的。然而當學校建起來後,四面八方的苗人踴躍報名,甚至遠在雲南的孩子也來求學。

隨著學生不斷增多,1908年,柏格理回英國募集了2000英鎊,將學校擴建為可容納200學生的規模。後來在教會的資助下,柏格理又修建了宿舍、禮堂、浴室、足球場和游泳池。

苗族歷史悠久,但苦於沒有文字,文化無法傳播,更無法與其他民族交流。柏格理在拉丁文的基礎上,結合苗人衣服上的紋路,創造了一套簡單易懂的拼音文字,即“老苗文”。

柏格理雖然說英文,但他的學校推行的雙語教育卻是苗、漢兩種,更是編出了《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的教材。

除了文化教育,柏格理強調“德智體”全面發展,開設體育和音樂課,教學生們踢足球、打籃球,演奏西洋樂器等。其中學校的足球隊更是生命在外,後來還贏過四川軍閥楊森的足球隊。

過去苗人一生只洗三次澡,柏格理將山間溪水引到學校,開設了男女泳池,泳池還分深淺區,極大的改善了苗人的衛生狀況。

苗族有兩大陋習,一是嗜酒如命,每次都要喝到不省人事才肯罷休;二是男女關係混亂。苗寨中都有花撩房、宿寨房等。男女孩長到十三四歲就可以進去發生關係。

在柏格理的教育下,他們自己燒掉了宿寨房,很多信徒更是發誓滴酒不沾。因為土地貧瘠,苗人素有種植鴉片的傳統。在柏格理的努力下,他們學會了用蠶豆替代鴉片,戒菸運動也做得有聲有色。

不幸的是1915年7月,一場傷寒傳到了石門坎。51歲的柏格理被病毒感染,但他卻將有限的藥品留給村民。兩個月後,柏格理送葬的隊伍有好幾百人,苗人甚至稱其為“拉蒙”也就是苗王的意思。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