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4月7日起,英國議會下院……經過3天的辯論,以271票對262票的微弱多數,通過了內閣的提議。”這是中國關於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的主流看法,是英國議會決定了戰爭的爆發。然而,英國議會原始檔案否定了這種說法。
為找出1940年4月9日英國議會通過的決定對中國發動戰爭的議案,有人專程前往位於英國倫敦西部威斯敏斯特市的英國國會大廈——威斯敏斯特宮檔案館,查找當日的會議記錄。
根據英國相關法律,議會通過的所有法案都會記錄在羊皮紙捲軸上,交國會檔案館永久保存。這一持續500餘年的傳統,不久之前因經費問題而發生改變,改用A4紙列印內文,僅保留羊皮紙為封面。任何人只要提前預約,並告知要查閱檔案的卷宗號,都可前往查閱檔案。
當1840年4月英國議會下院辯論記錄被調出時,1840年4月9日英國議會以271票對262票通過的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的議案了無蹤跡,取而代之的是一份以271票反對262票支持而被否決的對英國政府的不信任案。
根據會議記錄,1840年4月7日,議會反對派托利黨以輝格黨人、時任英國外交大臣亨利·坦普爾(中國書籍中因其為第三代巴麥尊子爵而稱其為巴麥尊,或根據音譯稱其為帕麥斯頓)的多處外交失誤,對英國政府提出了不信任案。 其中就包括對中國的外交政策失誤,托利黨指責巴麥尊在對華政策上缺乏遠見、思考不周全,沒有給予時任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適當的指令或可用的權力,沒有控制住非法的鴉片貿易。
托利黨議員、不信任案發起者威廉·格拉斯頓在辯論中指出,英國和印度的財政收入六分之一取決於與中國的貿易,因此中國很重要。他提出,英國對中國了解太少,只是基於對一個港口的認識,“和這樣一個民族貿易不是比與他們爭執更明智嗎?” 整個辯論持續了三天,記錄多達115,922個單詞,僅巴麥尊在4月9日的演說就超過8,000個單詞。最終,巴麥尊的演講扭轉了局勢,托利黨提出的不信任案以9票之差被否決。
根據相關記錄,在這次議會辯論前,英國政府就已經命令印度艦隊增援中國,組織東方遠征軍,以英國開普敦殖民地好望角艦隊司令、義律堂兄、海軍少將喬治·懿律出任侵華海軍司令兼英國政府全權代表,率軍前往中國。議會辯論時,懿律艦隊已經在開往中國的途中。英國議會直到戰爭爆發後的1840年7月27日才通過了中國遠征軍的軍費撥款。
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教授藍詩玲在其所著《鴉片戰爭》一書中,在4月9日英國議會的表決後這樣寫道,“這已足以使奧克蘭勳爵的炮艦保持在原來的航線上,繼續向中國航行”。所謂奧克蘭勳爵,即時任印度總督、第一代奧克蘭伯爵喬治·艾登。
這樣看來,中英鴉片戰爭是由英國政府一手主導發動的。英國政府原本就具有不經議會批准行使“包括宣戰、媾和、處理重大對外關係等”權力的“王室特權”。
但不管是議會還是政府,發動鴉片戰爭的都是英國,這也是改變不了的歷史。
英國 鴉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