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五千年歷史長河中,古代中國先後出來了829位帝王,其中堪稱鳳毛麟角的是女性帝王。說起中國第一位女皇帝,大多數人會想到武則天,一部分人則會想到唐初女性起義領袖——文佳皇帝陳碩真。然而無論是前者抑或後者,都算不上是第一。早在北魏年間,就有一名女子被擁立為帝,後世稱之“北魏殤帝”。
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28年)4月1日,北魏胡太后以“先帝皇子”的名義擁立孝明帝元詡之女元氏為帝,後者遂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雖然第二天她就被祖母胡太后廢黜,但她卻完全具有合法性,是名副其實的正統皇帝,比武則天早了150多年。可惜的是,元氏的結局卻比後者要淒涼許多。
元氏,又稱“元姑娘”,是北魏孝明帝元詡與充華(“九嬪”之一)潘外憐之女,也是孝明帝唯一的後代,其祖母便是臨朝稱制的靈太后胡氏。與慈禧類似,胡氏充滿了權欲,為保證手中權力不至旁落絞盡腦汁,甚至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元詡即位時年僅六歲,因此胡太后理所應當地臨朝稱制。掌權之後,胡太后寵信奸人佞臣,還將鄭儼、徐紇等人納入後宮作為面首,導致綱紀敗壞,朝廷威信隨之大減。
元詡長大後,對母親的行為愈發厭惡反感,數次好意規勸反倒被後者斥罵,雙方漸生嫌隙。眼看著元詡即將成人,胡太后卻始終不肯主動歸政,還妄圖通過打擊異己的方式壓制兒子,對親近的元詡的大臣大加殺戮,導致母子二人產生了嚴重的對立情緒。不過胡太后很清楚,自己能夠“合法”掌權,全是因為自己的兒子,因此她必須保住這個傀儡,除非後者誕下皇子。從這一角度而言,胡氏的邏輯與慈禧太后並無二異。
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初夏,元詡最愛的妃嬪潘外憐有了身孕,得知此事的胡太后欣喜若狂,產生了害死元詡的念頭。只要潘氏誕下皇子,她就能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再度扶持幼帝登基,繼續過不受約束的自在生活。對這位“大救星”,胡太后高度重視,不僅指派太醫為潘外憐診治調養,還加派宮女悉心照料其日常起居。
據《魏書》記載,“自潘充華有孕椒宮,冀誕儲兩,而熊羆無兆,維虺遂彰。”為提前獲知潘氏腹中胎兒的性別,胡太后特意找來方士占卜,結果卻算出是女兒身。不過即便如此,胡太后對生下皇子仍抱有一絲幻想。次年正月初七,潘外憐產下一個女兒,徹底打亂了胡太后廢子立孫的計畫。經過一夜思索,胡太后決定隱瞞其真實身份,殺掉知情者後對外宣稱潘充華誕下皇子,為使百姓相信,她還特意大赦天下,次年改元為“武泰”。
對太后的怪異舉動,元詡一頭霧水,但心底隱隱有了些許不好的預感,於是他通過密詔的方式命令大都督爾朱榮率軍前來逼宮,希望能藉此奪回大權。在這緊要關頭,政治上極其幼稚的元詡卻犯下大忌,因猶豫不決又命令爾朱榮停止行動,這時勤王大軍已經趕至上黨(今山西長治),距洛陽不過400餘里。
行動暴露後,鄭儼、徐紇二人擔心胡氏伏誅後自身性命不保,於是反覆勸說太后先下手為強,最終鴆殺了孝明帝元詡,使爾朱榮失去了逼宮的理由。這一天,是孝昌四年(公元528年)3月31日(農曆二月廿五),元詡年方19歲。為打消天下百姓的疑慮,胡太后對外宣稱元詡因急症暴斃,並在次日抱著襁褓中的“皇子”登基,接受百官朝賀,再次大赦天下。眼見眾臣反映平靜,胡太后自認民心已定,便想立一個真正的男孩為帝,免得訊息敗露後被天下人聲討。
次日,太皇太后胡氏在朝會上宣布新任皇帝實為女兒身,表示自己因“國道中微,大行絕祀”不得已而為之,如今人心既安,“今宜更擇嗣君”。在群臣錯愕的目光中,胡氏自顧提出迎立臨洮王元寶暉世子、年僅三歲的元釗為帝,元氏在位一天后便被廢黜。對胡太后這種肆無忌憚、愚弄世人的荒唐行徑,爾朱榮上表痛斥其“舉潘嬪之女以誑百姓,奉未言之兒而臨四海”,揚言要攻入洛陽替先帝雪恥、替天下人泄憤。同年四月,爾朱榮率大軍屠殺北魏宗室、公卿數千人,並親自目睹士兵將太后及幼帝元釗沉於黃河之中,史稱“河陰之變”。
至於元姑娘,被廢黜後就失去了下落,僅僅只留下後世追封的“殤帝”名號,逐漸消逝在歲月煙雲之中。雖然她在歷史上僅僅是曇花一現,卻對後世造成了極大影響——從唐高宗時期的文佳皇帝陳碩真,再到武則天正式稱帝,乃至於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想當“皇太女”,不得不說都是受了元姑娘的啟發,女皇概念隨之在中國初步形成。
北魏 北魏殤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