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毛主席當貼身衛士,是那個年代無上榮耀。
但有人就不願意,而且當面拒絕了毛主席。這個人是個年輕的小伙子。
敢對毛主席說不的人,內心得有多強大?他到底咋想的,腦子進水了?被人拒絕後,毛主席啥反映?最後結局如何逆轉?
今天,飛春讀傳用千餘字小文,來說說這個軼事。
1927年,35歲的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時,李銀橋出生於河北安平縣一個農村人家。
家境貧寒,李銀橋從小被家人送到武當山學藝去了。
之後,他11歲參軍,當部隊勤務員。再往後,當領導警衛員和衛士。最後,在1947年8月紅軍撤離延安時,被周恩來送到了毛主席的身邊。
有人說,李銀橋當警衛員是因為他有極高的武功。
此話沒有考證來源。
少林寺的許世友是真有功夫,16參軍時已經練得“臂力過人”,“飛檐走壁”。李銀橋離開武當山時,才僅僅11歲,即便練了幾年太極拳,用於領導保鏢也言過其實。
說他有功夫,倒不在武藝上,而在做人上。
李銀橋少年參軍,志在沙場,但由於年齡問題,一直沒能如願。在勤務工作中倒是令人滿意,就這樣一直當警衛當了9年。
所以,當組織上安排他去當毛主席的衛士時,他從心底不情不願,“和我一起當兵的人,有些都是營團級幹部了……”
雖然不情願,但他還是明確表態“願意服從組織決定”。
毛主席第一次見他,是在行軍途中的一次雨後。
“你叫什麼名字?”
李銀橋如實報告後,毛主席隨便問了一句:“銀橋。為啥不叫金橋?”
“金子太貴重,我叫不起。”
“噢呵,你很有自知之明嘛。”毛主席接下來問他出身,父母家庭。
李銀橋說:“我父親種地拉腳;農閒時倒騰點糧食買賣,母親操持家務,農忙時也下地。”
“我們的家庭很像嘛。你喜歡父親還是喜歡母親?”
“喜歡母親,我父親腦子好,多少賬都算不糊塗他。可是脾氣大,愛喝酒,吃飯他要單獨吃。我們啃窩頭他吃餅,稍不如意就打人,我母親心善,對人好,我喜歡母親。”
“越說越一致了,你母親一定信佛。”毛主席說。接下來,兩個人從家庭父母談起,說到革命,“磕頭不如革命”。
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李銀橋對毛主席早有研究,李銀橋說話時非常投毛主席心思,從家庭、從父母、從對革命的看法,兩人很快有了“階級感情”。
接下來,毛主席問他願不願意“到我這裡工作”。
20歲的李銀橋弱弱地說:“不願意。”雖然聲音小,但態度很明確。
現場尷尬了。毛主席沉默良久,說:“你能講真話,這很好。能不能告訴我,為啥不願意到我這裡工作?”
李銀橋說,自己從1938年當兵,一直就是勤務員,“乾太久了,想回部隊去。”
毛主席很奇怪,為啥他在周恩來那裡當衛士可以,而到自己這裡當衛士,卻不願意?
“沒有,決沒有那個意思。”李銀橋說,當初到周恩來那裡也提出要到部隊去,並說好等形勢緩和後就走。“如果到主席這裡來,怎么好剛來就提出走?”
李銀橋接下來又說主席戀舊,自己幹得時間長了,就更難走了。“我知道主席騎過的馬,有好馬也不換,穿過的衣物、用過的筆硯茶缸,一用習慣就有感情……”
一席話把主席又逗樂了,主席心底喜歡,就“妥協”給他簽了個口頭協定:“半年,你幫我半年,算是借用,你看行不行?”
“行!”李銀橋就這樣成了毛主席的貼身衛士。
這一當,就是15年未離主席身邊。
李銀橋晚年在回憶中說,由於在當主席衛士之前,他已經有近10年的經驗了,所以工作起來十分熟練。“善於察言觀色、善於理解領導意圖”,很快熟悉了主席的習慣性格。
無論要茶、吃飯、看書、要筆,甚至見不見客人,“只要他一個眼神,我就知道該怎么辦。有時候他剛想到,我就替他辦了”。
李銀橋的“功夫”令毛主席激賞,曾拉著他的手說:“我們很合得來,你是善於發現規律的人。”
20歲的李銀橋用否定的方式得到主席青睞,其中自有成功經驗:
1.善於研究領導。知道主席“戀舊”,並做足了功課,把他的細節收集起來,需要時和盤托出,給領導留下心細、認真、有責任心、靠譜的好印象。
2.真誠而不一味附和。有自己真實的想法,但與領導意圖不一致時,先明確表態,然後說出真實的想法、原因、思路,不拖泥帶水,不怯懦陽奉陰違,更得人信任。
3.小人物也要保持理想和原則。幹革命、參軍是他的初心,雖然一直未實現,但一直念念不忘,並一有機會就去追求。
理想往往是一個人不符實際的夢想,但永遠不能丟,不能忘。它會讓別人感覺到你有魅力,令人敬佩,因為別人心裡也有理想。
飛春讀傳,一個專注歷史名人傳記的原創號;微信公眾號“readinginspring”,或者“飛春讀傳”
周恩來 李銀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