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戰士,一般都是身強體壯的青年人。
如果軍隊徵用童子兵去浴血奮戰,一般都是要遭到譴責的。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就做了這樣一件違背倫理道德的蠢事:招募25萬童子軍去血雨腥風的前線殺敵。
這些“男孩士兵”的年齡全都低於法定的服役年齡—18歲。
英國莽撞地做出這樣的決定,後果也可想而知:幾乎一半左右“男孩士兵”全都在前線陣亡或負傷。
這,本應該是一個轟動世界的事件,卻被英國隱瞞了90年。
直到2004年,才被研究歷史的學者發現。
一戰爆發,童兵入伍
當時,正值一戰爆發。
英國由於兵力不足,所以在國內廣發“英雄帖”,招兵入伍。
告示一出,廣大人民民眾積極回響,報名人數一時間突破了七十五萬。
在這七十五萬人中間,就包括那些童子兵。
他們稚氣未脫,尚未成熟,最小的甚至只有14歲。
時任英國首相的阿斯奎斯和他的手下都知道,要想上戰場保家衛國,年齡必須達到十八歲才可以,這是一個硬性規定。
但是,他們動了私心:如果不招募他們,兵力就會不足;兵力不足,在戰場上就會處於劣勢。
所以,為了國家的利益,索性破一次“戒”。
於是,他們兩眼緊閉,默許了這25萬英國男孩入伍的事實。
就這樣,在一戰的戰場上,多了這樣一支特殊的軍隊—英國童子軍。
原因只是為了吃飽肚子
曾經入伍並倖存的童子兵,現在已經是年過百的老人。
他們回想起那時候的情景,仍然不勝唏噓。
有一位老兵回憶道:“他們根本沒有向我要出生年齡證明,我就這樣輕易地參了軍。當時許多15歲的男孩都謊稱自己已經20歲或19歲,他們也都順利地參了軍—現在想想真令人震驚。當時許多男孩之所以入伍只是因為家裡窮,他們以為入伍後就可以填飽肚子。”
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吃飽肚子”的願望,很多人都沒有實現。
等待他們最多的,是死亡。
等待他們的是死亡
有一位英國男孩叫亞伯拉罕·貝維斯泰因,他應招入伍的時候只有16歲。
有一次,在一場戰役中,他後背中彈負傷,被緊急送往一家醫院治療。
治好之後,返回前線,一枚手榴彈在他身邊不遠處爆炸,飽受驚嚇的貝維斯泰因不願再回到戰場去,但是軍事醫療官員不準許他這樣做。
最後,他還是選擇了拒絕。
當逃兵自然不會落下什麼好後果,1916年3月20日,他遭到了處決,時年17歲。
另一位英國男孩霍拉斯·伊萊斯,應招入伍時只有14歲。
兩年後,在索姆河戰役中不幸被炮彈集中身亡。
為他們抗議的人去世了
面對這樣的慘痛局面,英國自由黨議員亞瑟·馬克漢姆表示憂慮,他希望國家能夠把這些“童子軍”士兵從歐洲戰場撤回。
然而,英國政府無視他的呼籲。
隨後,他指責英國政府沒有人道主義精神,用欺騙性的伎倆誘惑孩子入伍,實在是有辱自己的大國身份。
但是,他的聲音太孤獨,太弱小。
最終,被英國政府氣得無話可說的他死於心臟病突發。
從此,再也沒有人為“童子軍”向英國政府抗議施壓了。
(全文完)
關注新聞熱點,解讀背後知識。有態度、有溫度,千萬網友喜歡使用的移動百科。
英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