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線,而清朝末期朝廷腐敗,受維新派改革及侵略者壓迫,土地割讓、大量賠款、朝綱調整(稅收等),這些慈禧太后都可以忍下來。但是每個人都對有自己的底線,尤其是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和生命的時候,慈禧太后強烈提出l “四個不變”,即使是家破人亡也在所不辭。
紅柯首評:“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四不變”中其實早就被慈禧改的面目全非了,不是清初時候的祖訓了。
滿清末年,王朝內外交困、統治岌岌可危。為保住愛新覺羅的江山社稷不丟,慈禧太后在改革派大臣李鴻章、張之洞的推動下實行改革。改革之初,慈禧太后首先定下了“四個不能變”:
即三綱五常不能變;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三綱五常(綱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祖宗之法不能變;
皇位承繼程式、制度是任何王朝最重要、最核心的程式和制度,但慈禧連這種事關王朝安危的“祖宗之法”都任意破壞,將其玩弄於股掌之上,足見其心中根本沒有任何“祖宗之法”。
大清朝的統治不能變;
清朝統治中國的時間應該從1644年清軍入關算起到1911年底中華民國成立前為止,長267年(算虛的是268年),這是一直以來公認的計算法。
清朝全盛時有外蒙古和外興安嶺等最大疆域面積為1380多萬平方公里,還包括釣魚島,現在日版的琉球群島,二戰前琉球群島是大清的藩屬國,用的是大清的旗號和貨幣。而現在中國是約960萬平方公里。
自己的最高皇權不能變。
1861年11月,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聯合發動辛酉政變,此後三度垂簾聽政,直至1908年去世,統治中國長達47年之久。人們大多認為,這是由於慈禧太后善於玩弄政治權術,具有翻雲覆雨、為人陰狠、手段毒辣等獨特政治手腕。
其實,這些並非重要、更非根本的政治原因。晚清皇統繼承乏人,慈禧太后的特殊政治身份,特別是慈禧太后妥善地處理了那拉氏家族與愛新覺羅氏家族的政治關係,才是她得以長久統治的根本原因。
誰讓我變,我要誰命。
清朝末年,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把持了朝政。
作為中國的老百姓,面對列強的侵略,極希望變革。
但慈禧太后就堅持一句話:
“四不變”,尤其是 “祖宗之法不可變”。
為什麼不可變,為什麼不能變。慈禧沒有說。
有一次榮祿問起此事。
慈禧道:
“不是不能變。也不是不可變。只是一變咱們就喪失了權利、地位。”
後來康有為、梁啓超妄想在保留皇權的情況下,搞了個“百日維新”。史稱“改良派”。
但一旦涉及讓慈禧退位,交出兵權,立馬被慈禧斬殺。
“百日維新”失敗,光緒也被囚瀛台。
所以,改良也只是幻想。必須丟掉幻想。不能把統治階級想像的很仁慈。你是沒有觸及底線。一旦觸及底線屠刀就揮了過來。
這“四個不能變”把改革牢牢限定在經濟領域,不能在政治領域越雷池一步,損害當權者任何既得利益。
於是中國只能搞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洋務運動”,也就有了與之相適應的理論體系——“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當 時有話語權的人們認為,中國有自己特殊的國情,西方社會制度不適合中國國情,只能用他們的器物,不能借鑑他們的思想文化。
也就是說,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可 以利用外國的硬體,但必須使用中國的軟體。
只能讓外國的硬體適應中國的軟體,絕不允許改變老祖宗留下的規矩。
洋務運動推進了中國社會的經濟成長,也在一定 程度上促進的中國社會的進步。
然而,由於沒有與之配套的政治體制改革,腐朽的專制體製成了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在與其它國家的競爭中每況愈下。
生產力的發展必然要求社會制度變革,可是頑固不化的滿清王朝統治者為了保住極權,拒不接受政治體制改革,殘酷鎮壓提出變法改革的維新派。
當權的頑固分子固然保住了眼前的既得利益,卻坐失了改革機會,最終導致了清王朝的滅亡。
慈禧太后 戊戌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