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道光十七年(1837年8月12日)七月十二日出生在廣西。鹹豐二年(1852)二月,詔封貞嬪。四月二十七日進內。五月,詔晉貞貴妃。六月,已擬為皇后,其嬪妃冊封典禮均未舉行。十月,立為皇后,時年十六,少於文宗六歲。
鹹豐十年(1860年)八月,從車駕出狩熱河。
鹹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尊為慈安皇太后。九月,回宮。十一月乙酉朔初一(12月2日),偕慈禧太后御養心殿垂簾訓政,時年二十五歲,世人稱為東太后。
同治元年(1862)四月上徽號:慈安皇太后。是時,孝欽、孝貞兩宮並尊,詔旨稱“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以別之。
同治八年(1869),內監安得海出京,山東巡撫丁寶楨以聞,太后立命誅之。
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月,因為同治皇帝載淳大婚,加上徽號“端裕”二字。
同治十四年十一月初十(1874年12月18日),穆宗病痘,復訓政。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穆宗崩,德宗入承大統,復聽政。
光緒二年(1876)七月,四十慈慶,加上徽號“昭和莊敬”四字,至是為慈安端裕康慶昭和莊敬皇太后。
光緒七年辛已三月壬申初九(1881年4月7日)偶染微疴,初十(8日)病重,戌時薨,壽四十有五。五月,上尊謚曰孝貞慈安裕慶和敬儀天祚聖顯皇后。九月十七(11月8日)卯時葬昌瑞山南麓偏西之定陵東普祥峪,曰定東陵。付太廟。
宣統元年(1908)四月,加上尊謚“誠靖”二字,全謚:孝貞慈安裕慶和敬誠靖儀天祚聖顯皇后。
人物評價
評價概述
在一部分影視作品中和個別清史研究員的眼中,慈安雖忠厚老實,卻是一個懦弱無能的傀儡太后,是一個缺乏政治才幹、事事依賴慈禧的一個人,這樣的看法未免太偏頗了。事實上真實的慈安出身於世代官宦之家,從小就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慈安在一個錦衣玉食、天生就能享受榮華富貴的大家族中長大,又怎么可能沒有一點學識呢?既然所有人都公認慈安是一個忠厚、老實、善良的人,慈安又擁有母儀天下的高修養高素質條件,那慈安又怎么會是一個在完全沒有知識薰陶的環境中長大的人呢?說慈安是一個懦弱無能的人是完全沒有依據的。
政壇歷程
鹹豐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鹹豐帝崩。他臨終前做了三件事:一、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二、命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三、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掌管),並下發“派載垣等八大臣贊襄一切政務”的上諭。
顧命大臣擬旨後要請兩位太后蓋上“御賞”和“同道堂”印章。鹹豐皇帝的原意是讓八大臣和兩宮太后權力互相制約,既不讓輔臣一手遮天,又避免後宮專政。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鹹豐皇帝的如意算盤落空了,他的臨終遺命,分散權力的目的沒有達到,而製造矛盾的後果卻日見凸現出來。它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引發了“辛酉政變”。關於政變的過程和結局,許多書里都有詳盡記述,這裡不再多說。我們更關心的是慈安太后在這場政變中所起的作用。
辛酉政變中的獨特地位。這場政變實質上就是一場朝廷內部的權力之爭。一方是兩宮皇太后和以恭親王奕?為首的皇族,另一方則是鹹豐帝臨終任命的八位贊襄政務王大臣。這場政變的組織者、策劃者和領導者是慈禧,其主要倚靠的骨幹力量是奕?,但也絕對不應忽視慈安在其中的作用。她作為一位德高望重的名正言順的原中宮皇后、當時的母后皇太后,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她是這場政變中決定成敗的關鍵性人物。這一點,機敏而工於心計的慈禧比誰都清楚。慈禧更清楚自己是靠“母以子貴”才登上皇太后寶座的,養心殿西暖閣太后垂簾聽政聲望、資歷、影響力遠遜於慈安。如果不將慈安爭取過來,奪權、垂簾聽政的目的就達不到。慈禧憑其如簧之舌,終於將慈安拉到了自己這一邊。反過來,如果慈安旗幟鮮明地堅定擁護鹹豐帝的遺命,毫無保留地支持並站在八大臣一邊,辛酉政變就不會發生,這段清史就得重寫。
理政之才
在《清宮遺聞》中記載;“東宮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優於才,而判閱奏章,及召對時咨訪利弊”。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慈安雖然對權力不感興趣,但她的政治才華毫不遜色。慈禧有才幹,又有強烈的政治欲望,但最終只能管理一些日常生活上的一些小事而已,大事都輪不到她來管。慈安比較超脫,不喜歡政務,日常事務就放手讓慈禧去做,她樂得輕鬆自在。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慈禧可以任意而為。在朝政大事上,還得是慈安說了算。因為雖然都是太后,但慈安為嫡,慈禧為庶,在“嫡庶之分”的禮制束縛下,慈禧不敢逾越,凡是遇到朝政大事,她都要徵詢慈安的意見,絕不敢擅自主張。時人對慈安和慈禧的評價是各有所長,慈安“優於德”,慈禧“優於才”。一些日常的事務由慈禧處置,但每遇朝政大事,還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後決定。由此可見,慈安太后大權在握、掌控權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辦法的。在光緒年間任過大清國駐英國大使、回國後先後任過光祿寺、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的薛福成,在他的《庸盦筆記》中記到:誅殺陷城失地、臨陣逃脫的兩江總督何桂清,將驕蹇貪淫的勝保下獄賜死,賞給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爵位,皆出自慈安之意。對於東宮太后慈安的德行與行事風格,老百姓多有贊同,當時的民間,甚至出現了“東宮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額手稱頌”的說法。
一.重用能人,“同治中興”。慈安與慈禧密切配合,發揮己長,勵精圖治,在朝內重用奕?、奕譞、文祥、倭仁等重臣,外用一批優秀的漢族將領,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使得同治年間出現了“中興之象”。1914年出版的《清朝全史》記載:“同治改元之初,即知曾文正公之賢,授為兩江總督。文正感其知遇,盡心謀國。而東宮(指慈安——筆者)則自軍政、吏治、黜陟、賞罰,無不諮詢文正而用其言。”於是當時遂有“至軍國大計所關,及用人之尤重大者,東宮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額手稱頌”之說。
二.誅殺安德海,朝野稱快。清朝制度:太監不得出都門,犯者殺無赦。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監,他依仗慈禧的寵信,胡作非為,肆無忌憚。朝中大臣,甚至連同治帝都恨他入骨。同治八年(1869)八月,安德海請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辦龍衣,獲得許可。但他不知收斂,一路招搖,途經山東境內時,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拿獲。丁寶楨迅速將此事上奏朝廷。慈禧有意袒護,慈安“立命誅之”。結果安德海被就地正法。由於慈安的力主其間,安德海才得以伏法,當時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三、立阿魯特氏為皇后。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已經17歲了,到了立後成婚的年齡。慈安看中了淑靜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而慈禧則看中了年輕俏麗、姿性敏慧的鳳秀之女富察氏。兩人各執己見,最後決定由同治帝自己決定。結果同治帝採納了慈安的意見,同意立阿魯特氏為皇后。此事表明了慈安在宮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影響力。同治喜歡阿魯特氏,如果沒有了慈安的意思,很可能就會依慈禧的意思選了別人為皇后。
四、創造“同治中興”。在清代同治帝年間“洋務運動”(史稱同治中興)。在同治年間,慈安才是真正的國母,才是最高統治者,任何大事都必須經過慈安同意後才能實行,慈禧即使有那個心,你也沒那個力。沒有個五、六千萬是辦不成的,六千萬對於當時可是天價了,賣了你慈禧你也拿不出這個錢出來。如果慈禧有這么多錢的話,早就拿來給自己修圓明園去了。要想拿到這錢,除非是從國庫了拿,想動國庫銀兩必須經過權力最大的那個人才行那就是慈安,只有慈安才有這個權力開國庫。慈安要是不同意是不能實現“洋務運動”的,所以說能舉辦“洋務運動”是慈安的意思。如果說是慈禧的意思除非是慈安死了,慈禧才有那個權力開國庫,既然慈安沒死專家們沒必要說是慈禧的功勞。還有就是《史書》上和《德齡日記》里都提到慈禧最討厭洋人東西的人,而且是個非常守舊派的人,而“洋務運動”恰恰相反,“洋務運動”乃是向洋人學習反封建的活動,你說這么封建的一個慈禧反對都還來不及,怎會想辦“洋務運動”造船等呢?如果說慈禧不像我們說的那種人,那慈禧為什麼會反對光緒帝的《戊戌變法》?她恨透了《戊戌變法》,又怎會贊同舉辦“洋務運動”呢?事實上不管慈禧同不同意,由慈安說的算。我覺得一開始推薦“洋務運動”的人應該是恭親王奕?,因為他是最喜歡洋人文化的人,是他推薦這政策給慈安,然後慈安才舉辦“洋務運動”。如果說誰才是真正“洋務運動”的功臣,那第一號功臣絕對就是:恭親王奕?。第二號功臣是:慈安。第三號功臣是: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李鴻章、丁葆楨五位大臣。從始至終壓根就沒有慈禧的份,她和“洋務運動”一點邊都沾不上。“洋務運動”之所以能舉辦成功,最主要是有恭親王奕?其次是慈安太后,總之這兩人缺一不可,歷史也證實了這點,慈安和恭親王奕?合作就能舉辦“洋務運動”,而慈安死後,恭親王和慈禧合作,而什麼事都做不成,反而被外國人打得又是逃跑又是簽賣國條約,以恭親王的政治才華根本不可能會輸給外國人,更不會輸給慈禧。恭親王和慈安合作就一帆風順,而恭親王和慈禧合作就出事,很明顯就是慈禧出了問題,通過慈禧晚年的種種案例,足以證明慈禧與“洋務運動”沒有絲毫關係。雖然慈禧也有過通過改革富強國家的想法,可當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同時出現時,讓她二選一時,慈禧選擇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國家的利益。
史籍記載
《清史稿·孝貞顯皇后傳》
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廣西右江道穆揚阿女。事文宗潛邸。鹹豐二年,封貞嬪,進貞貴妃。立為皇后。十年,從幸熱河。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尊為皇太后。是時,孝欽、孝貞兩宮並尊,詔旨稱“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以別之。十一月乙酉朔,上奉兩太后御養心殿,垂簾聽政。同治八年,內監安得海出京,山東巡撫丁寶楨以聞,太后立命誅之。十二年,歸政於穆宗。十三年,穆宗崩,德宗即位,復聽政。光緒七年三月壬申,崩,年四十五,葬定陵東普祥峪,曰定東陵。初尊為皇太后,上徽號。國有慶,累加上,曰慈安端康裕慶昭和莊敬皇太后。及崩,上謚。宣統加謚,曰孝貞慈安裕慶和敬誠靖儀天祚聖顯皇后。
暴崩之謎
鹹豐帝死後不久,慈禧與恭親王奕訢定計,發動祺祥政變(辛酉政變),處死了肅順等輔政八大臣,奪取了清王朝的最高權力。表面上,慈安與慈禧兩宮太后以姐妹相稱,共同垂簾聽政,執掌國家最高權力。可是到了1881年4月8日,年僅四十五歲、比慈禧還小兩歲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斃宮中,清廷的垂簾聽政由兩宮並列一下子變成了慈禧一人獨裁。對慈安太后突然死亡,在當代與以後都有種種懷疑與猜測,成為二百多年清宮史上的又一件疑案。1861年8月,鹹豐皇帝在熱河病死,年僅6歲的兒子載淳繼位,慈安和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鹹豐皇帝早就覺察到慈禧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女人,傳說他在臨終之前,特別密授朱諭,囑咐慈安太后,如果慈禧恃子胡作非為,就讓慈安拿出密諭,按祖宗之法治罪於她。
鹹豐死後,慈安曾把密諭拿給慈禧看,以示警醒。密諭的存在,使慈禧感到驚懼不安,辦事謹小慎微,不敢胡作非為。她對慈安言聽計從.關懷備至。時間長了,慈安看到慈禧安分守己,就對她放鬆了警惕。
一天,慈安患病,吃了太醫所開的各種藥,都見效甚微,一氣之下,慈安拒絕吃藥。沒想到,幾天之後,她的病居然奇蹟般的痊癒了。大病初癒,慈安興高采烈地到頤和園散步,卻見慈禧左臂纏著白紗。她十分驚異,就上前問慈禧原因。慈禧滿不在乎地回答道:“前幾天,我見你病臥床榻,面色蒼白,心裡很難過,因此就從我左臂膀上割下一片肉,讓人煮湯為你滋養身子,以表我的一片誠意。”慈安聽了這一席話,大為感動,感謝萬分地說:“想不到你竟然是這樣一位好心人,先皇不應該對你有什麼不放心的地方。”說罷,便回宮中,取出鹹豐皇帝的臨終密諭,當著慈禧的面,燒為灰燼。
後來,慈禧為了搬掉慈安這塊她專權道路上的絆腳石,密令太醫用不對症之藥,將慈安害死。從此,慈禧這個陰險毒辣的女人就登上了清朝最高統治者的寶座,實現了她夢寐以求的願望。(這個是傳聞,沒有特別確切的史料加以佐證)
清光緒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戌時,年僅四十五歲的慈安皇太后猝然薨於鍾粹宮。隨著這位比慈禧還小兩歲的仁愛忠厚皇太后突然暴斃宮中,清廷的垂簾聽政由兩宮並列驟然變成慈禧一人獨裁。因此,對於她的死因朝野上下議論紛紛,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將她的猝死與慈禧聯繫起來。
光緒六年(1880),慈禧忽然患重病,久治不愈,臥床不起。於是,遍召天下名醫入京診治。朝政也只好由慈安一人打點,這樣的情況維持了一年多的時間,直至光緒七年三月初九。據史載,光緒七年三月初九日晨,慈安依然召見軍機大臣,處理軍國大事,未見身體有何大的異常之處,只是“兩頰微赤”(《述庵秘錄》)。然而,次日早,“東太后(慈安)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未見軍機”(《翁同龢日記》)。晚間即暴病身亡。慈安的病情如此之重、如此之急,令人難以接受。一時間,人們對於一向身體比較健康的慈安的死,大為不解。時任軍機大臣的左宗棠,聽說慈安突然得病身亡,頓足大聲說:“昨早對時,上邊(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嘗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清稗類鈔》)於是,朝野上下種種猜測不脛而走。人們以所掌握少之又少的“線索”,對慈安的死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推測,更有甚者,人們任想像的野馬自由馳騁,不斷地結構著關於她不幸去世的篇章,使得她的死變得疑雲密布。
死因謎團
慈安暴亡在大致有三種說法;第一是慈禧毒死法,第二病死法,第三,自殺法。經過科學考證對於自殺法,是不現實的,因此作出廢除。真正導致慈安暴亡的原因大致就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慈禧的《清德宗實錄》和翁同龢的《翁同龢日記》。
第一類: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說法”
1.慈禧的《清德宗實錄》
《清德宗實錄》載:“(光緒七年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勢陡重,延至戌時,神思漸散,遂至彌留。”這一記載見於慈安的《遺誥》,但《遺告》完全是在慈安死後,按照慈禧的指示所做,因此人們有理由懷疑它的真實性,慈禧有可能為了掩蓋某種陰謀而肆意編造死因,可信度極低,如果沒有人找到更真實的證據來證明(慈安是病死的)它有真實存在性的,那《清德宗實錄》的記載就徹底作廢,因為慈禧不能替慈禧自己辯解。
2.翁同龢的《翁同龢日記》
在《翁同龢日記》裏白字黑字寫的清清楚楚,裡面記載的是:“光緒帝從小到大體弱多病、常年精神壓力大、光緒帝常年咳嗽、患有嚴重肺結核,因此導致中年病死。”翁同龢編造光緒帝的各種病情,遠遠超過編造慈安的病情,寫光緒帝得重病的病亡率是慈安的10幾倍,給光緒帝開藥方的檔案記載數都數不清。可是最後呢,光緒帝是被人毒死的,事實上光緒帝從來沒病過即便是有那也是小病,其實光緒帝的種種病案都是慈禧多年來早就策劃好的騙局,她要求的是宮外的人相信就可以,表里不一就是慈禧的目的,因此而讓光緒帝的死因蒙上一層不該存在的紗。雖然翁同龢對光緒帝還可以,可翁同龢更效忠慈禧,得不到慈禧信任別說做不成戶部尚書,更不可能做光緒帝的老師,慈禧是翁同龢的再生父母,是人都知道翁同龢只會站在慈禧這邊,不可能站在光緒帝和慈安一邊。既然有的人那么信任翁同龢,翁同龢說光緒帝是病死的,相信你也會說光緒帝是病死的那好,那你就找出證據,證明給大家看光緒帝是怎么病死的?有本事就找出證據證明光緒帝正常死亡的,而不是被急性砒霜毒死的,找出證據證明“北京市公安局法醫鑑定中心”專家研討出來的結果是假的。只有你找出有利證據證明光緒帝是正常死亡的,證明翁同龢值得大家信任了,那你就可以說慈安是正常死亡的,否則你永遠沒有資格討論慈安的死因,更沒資格說慈安是病死。如果有的人又想拿《翁同龢日記》來到處宣傳講解,又想用現代醫學專家分析的角度去美化《翁同龢日記》的,又找不到鐵證證明光緒帝是正常病死的,宣傳的那個人就證明你自己承認自己是神經病。
第二類:慈禧逼死、毒死說法
1、慈禧逼死
《清稗類鈔》記載:慈安與慈禧共同垂簾聽政。慈禧權欲極重,慈安卻倦怠少聞外事,並不與之爭權,因此倒也相安無事。光緒七年初,慈禧患血崩劇疾,不能視事,慈安有一段時間獨視朝政,致使慈禧大為不悅,“誣以賄賣囑託,干預朝政,語頗激”,以致慈安氣憤異常,又木訥不能與之辯,惱恨之下,“吞鼻煙壺自盡”。
2、慈禧毒死
惲毓鼎是光緒十五年(1889年)考中進士,任起居注官一職,與慈禧和光緒帝是0距離接觸,擔任晚清宮廷史官達19年之久,到了清末宣統帝(溥儀)繼位,惲毓鼎被提升為翰林院侍讀學士。惲毓鼎在《崇陵傳信錄》里提到,光緒辛巳三月,孝貞皇后崩時,慈禧病甚劇,慈安固健康無恙。凶信出,百官皆以為西聖也。繼而知為東後,乃大驚詫。相傳兩太后一日聽政之暇,偶話鹹豐末舊事,慈安忽語慈禧曰:「我有一事,久思為妹言之。今請妹觀一物。」在篋中取捲紙出,乃顯廟手敕也,略謂:葉赫氏祖制不得備椒房,今既生皇子,異日母以子貴,自不能不尊為太后,唯朕實不能深信其人。此後如能安分守法則已,否則汝可出此詔,命廷臣傳遺命除之。慈安持示慈禧,且笑曰:「吾姊妹相處久,無閒言,何必留此詔乎?」立取火焚之。慈禧面發赤,雖申謝,意怏怏不自得,鏇辭去。慈安閒立庭中,倚缸玩金魚,西宮太監捧盒至,跪陳曰:“外舍頃進克食(牛奶餅之類),西佛爺(慈禧)食之甚美,不肯獨用,特分呈東佛爺(慈安)。”慈安甚喜,啟盒,拈一餅對使者嘗之,以示感意。鏇即傳太醫,謂東聖驟痰厥,醫未入宮,而鳳馭上升矣。不過有的人認為,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是野史,不可信。如果說一個翰林院侍讀學士大臣所記載的東西也被認定為“野史”,那《翁同龢日記》就更不用說了,《翁同龢日記》就更是“野史”了,那翁同龢的所有書籍可以從地球上徹底消失了,翁同龢這個人也可以從歷史書上消失了。在惲毓鼎的《惲毓鼎澄齋日記》記載有,溥儀登基那天的情景;其中一段時;“上啼哭索母,聲甚厲。……監國抱上步行,自殿後門入,升寶座,上啼哭不肯就座。監國一足立腳踏上,一腿跪寶座上,扶上立於座上”。還有隆裕太后在簽《退位詔書》時的情景,趙秉鈞等人向嚎啕大哭的隆裕太后三鞠躬,默默轉身退出養心殿,等等。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著名清史學家戴逸先生親撰序言,並對該書的整理出版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日記》無疑將對中國近代史研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怎么因為《惲毓鼎澄齋日記》里沒寫有慈禧害死慈安的事,就說惲毓鼎的《惲毓鼎澄齋日記》是“正史”值得後人相信,而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寫有慈禧是害死慈安的兇手就說人家的是“野史”。即便是變色龍也不可能變得那么快吧?很明顯這些人目的是替慈禧翻案而來的、是帶陰謀而來的,而不是以真實的歷史來看待清宮歷史的。.解密《即雲顯廟手敕焚毀,敕語何從而知?》
在民國期間有一個金梁先生說:“近人依託宮闈,流言無實,尤莫甚於惲氏筆錄所載孝貞暴崩事。即雲顯廟手敕焚毀,敕語何從而知?食盒外進,誰又誰確見?”
先解釋密詔這句話∶當然是鍾粹宮裡的宮女太監看到的,慈安既然是公開燒密詔,就不可能叫她身邊的宮女太監全退下,慈安反而會叫齊宮女太監全到鍾粹宮正殿給慈安作證,當著眾多宮女太監和起居注官的面燒毀密詔,以表慈安對慈禧是真心誠意的,永遠不再防著慈禧的意思,也代表以後她們就是好姐妹的意思,經過這件事以後宮裡的人就不會再議論慈安與慈禧不和之事了,既然慈安和慈禧和好了,那宮女太監和起居官作證是最好的見證人,在燒密詔時不可能叫她們全退下,說句再難聽點,就算慈安身邊沒有宮女太監,那她身邊也絕對會有貼身侍女,侍女陪慈安一起去承德避暑山莊,她天天陪在慈安身邊,八位顧命大臣的事她都知道,密詔里的內容就更不用說了。相信陪同鹹豐帝去承德避暑山莊的王公大臣們、宮女、太監們都知道“密詔”之事,恭親王奕?也會知道密詔內容,因鹹豐帝留“密詔”是特地沖慈禧來的,慈禧可能是最後一個知道的。即使鍾粹宮裡的下人不知道密詔裡面的內容,但在旁邊絕對聽得到;……此後如能安分守法則已,否則汝可出此詔,命廷臣傳遺命除之……”。慈安當眾把“密詔”念出來,慈禧身邊的下人和慈安身邊的下人也會聽到,那么多人都聽到了那“密詔”從此就不再是秘密了,“密詔”內容也自然是宮裡眾人皆知的事了。若慈安不燒密詔的話可能就慈安身邊的那幾個貼身人和去過避暑山莊的人知道,正因燒了“密詔”後,證明以後不再保密了才對外公開的,金梁先生說誰會知道密詔內容,當然是皇宮裡的所有人都知道。
2.解密《食盒外進,誰又誰確見?》
金梁說;食盒外進,誰又確見?當然也是鍾粹宮裡的人看見。以下文是惲毓鼎,真實筆記∶慈安閒立庭中,倚缸玩金魚,西宮太監捧盒至,跪陳曰:“外舍頃進克食(牛奶餅之類),西佛爺(慈禧)食之甚美,不肯獨用,特分呈東佛爺(慈安)。”慈安甚喜,啟盒,拈一餅對使者嘗之,以示感意。鏇即傳太醫,謂東聖驟痰厥,醫未入宮,而鳳馭上升矣。這句話是說;慈安吃了慈禧叫太監送來的糕點,之後慈安當天就死了。金梁說∶“慈安之死的筆錄被人載傳多次才傳到惲毓鼎那裡,惲毓鼎的話不能信”。金梁拍慈禧馬屁拍到馬腿上了,想想看,慈安是十號死的,第二天十一號惲毓鼎就記筆錄了,哪用得著反覆載轉傳抄,就算是惲毓鼎考中了進士後才寫的,那也沒過一代人啊,目擊證人照樣還可以親口告訴惲毓鼎,於情於理都不存在反覆載轉傳抄一事。又不是過來幾代人,如果慈安是乾隆帝年間的皇太后,惲毓鼎是光緒年間的進士,惲毓鼎記載的是乾隆帝的母親的死因,可能被中間的那幾代人更改過,最後才傳到惲毓鼎這一代人,這時惲毓鼎的筆錄可能有錯。可事情不是這樣,慈安在世時惲毓鼎就已經是舉人,他已經有資格進皇宮,即使惲毓鼎還沒有入宮資格,但鍾粹宮裡的宮女們和慈安有著0距離的接觸,她們是目擊證人講訴慈安的死因,鍾粹宮裡的人比任何一個王公大臣任何一個皇帝講訴的都更加準確。惲毓鼎相信宮裡目擊證人絕對是準確的。就像現代警察辦案一樣,只要是現場目擊證人,貧、賤、富、貴都可以做證人,證人是不分身份的。她們的皇帝都沒資格取消她們的發言權,你21世紀的人有什麼資格取消別人的發言權?也許別的版本被人反覆轉載和傳抄過,但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是一千、一萬個不可能。金梁說:“慈禧不可能蠢到當著所有人的面送有毒糕點給慈安,讓人捉到把柄。”沒錯!任何一個正常人都不可能蠢到殺人還故意讓旁人看到,讓人捉到把柄。但是,慈禧不是個普通人,慈安一死她就是最高統治者,她的話就是王法!是全國人都不敢得罪的人,別人殺人可能得償命,但她卻不用。正是因她的特殊身份她殺人不需要避嫌,光緒帝的死就是最好的例子。
惲毓鼎在日記里說:“鏇即傳太醫,謂東聖驟痰厥醫未入宮而鳳馭上升矣。”這句話是指慈安吃了慈禧送來的糕點後,“慈安太后發病時,宮女就速傳太醫,周圍的人看慈安的病看起來呼吸很困難,總體就是說慈安難受得沒有力氣,呼吸都成了困難,可這時遲遲沒有一個太醫來看慈安,直到慈安駕崩。”翁同龢也說了慈安由生病到死亡不到24個小時這句話明顯告訴我們,慈安的病危時間在24個小時之內,在那么長的24小時裡慈安痛苦掙扎,宮女也通知了太醫,太醫為什麼不來?太醫不來除非一個可能,就是他提前接到慈禧的口諭不可以去看慈安。有資格阻止太醫入鍾粹宮的只有慈禧一人,不過慈禧也很聰明在慈安沒斷氣之前,不許任何人到鍾粹宮看慈安,慈安有遺言指控慈禧也沒大臣聽。如果慈安的死真的與慈禧沒有任何關係,慈禧根本不用怕見到慈安,慈安剛剛病發時就絕對有太醫在了,慈禧就應該第一個去看慈安,可慈禧卻是遲遲不到。如果慈禧真的是第一時間去見慈安的,而慈安發病卻在24小時之內,那么慈禧絕對會立馬快馬加鞭到宮外通知各位親王和大臣進宮,那么各位親王們和大臣們絕對可以親眼看見慈安薨逝。慈安薨逝後,慈禧再當著王公大臣的面寫慈安的遺命(上諭),即使是慈安和慈禧再不和,只要慈安死前沒有控告慈禧謀害她,全天下人都不會再有人懷疑是慈禧毒死慈安。只要各位親王、大臣、宮女、太監們從慈安病發到入大殮一直有人監控,慈禧就不會有任何機會單獨叫她的心腹偷偷地給慈安化妝,慈禧也根本耍不了任何花招,到時是病死的還是中毒死的,在場的大臣都會親眼目睹。可慈禧偏偏不敢這么做,如果是毒死的,慈禧絕對不會讓大臣們知道得太早,太早的她根本不可能有機會私下處理慈安。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一旦遇到與自己無關的事,為了避免懷疑都經常叫周圍的人幫自己作證。慈禧是個聰明絕頂的人,鹹豐帝的所有嬪妃們都被慈禧給制服了,這么一位攻於心計的女人,如果慈禧沒有害慈安,你說慈禧會蠢到連請周圍的人幫自己作證的本事都沒有?慈安在發病24個小時內,慈禧有十分充足的時間去通知大臣和親王,慈禧故意浪費那些時間,不但如此,一直等慈安薨逝3個小時後才通知外邊的大臣,叫心腹進宮替慈安入小殮,意圖太明顯了,慈禧推遲慈安薨逝時間,這事是歷史真實存在的,是任何人都無法磨掉的“正史”,慈禧的發慈安的《遺告》上諭說慈安是病死的是“正史”自導自演的相信度只有50%。而慈禧違規“推遲時間”也是“正史”,是全天下人和全體皇親國戚都公認的事實可信度在100%以上,而“推遲時間”又正是代表慈禧謀害慈安的有力鐵證,在明眼人眼裡一看就知道是50%的有說服力呢?還是100%的更有說服力?慈禧違規推遲時間就憑這點,就足以打破千千萬萬本《清宮歷史檔案》書籍以及“野史”的各種猜測。
3.慈禧殺害慈安的動機
有的人說∶“慈安和慈禧以姐妹相稱,慈安下令處死安德海,慈禧生氣是肯定的但慈禧也沒必要為這點小事謀害慈安。”慈安和慈禧以姐妹相稱只是口頭上的稱呼而已,如果她們關係真的好到親如姐妹,慈禧就不會虐待阿魯特氏皇后,特意向慈安示威了。慈安與慈禧雖對外稱兩宮並尊,但在關鍵時刻就得分後、妃等級了。安德海犯下滔天大罪,慈安以國母身份下令處死安德海,慈禧的確沒必要害死慈安,但經過慈安處死安德海,慈禧虐待害死阿魯特氏皇后,發生兩件大事之後,她們永遠都不可能像從前那樣關係好了。有的專家拚命研究安德海的死,他們都忘了慈禧是什麼樣的人了,慈禧是個視權如命的人,她的一生最大心愿是想獨攬大權,為了奪權可以不擇手段,她是為權而活的而不是為安德海而活,慈禧每天想的都是如果從慈安手中奪權,而不是每天想著如果替安德海報仇,在慈禧心中權勢力排第一,皇后夢想排第二,為葉赫那拉氏家族鞏固後宮地位排第三,安德海排第四。如果安德海的死能換到她獨攬大權,別說一個安德海就算是十個安德海慈禧眉也不會鄒一下立馬答應的,所以說慈禧謀害慈安的動機不是因為安德海的死。殺人動機是∶因為光緒帝,大家都知道慈禧是個視權如命的人,慈禧一生最大的夢想就是做皇后和成為大清朝真正的最高統治者。慈禧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壓倒慈安的,所以她推薦她妹妹的親兒子載湉做皇帝,就是想親上加親,將來光緒帝長大歸政後就可以和他聯合起來對付慈安太后,讓慈安做一個傀儡太后,慈禧不僅得到江山而且還可以替安德海報仇,在慈禧臨死前又可以叫光緒帝封她為皇后,完成她的夢想,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人算不如天算,偏偏在光緒帝七年裡光緒帝一年比一年的孝敬慈安。她們都知道誰得到光緒帝誰就得到了大清江山,慈禧是不可能讓光緒帝和慈安站在她的頭頂上,一山不能容二虎,遲早有一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只是兩人心照不宣而已。隨著光緒帝一天天的長大,一般小孩子到了11歲就開始學會分辨是非了,生活可以自理了,也懂得做人道理也算是個小青年了。慈禧這個時候還是得不到光緒帝的心,就證明將來慈禧永遠得不到光緒帝了,等了幾年到頭來是一場空慈禧會甘心嗎?以前她的親兒子載淳被慈安拐走就算了,可如今慈禧的親外甥又被慈安拐走了,慈禧一生的夢想屢次被慈安破壞,你叫慈禧不恨死慈安才怪。慈禧可能她並不想慈安那么早死的,經過光緒帝和“密詔”的事外,再加上最近慈禧病了慈安獨自一人垂簾聽政,慈禧親眼目睹了從未有過的事,慈安、恭親王奕?和懂事的光緒帝聯合在一起的那一幕,勢力比以前更強大。慈禧卻成了孤家寡人,以後別說想站在慈安頭頂上,就連奕?都比她有權,慈禧是個視權如命的人她寧可死也不會讓奕?勝過她,擒賊先擒王慈安必須馬上死,只有慈安死了她就可以光明正大的處置光緒帝和恭親王奕?,慈安死後歷史也證實了一切。
4.解密《述庵秘錄》里的真實表達內容
《述庵秘錄》里講述到;光緒庚寅冬,慈禧病,御醫診無效,詔行省督撫進良醫。直督李鴻章、江督劉坤一、鄂督李瀚章,皆有進。故事,兩宮坐朝,東西位南向,慈禧既病數月,孝貞後獨視朝。“辛亥春,三月十日晨,召見軍機,御容和怡無疾色,但兩頰微赤。辛亥春,三月十日晨,召見軍機,軍機退,午後四鍾,內廷忽傳孝貞崩。……時有伶工金某者,得慈禧寵,出入宮闥。慈禧疾久未愈,孝貞往候,至見慈禧與伶臥榻上,孝貞痛數責之。慈禧跽謝,逐金伶出宮,尋賜死。孝貞故喜小食,薨日,慈禧以糕餅進御,逾數時薨”。裡面特別講到,慈安當時是“兩頰微赤”,而“兩頰微赤”的意思就是;慈安的臉是微紅色的(赤色就是紅色)。其實人的臉上代有微紅色才是真正健康的人,比如說童話故事裡的《白雪公主》,作者描述白雪公主的外貌時說,她的皮膚像雪一樣潔白,雙頰紅得有如蘋果,發黑如烏木,因此國王和皇后就把她取名“白雪公主”。又如東北、甘肅省北方一代的小孩子有50%的人臉都是常年通紅,尤其到了冬天臉被凍紅的小孩子就更多了,難道你也敢說那些十六周歲以下小孩子都是病人嗎?又例如唱京劇的戲子和拍電視劇演員,臉上也是經常在雙頰上塗上微赤色的化妝粉,演員最喜歡的是有白裡透紅的效果。通過種種的案例可以斷定,臉上有微紅色屬於正常人。隨便問一個大醫院裡的正規醫生,到底是紅光滿面的人是正常人?還是臉色蒼白的人是正常人?毫無疑問當然是紅光滿面的人是正常人,不過也有的病人是吃了上火的東西才紅的。有的時候臉紅的確是病據統計有3%的紅臉人因此而死,有97%的紅臉人是正常人。可即便是那人全臉大紅,紅的可怕但也不可能在短暫的兩天之內死去,真正的一個病人也是從微紅漸漸地變成大紅,最後無藥可治,這個過程最少也要一、二個月時間。對於那些說一個健康人臉上突然出現臉上微紅就立馬死去的人,一看便知道是騙局,簡直無稽之談!從以上可以總結出來,慈安兩頰微紅有可能是女人愛美,那天特意在臉上打上紅粉,現在大臣面前顯示自己白裡透紅的皮膚、也有可能那天她吃了上火的東西、也有可能是那天她病了但絕對是小病,根本不可能是微紅一點點就死了。若是人臉微紅一下就能把人弄死,那通常男女第一次拍拖時經常出現女方臉紅或者男方突然臉紅,那是不是臉紅了就是“肝陽上亢”,血壓很高了馬上得死去了是嗎?人一臉紅就必須得死,那世界上的人不就全死光了嗎?其實事實證明慈安的的確確是個健康的人那天兩頰微赤完全是她自己用化妝粉化妝出來的,能證明慈安那天的確是化妝出來的,那就是《述庵秘錄》里明確講到;“孝貞故喜小食,薨日,慈禧以糕餅進御,逾數時薨”。《述庵秘錄》講訴的是慈禧給慈安送去糕點,慈安吃了之後,慈安當天就死去了。這足以證明《述庵秘錄》說的是慈禧毒死了慈安,與他寫的慈安“兩頰微赤”毫無沾邊,《述庵秘錄》記載那天慈安“兩頰微赤”,指的是;“那天慈安化妝得很美麗、很健康的意思”。《述庵秘錄》真正想表達的是;“那天慈安很健康可很奇怪到了晚上就薨世了”。可偏偏被後人誤認為“兩頰微赤”是“肝陽上亢”,血壓過高而死的,因此導致各種謎團。如果說《述庵秘錄》的作者真的是認為“兩頰微赤”就是指“肝陽上亢”,血壓過高而死的,他就被必要說;“孝貞故喜小食,薨日,慈禧以糕餅進御,逾數時薨”,因為你前面說“肝陽上亢”是正常死亡,後面又說是慈禧毒死的,這不就牛頭不對馬嘴了嗎?經過科學考證100%的可以證明《述庵秘錄》里記載的“兩頰微赤”指的是;那天慈安心情很高興化妝得很漂亮,人很健康的意思。其實凡是在書籍上說“兩頰微赤”這四個字的,那都是正常健康人和愛美人士的代表,而不是病人。經過科學考證的重重考證可以得到明確的答案;就是慈禧寵幸一位姓金的男子,有一天,慈安突然到慈禧寢宮,發現慈禧和姓金的男子正躺在榻上,慈安痛罵慈禧(對於不了解內情的官員來說他們可能認為慈安太后和慈禧當時是在吵架,也就有了後來不現實的《清碑類鈔》),並把姓金的男子趕出宮。當天慈禧並以花言巧語請求慈安原諒她最後一次,慈安向來心軟原諒了慈禧,與此同時慈禧也騙到了鹹豐帝給慈安的“密詔”,慈安並心甘情願的燒毀掉。慈禧離開鍾粹宮後,馬上命太監給慈安送去有毒糕點,慈安為了領慈禧難得低頭認錯的表現,因此就有了《崇陵傳信錄》里的;“慈安啟盒,拈一餅對使者嘗之,以示感意”。慈安吃了慈禧送來的糕點之後,當天就暴亡了。
慈禧態度
還有的人說:“慈禧令王公大臣瞻仰慈安的遺容。天明以後,各位守候在宮中的大臣,接到旨意,進入鍾粹宮。慈禧命太監去掉蒙在慈安臉上的“面冪”,令大臣們瞻仰。此時慈禧並沒有遮遮掩掩,而是泰然地安排著一切。慈禧為慈安準備了一個很大的金匱。翁同龢與各位王公大臣進入慈寧宮以後,看見慈安的金匱置於地中,金匱“甚大時靈馭已移至宮,安奉於金匱之西”。如此安排可以證明慈禧是把慈安放在皇太后的位置上處理其後事的,沒有絲毫的怠慢。”敢說出這樣話的人簡直毫無人性!慈禧令王公大臣瞻仰慈安的遺容,就能代表與慈禧無關了嗎?你見過哪個做賊的人承認自己是賊,你見過謀殺案敢明目張胆的乾過嗎?你不明白“謀殺”的含義嗎?不明白就查字典吧。三歲小孩都明白的道理作為一個成年的知識分子怎會蠢到這地步,銷毀證據是犯罪分子慣用的手段,換的人是你自己,你會自己出賣自己嗎?既然慈禧是在暗處謀害慈安的,那她絕對不可能會故意留下太明顯的線索,慈禧膽子再大,也不敢明目張胆的向全國大臣和老百姓宣布自己是謀害慈安的兇手,讓自己遺臭萬年。慈安死後慈禧叫她的心腹給慈安化妝掩蓋下毒罪證,敷衍一下這是必須的,再說派人化個妝也不是什麼難事,命令官員做幾份假記錄也沒什麼難事。犯罪分子銷毀證據、偽造證據是家常便飯的事。除非有的佐證無法銷毀。
有的人認為:“給慈安一個“金匱”、給慈安一個風光的葬禮,就代表慈禧是把慈安放在皇太后的位置上,慈禧那么重視慈安的葬禮,因此不可能害慈安”。對於在網上說出這種話的人根本不懂得什麼是祖制,什麼是權力,只知道起鬨無理取鬧。慈安作為一位國母,是位母儀天下的大清國皇太后,是統治大清國20年的最高統治者。作為一位萬人之上的皇太后薨逝了,給她穿一件國母朝服,給她一個好金匱,難道不應該給嗎?難道非要把慈安的屍體扔到亂葬崗去餵野狗,只有這樣才能證明慈禧害死慈安嗎!如果慈禧真的殘忍到這地步,那她不僅向全世界人民承認她毒死慈安了,還向全世界人民承認她是個十惡不赦的魔頭了,作為一位善良的慈安皇太后薨逝都那樣虐待,可想而知慈禧的心腸毒到了極點。不僅中國人不會原諒慈禧,就連全世界人民也不會原諒慈禧,外邊有洋人、內有百姓,上百億人盯著慈禧,不管你慈禧願不願意給慈安辦葬禮,你不辦也得辦由不得慈禧胡來,再說金匱和辦葬禮的的開支是從國庫里拿,也說不定是慈安生前早就給自己備好了“金匱”,不管怎么說也用不到慈禧出錢。給慈安一個大金匱、給慈安辦一個符合皇太后身份的葬禮、給慈安放陪葬珠寶、給慈安穿皇太后朝服、給慈安一個清定陵墓這些都是天經地義的事,作為一位最高統治者的葬禮,於情於理都應該有這最基本的待遇。如果慈安的葬禮就像普通百姓家庭一樣草草了事的,那她就不是什麼太后了,就是普通的村婦了,慈禧雖母憑子貴榮幸做太后,但永遠沒有權力廢掉慈安的國母身份!所以說金匱與慈禧毒死慈安之事毫無沾邊,慈安之死與慈禧是否有關關鍵在於慈禧的態度、關鍵在於她們之間的矛盾、關鍵在於慈安薨逝後,慈禧對慈安的有種種在暗處的行動。有的人說:“慈禧是把慈安放在皇太后的位置上處理其後事的,沒有絲毫的怠慢”。其實慈禧把慈安放在皇太后位置上,只是你個別人認為而已,真實的歷史可不是這樣。慈禧如果真的把慈安放在了太后位置上的,作為妹妹的慈禧給姐姐慈安披麻戴孝是天經地義之事,在死人面前戴孝需要的是誠心,是僕人沒法代替的。慈禧連戴孝都不肯,這算是哪門的姐妹啊?慈禧真的把慈安放在皇太后的位置上了嗎?姐妹關係友好30年,好在哪裡呀?有實際行動嗎
人物關係
與慈禧的關係
兩個階段
慈安與慈禧的關係,以鹹豐帝去世為分界線,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鹹豐二年至鹹豐十一年。在這一階段里由於兩人宮中位階差異太大,似乎無法構成恩怨。
鹹豐二年,慈安比慈禧先入宮,在確定皇后時,慈安很快就被冊立為皇后。而慈禧僅僅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貴人,雖然她隨後為鹹豐帝生下了第一個也是唯一存活下來的皇子載淳,母以子貴,她的宮中排位也就一路攀升,由嬪至妃,再到貴妃,成為宮中僅次於皇后的人物。然而,在封建的等級社會中,宮中后妃的階位不僅森嚴,且難以逾越,嫡庶(妻妾)的差別更是不可抹殺。皇后母儀天下,總管六宮。在宮中即使是鹹豐帝也頗為敬重慈安,更何況聰穎如慈禧這樣的人物,自是執禮恭謙,不敢稍有放肆。
第二個階段,從鹹豐十一年鹹豐帝駕崩至光緒七年慈安駕崩。在這一階段里雖然兩宮垂簾,但慈安優於德,慈禧優於才,一退一進,相得益彰,似乎也不構成對彼此的威脅。
兩宮垂簾以後,雖然慈安名分高於慈禧,但並未給慈禧攬權造成任何障礙。《清宮遺聞·慈安皇太后》載:
“當時天下稱東宮(慈安)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慈禧)優於才,而判閱奏章,及召對時諮訪利弊,悉中款會,東宮見大臣吶吶如無語者。每有奏牘,必西宮為誦而講之,或竟月不決一事。”慈安對權力不感興趣,所以日常朝政多讓慈禧處理。慈禧雖長慈安兩歲,但是嫡庶之分,仍不得不稱慈安一聲“姐姐”。凡是涉及朝政舉措的大事,慈禧明知道慈安沒有異議,依然也先要請示,“慈禧懾於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禮”。兩人在長達二十年間的垂簾聽政期間,一直保持比較和諧、穩定的關係,未曾見得兩人有重大分歧和爭執的記載。這是歷朝歷代後宮生活中所罕見的。
殺安德海
慈安命令山東巡撫丁寶楨殺掉慈禧寵侍安德海是使慈禧耿耿於懷的事情之一。
安德海,又名安得海。直隸南皮縣人。年少時他就羨慕那些因在宮中當太監而發跡的鄉人,於是竟自殘入宮做太監。他為人“藝術精巧,知書能文”,可以讀《論語》、《孟子》這類書籍。他很善於察言觀色、阿諛逢迎,“以柔媚得太后歡”,並贏得慈禧的器重,當上了總管太監,成為慈禧非常器重的內侍。為此,無論是慈禧誅殺肅順,還是打壓奕訢、削奪其“議政王”的封號,都有安德海參與其中。因此,小人得志的安德海更以慈禧為靠山,不把慈安、同治帝和奕訢放在眼裡。他培植黨羽,勢焰熏天。
就這么一個干政擅權、不可一世、有慈禧這樣堅硬後台的人,還是被殺了。殺他的人是山東巡撫丁寶楨。
同治八年七月,在慈禧太后的默許下,安德海借皇上大婚、採辦龍袍的名義,乘樓船沿運河南下。按清朝祖制:太監不準出京。但安德海不僅出京,而且還私挾婦女、張掛龍鳳旗幟、抓差納賄,一路招搖,驚擾地方。所過順天府衙門、直隸總督衙門,都隱忍不發。結果在山東被丁寶楨查拿,並以太監出京違背祖制請旨處置。對安德海在宮中撥弄是非、混亂朝政按捺已久的慈安,在接到了奕訢率領軍機大臣持折請示兩宮太后的行動後,她立即召集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共同商議,時逢慈禧生病,慈安獨處朝政。於是,大家一致認為:“祖制不得出都門,犯者殺無赦,當就地正法。”(《清宮遺聞·安德海》)慈安明確表態,同意將安德海就地正法。
這一舉動,使慈禧喪失了心腹,又大丟顏面,卻有苦難言,由此心生嫉恨確屬正常。但從而對慈安萌生了殺心又似乎與事實不符。如果說慈禧嫉恨有人殺了她的心腹太監,那么最要害的人物應該是丁寶楨。他不僅沒有顧及慈禧的顏面,毅然決然地緝拿了安德海,並就地正法,慈禧應該整治甚而殺了他以解心頭之恨才對。然而,丁寶楨並未因此而丟官,這位以“嚴剛有威”、清正廉明著稱的貴州人此後雖不是官運亨通,卻也屢有升遷,頗受重視。光緒二年(1876),做了近十年山東巡撫的丁寶楨升任四川總督,而且在這個令人眼熱的肥缺上一乾就是十年。光緒十一年(1885),丁寶楨逝於成都,當時慈安及同治帝都早已不在人世,實權掌握在慈禧的手裡。由於丁寶楨一生清廉為公,性情剛猛,在官場上得罪的人很多,死後有很多實權人物追著告他的狀,慈禧都不予理睬,將丁寶楨追贈為太子太保、上美謚“文誠”,準許山東、四川、貴州等地為其建忠良祠。對此,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在朝政的大局面前,慈禧具備令朝野上下信服的公正。待丁寶楨尚且如此,她又有何理由殺慈安呢?
為帝選後
慈安與同治帝違背慈禧選後意旨,一致堅持選慈禧並不看好的阿魯特氏為皇后是另一件令慈禧耿耿於懷的事。
慈安和同治帝在選後問題上與慈禧的意見有分歧,這對嗜權如命、頤指氣使的慈禧來說無疑是空前的打擊,她無法原諒自己的親生兒子在這個關鍵的時候與慈安聯盟背叛自己的旨意;她也會十分嫉妒慈安在兒子的心目中擁有比她更為尊崇的地位。她將這一切痛苦轉嫁到阿魯特氏身上,用變相折磨皇后的手段來恣意表達自己的不滿。同治帝死後,阿魯特氏只得到了一個“嘉順皇后”的封號,這將意味著她只能以新皇帝寡嫂的身份深居宮中。慈禧立嗣光緒帝,進一步將皇后阿魯特氏置於難堪的境地,一旦光緒帝確立了皇后,自己將以何身份在這冷寂的宮中安身?本已處境十分艱難的皇后未來的宮中生活不堪構想,她的位置將變得異常尷尬。“刻薄寡恩”的慈禧更使這位皇后深感生活無望,這一切都讓她感到不寒而慄,又不敢有所申言抗辯,死亡是她唯一的出路。據說,阿魯特氏曾以一紙片請命於父親,父親批了一個“死”字,於是,殉節之志遂決。
因此,在同治帝死後不到百日(光緒元年二月二十日),皇后阿魯特氏,也就是“嘉順皇后”殉死於儲秀宮。
伴隨著嘉順皇后的死,慈禧鬱積心中多年的不悅也就漸漸舒解,二次垂簾後,慈禧風光無限,一切朝政得心應手,她沒有任何理由依然為此懷恨慈安,動起殺心。
所以,傳言慈禧逼死或毒死慈安的說法,缺少說服力。因為面對慈安凡事退讓、不與人爭的個性,慈禧在政治上的權力和影響不可動搖,慈禧完全沒有必要逼死或毒死慈安。
陵寢被盜
1928年7月,國民黨第20軍軍長孫殿英以其無賴妄為、唯利是圖的本性,冒天下之大不韙,以“剿匪”為名盜掘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菩陀峪定東陵。世人稱之為“東陵第一盜案”。事隔17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之後,東陵的守護和管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真空”,鬼子走了,偽警察散了,雖然共產黨在這裡建立了人民政權,由於內戰烽火迭起,八路軍作戰頻繁,當時轄東陵的冀東軍區15軍分區抽不出軍隊來守護陵寢,只好組織附近村莊的民兵配合區小隊來看管,加之當時沒有有效的護陵機制,無形中成為盜陵者作案的最佳時機。於是一小撮壞人打著“打倒封建地主的頭子皇帝”的旗號,明目張胆地開始盜竊陵寢。除順治帝的孝陵外,其他陵寢全都盜掘一空。由於多種原因,清東陵第二次被盜案一直披著神秘的面紗。他們作案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鹹豐皇帝奕詝的陵寢定陵。
1945年9月23日這天正逢集日,守陵的班長輪到新立村的張小禿。經過精心策劃,王紹義把盜陵隊伍分成兩撥,一撥在陵西用雷管炸藥打石頭以掩人耳目,另一撥盜陵。這次所盜的珍貴之物,全歸頭目所得,剩下的珍珠瑪瑙、翡翠等小東西,給參加盜陵的20多個村民每人抓上一把了事。定陵被盜後的又一個日落西山、百鳥入林的清秋之夜,王紹義與趙子新、劉恩、楊芝草、趙國正等人聚在一起,將慈安太后的陵寢盜掘一空。
家庭成員
曾祖父:陝西延綏鎮總兵官策普坦
曾祖母:扎庫他氏
祖父:西甯辦事大臣福克精阿
祖母:愛新覺羅氏(覺羅)
父親:廣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揚阿
嫡母:愛新覺羅氏(宗室)、愛新覺羅氏(覺羅)
生母:姜氏(後改為姜佳氏)
影視形象
年份 | 影視劇名稱 | 演員 |
---|---|---|
1964 | 西太后與珍妃 | 林靜 |
1981 | 雙印傳奇 | 尹寶蓮 |
1983 | 火燒圓明園 | 陳燁 |
1983 | 垂簾聽政 | 陳燁 |
1983 | 少女慈禧 | 麥翠嫻 |
1986 | 慈禧外傳 | 尹寶蓮 |
1987 | 兩宮皇太后 | 劉冬 |
1989 | 一代妖后 | 陳燁 |
1990 | 滿清十三皇朝之血染紫禁城 | 森森 |
1992 | 滿清十三皇朝之危城爭霸 | 森森 |
1993 | 戲說慈禧 | 何晴 |
1994 | 清宮氣數錄 | 談佩珊 |
1995 | 慈禧秘密生活 | 周嘉玲 |
2002 | 天下第一醜 | 沈慧芬 |
2003 | 大龍郵票 | 羅筐 |
2004 | 嶺南藥俠 | 溫玉娟 |
2004 | 滄海百年 | 王之夏 |
2005 | 皇城草醫 | 溫玉娟 |
2005 | 一簾幽夢 | 高丹丹 |
2005 | 一生為奴 | 宋佳 |
2006 | 匯通天下 | 簡慕華 |
2012 | 紅牆綠瓦之殘陽 | 陳麗娜 |
2012 | 大太監 | 邵美琪 |
2017 | 瀛寰之志 | 秦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