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五年(1642年)十月,清兵從河間和真定之間入關,一時間所向披靡,幾天之內十幾座城池遭殃,朝廷上下慌作一團,清軍來勢兇猛,而且國內還有農民軍要應對,一時間也沒有多餘的軍隊能夠去抵擋入關的清軍,而且就算有軍隊,恐怕也打不過清軍。
正在崇禎皇帝和大臣們都手足無措時,兵科都給事中魯應遴提出了一個建議,那就是圍魏救趙,但是明朝在陸地上已經沒辦法去包圍清朝的後方了啊。魯應遴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畫,那就是從海路包抄,用海船運上一定的兵力,從山東半島渡過渤海,從遼東登入,這樣在山東為害的清軍顧及後方,必然要撤兵,關內的壓力自然也就解除了。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這絕對是一招妙棋,而崇禎皇帝也十分欣賞這個計畫,特地批示:“特嘉計畫之妙,該部看議速奏。”而要實行這一計畫,最重要的是要有船,而且是能夠航海的船,根據魯的計畫,需要“造船三千,發兵六萬”,而造船這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原本造船是工部的事情,但是工部認為這是用於軍事之用,所以要與兵部共同出資,所以工部只能認領一半的費用。
然而,即使是這一半的費用,工部也出不起,因為當時國家財政收入用於軍費都不夠,哪還有什麼錢搞建設啊,所以工部庫房裡根本沒銀子,而現在皇帝要求造船,可是沒錢拿什麼來造?於是工部向兵部催銀子,先給點銀子開工啊。
而兵部也算厚道,說錢沒問題,但是一下子出比較難,這樣吧,鳳陽等府欠我八十萬兩銀子,你先找他們要吧。其實,這就是一紙空文,這個時候誰都沒銀子,鳳陽府拿什麼銀子給工部,這樣工部的如意算盤也落空了。這樣一來二去,時間已經到了閏十一月中旬,也就是過去了近兩個月了,清兵還在山東肆虐,而且攻破青州、兗州兩府。
工部尚書都快愁死了,然而人被逼到絕境,都會出一些絕妙的主意。他想到了一個推脫的主意,他上疏向崇禎建議,現今京城各門緊閉,造船的材料、商人、工匠都不能進京,一時間也無法湊齊,不如派人到淮安船廠監造。崇禎覺得有道理,同意了,而這個被派去淮安的倒霉蛋是工部造船主事朱正色。
然而,朱正色也不是個省油的燈,推卸責任也是玩得一把好手,他說我督造的船都是在內河航運的船,而現在要造的船是在大海里航行的船,兩者的木板、船釘、式樣都不同,而這樣的船只能在福建的船廠建造,而且造完之後可以直接開到海里,直接北上,豈不更好?於是又上疏建議移到福建船廠進行製造。
而這樣一來二去,時間已經到了第二年的二月份了,朝廷的公文才下到福建省,而這個時候清兵早就已經退兵了,而從海上運兵到遼東圍魏救趙的計策早就沒有施行的必要了,所以造船一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而這就是明末官場的真實寫照,首先朝廷財政拮据,想辦事也沒錢,其次這些大臣們也不願意做事,事情能夠推辭就推辭,能甩鍋就甩鍋,只要不砸在自己手中就好,管他什麼大局不大局,而有這樣的官僚機構,國家怎么能不亡?
崇禎 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