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滿清在吳三桂的帶領之下,從幾十年都沒有攻破的山海關入關,打敗了措手不及的李自成,占領了北京城,開始了征服天下的征程。
南明政權作為明朝的延續,從1644年弘光登基到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的君臣和軍民們堅持了18年的抗清運動,在這18年裡,清朝並沒有如史書中描寫的那樣一帆風順,而是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南明曾經有三次機會反敗為勝,可惜都功虧一簣。
金聲恆、李成棟反正
金聲恆原是明朝將領,左良玉的下屬,後隨左良玉之子降清,降清後鎮守南昌,因嫌清廷封賞不公,舉兵反清。金聲恆舉江西一省之兵反正,雖然聲勢不大,但是影響力極大,帶動了很多降清明將的反正,其中以李成棟的影響力為最大。
李成棟原是李自成部將,後隨江北四鎮之一的高傑投降明朝,高傑死後,李成棟降清,李成棟能征善戰,為清朝攻下了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是清朝南下的急先鋒,當然也犯下了很多屠城的罪行。
1648年,李成棟因清朝未封其為兩廣總督而憤然反清,挾兩廣兵馬投降南明永曆帝,滿清聞知大驚,因為李成棟軍事能力不容小覷,李成棟的反清讓原本陷入絕境的永曆朝死而復生,而且全國各地軍民在李成棟的影響之下,紛紛反正。
形勢突然一片大好,永曆朝的君臣們也認為可以反敗為勝了。但是從李成棟到永曆君臣,都缺乏遠見,忙於封官爭地盤,並沒有及時北上與江西的金聲恆連成一片,最終被清軍各個擊破,李成棟戰敗在渡河時淹死。
抗清運動的第一次高潮也隨之消退,剛剛有起色的反清大業又陷入了絕境。
李定國兩蹶名王
明末清初,有一支軍隊通常不被大家所重視,他就是張獻忠的大西軍餘部。張獻忠戰死之後,大西軍在孫可望、李定國的帶領之下經四川入雲南,以雲南為基地,經過幾年的經營,雲南已經成了大西軍休養生息的後方基地,大西軍也兵強馬壯。
經過對形勢的判斷,孫可望決定聯合南明軍隊共同抗清,並派出李定國和劉文進攻貴州、廣西和湖南等地,其中又以李定國的戰績最為輝煌,讓滿清統治者大為頭疼。
1652年,李定國率八萬大軍取道湖南進攻廣西,在桂林圍困孔有德,孔有德被逼自殺,後李定國又在衡陽擊殺趕來增援的清敬謹親王尼堪,這是清朝親王級別的將領被擊斃。李定國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清廷深為忌憚,甚至動了退回關外的念頭。
可惜之後,孫可望嫉妒李定國的戰功,不配合李定國的軍事行動,導致李定國未能繼續擴大戰果,收復的領土很快又被清軍占領。之後,孫可望與李定國內訌,孫可望降清,大西軍的雙子星座徹底決裂。
鄭成功長江戰役,幾乎攻克南京
1659年,滿清的兵力都集中在西南,意圖消滅南明永曆政權,江南一帶防守空虛,一直盤踞著東南沿海的鄭成功決定趁虛而入,直搗南京。
有了之前幾次沿長江進攻的經驗,鄭成功率領水師從長江入海口進入長江,在舟山大敗清朝水師,然後沿江而上,攻克沿途城鎮,鄭成功的水師直搗南京城下。
南京是明朝的陪都,而且也是江南富庶地區的重鎮,不管是政治意義還是經濟意義都很重要,如果能一舉恢復南京,必定是對南明軍民的一大鼓舞,各地義軍加上西南永曆朝廷的軍隊配合,將清軍趕出江南,與清朝劃江而治也未可知。
可惜,到了南京城下的鄭成功猶豫了,在南京城下遊蕩了十幾天,結果清廷的援軍趕到,敵我之勢易也,最終鄭成功功虧一簣,南京城沒有打下,鄭成功被趕出長江,從此以後再也沒有打回來。
滿清征服南明的十幾年中,南明並不是一次機會都沒有,相反有多次機會可以反敗為勝,至少可以平分天下,但是由於南明缺乏強有力的君主和具有戰略眼光的統帥,幾次機會都失之交臂,實在令人惋惜。
鄭成功 李定國 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