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峨眉山的猴子最霸道最無賴,搶包裹、打小孩兒,但凡去了峨眉山的遊客都要對那裡的猴子格外小心。不過,生活在印度尼西亞寺廟附近的長尾獼猴,恐怕要更加彪悍,因為在那裡敲詐勒索遊客幾乎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的生存“文化”。印尼猴子搶走遊客身上攜帶的值錢物品,諸如眼鏡、帽子、相機,甚至是售票亭里的現金,“坐等”寺廟裡的工作人員給它們食物,然後它們才會扔下不義之財,奔赴美味的“獎賞”。
在烏魯瓦圖寺(Uluwatu Temple),關於猴子們的趣聞報導已有多年歷史,但從未被科學地研究過。因此,來自比利時列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Liège)的靈長類動物學家 Fany Brotcorne 以及她的同事們,決定前去一探究竟,找到該行為在猴群中散播的原因。
“這是一種獨特的行為,在巴厘島,人們只在烏魯瓦圖寺發現了這種現象。”她說,這表明猴子搶劫勒索是一種後天習得行為而非先天性能力。
Brotcorne 想要知道,搶劫勒索是否真的算是一種“猴文化”。這將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猴子的認知能力,甚至人類的演化。
搶奪與交易
她用了四個月的時間觀察寺廟附近的4個不同猴群。其中,在遊客附近“遊蕩”時間最長的兩個猴群,搶奪與交易的幾率最高,證明了它們可以通過相互觀察,學習彼此的行為。除此之外,猴群里的年輕雄猴越多(意味著冒險傾向越大),搶奪與交易的幾率也越高。
儘管研究樣本數較小,Brotcorne 相信她的團隊已經可以初步證明,該行為是一種文化現象,在猴群中通過相互學習而世代傳播。
而在之後的幾年觀察中,她收集到了更多的證據:在遷移過來的第五個猴群中,也出現了偷搶物品以索要零食的猴子。
來自英國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的Serge Wich 表示,Brotcorne 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奇而驚人的實例——反映了靈長類動物對環境變化的反應和適應性。”
犯罪傳統
這種行為的有趣之處在於,它在其他地方並未出現。“說明在靈長類動物中,這是一種新出現的傳統行為。這也告訴我們,新傳統中可能會出現搶劫與交易的行為。”Wich 補充道。Brotcorne 表示,她的工作能幫助研究者深入了解靈長類動物的心理學:群體之間如何傳播信息、它們對自己行為的認知程度以及如何計畫未來。
這或許還能解開我們自身認知能力的進化之謎。“搶劫與交易在動物界中並不常見,常被視為人類特有的行為。”她說。但這卻出現在了獼猴群體中,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在人類譜系的演化過程中,這一行為可能是多早之前就出現的。
印尼 猴子 科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