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軍軍閥馬鴻逵和馬步芳雖然都姓馬,但他們不是一家人,而且自詡為忠良之後的馬鴻逵一輩子都看不上馬步芳。
公元1862年,受太平軍和捻軍的影響,西北也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左宗棠的強力鎮壓下,河州的馬占鰲率先投降。馬鴻逵的爺爺馬千齡就在馬占鰲的軍中任職。
馬千齡是河州著名富商,關於他的記載非常少,只知道招安後被封了一個小小的藍翎都司,並很快淡出馬家軍系統,因此有人推測他是被裹挾起義的。
馬千齡是世俗回民的代表,他沒有任何宗教影響力,所以四個兒子很早就被送進私塾,為科舉做準備。事與願違的是馬千齡的兒子們從小卻喜歡舞槍弄棒,長大後考的都是武科。
1895年,河湟地區再次發生反清運動。馬占鰲家族的平步青雲讓回民實權派意識到只有跟朝廷合作才能前途無限。馬千齡兒子馬福祿以武進士的身份,率領兄弟們組織團練,隨清軍四處平亂。
馬家的祖墳、祖宅都被憤怒的鄉鄰們焚毀,但卻依然無法阻止他們拚死為清廷效忠的決心。叛亂結束後,馬福祿的部隊被編入甘軍。馬福祥隨後在武科考試中獲得鄉試第二,跟甘軍駐防薊縣。馬鴻逵對於馬步芳的心理優勢就來源於此,他們家族是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棟樑之才,並不是招安的降將。
八國聯軍進北京時,馬福祿在正陽門與聯軍血戰時犧牲。馬福祥承襲兄長部隊,一路護送兩宮太后逃到西安,因此被賞了個提督記名,後來又升任西寧總兵,阿爾泰護軍使。
因為出身回族,又長期為滿族統治者服務,馬福祥特別善於調解民族矛盾。他認為動輒以武力鎮壓是處理民族問題最糟糕的辦法。他在西寧時多次調節了西藏、青海兩地活佛間的矛盾,還化解了甘肅制軍升允於藏區那位大德的恩怨。
辛亥革命後,憑藉擁護之功,馬福祥升為寧夏鎮總兵。他剛一到任就巧妙遣散了世代駐守在寧夏的滿族遺老遺少,同時還和滿營將軍常連、阿拉善旗王爺塔旺扎布結為兄弟。
清帝退位後,全國人民都在迎接新生活,但後套地區的抱疙疸佛不僅不擁立袁世凱,還派戒工活佛帶著幾百蒙古兵與包頭政府對峙兩年多。袁世凱不得已派重兵進剿,可是大軍一至,他們就立刻後退,憑藉黃河天險又和袁世凱對峙半年多。
硬的不奏效,袁世凱便派馬福祥去說和。因長期奔走在蒙藏地區,馬福祥是出了名的和事佬,所以戒工活佛決定在五原河上與之會談。誰知道戒工剛一上船,馬福祥就下令將其拿下,然後一路運到了北京城。
袁世凱要最終以戒工為籌碼,成功迫使抱疙疸佛放棄獨立,擁護共和。這樣困擾袁世凱兩年半的事情就被馬福祥不費一槍一彈解決了。
馬福祥雖然具有舊軍閥的所有特質,但從國家和民族層面來看,還是有點貢獻的,尤其是他出版的《蒙江紀要》、《蒙藏狀況》還成為民國解決邊疆問題的教科書。只可惜他生了個惡貫滿盈的兒子馬鴻逵,這點功績全部被抹殺掉了。
馬鴻逵 馬千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