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熟悉的古裝宮斗劇里,除了後宮妃子爭寵外,不少宮斗劇還涉及皇子奪權,為了登上太子之位,皇子們用盡各種手段,皇帝為了挑選合適的繼承人也是費盡心思。在中國歷史上,皇位繼承遵循什麼規則?皇帝如何甄選出太子?皇帝可以隨心所欲立自己最喜歡的兒子當太子嗎?小編就來跟大家說叨說叨。
我國古代在皇位繼承的問題上,推行的都是立嫡長子制,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指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所謂的嫡長子也就是皇后生的孩子,如果皇后要是兒子生的多了,那就選擇立長子。要是皇后沒有孩子,就會把嬪妃們生的兒子中,年紀最大的那位立為太子,這時候母親是什麼身份地位就不再重要了。就算是宮女的孩子,也沒有問題,因為年齡標準才是第一位的。
根據史料記載,萬曆皇帝當初想把鄭貴妃立為皇后,就是因為想把鄭貴妃的兒子立為太子。千萬不要以為這就是一句話就能解決的事,在當時,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挑戰,萬曆皇帝到死都沒能如願。當時萬曆的嫡長子是原皇后的兒子,就算是萬曆再不喜歡這個兒子,但人家並沒有犯過大錯,這太子的帽子就沒辦法給人家摘掉,那要讓鄭貴妃的兒子當太子,就得另想辦法,於是他就和大臣鬥了幾十年,但一直沒有結果,所以立太子的事就這么一直拖著,這一拖就拖了十五年。最後的結局就是拖死了萬曆,當上皇上的依然是那個他最不喜歡的長子。
雖然這萬曆沒能成功,但並不代表所有的皇帝都沒這本事,就比如說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吧。那可是相當的霸氣,她想立誰做太子,誰就是太子。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是因為歷史上的所有制度,都是處於不斷最佳化不完善的過程中的。武則天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立太子,經常變換繼承人人選,導致唐朝常發生宮廷政變,政治生態上極不安定。
皇帝立自己喜歡的兒子當太子,這樣做只能是逞一時之快,他自己痛快了,但會給整個政治局面造成很大危害,後世的人認識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後,總結經驗教訓,堅決的把這些東西給規避了。越是到封建王朝的後期,這種君主許可權的控制就越是嚴格。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皇位繼承奉行宗法制和嫡長子繼承制,這是千百年來朝廷嚴格奉行的制度,也是維繫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即使是皇帝也不能擅自篡改,所以,選太子這件事還真不是皇帝想怎么來就怎么來的。
皇帝 太子 嫡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