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介紹解釋]

硯[介紹解釋]
硯[介紹解釋]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硯,也稱“硯台”。中國傳統文房用具,始於漢代。文房四寶之一。以筆蘸墨寫字,筆、墨、硯三者密不可分。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宋代澄泥硯興起,今日稱之為四大名硯的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加上紅絲硯,應是五大名硯。事實上,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此,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硯[介紹解釋] 硯[介紹解釋]

硯,音序:Y 拼音:yàn

注音:ㄧㄢˋ總筆畫:9

五筆86&98:DMQN

部首:石,部外筆畫:4,

倉頡:MRBHU

鄭碼:GLR

筆順編號:132512535

四角號碼:17612

UniCode:CJK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吾甸切《集韻》《韻會》《正韻》倪甸切,音。《釋名》硯,硏也,硏墨使和濡也。《說文》石滑也。《長箋》滑訓利,利猶厲也,與硏摩同義。《文房四譜》黃帝得玉一紐,治為墨篆,曰帝鴻氏之硯。《周武王·硯銘》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讒言無得污白。

又姓。《元文類》國子監司業硯彌堅。

又《字彙補》古典切,音蹇。濡石也。 《正字通》說文硏硯音義俱分,今俗合為一。

漢字演變

硯[介紹解釋] 硯[介紹解釋]

漢字釋義

名詞

(1) (形聲。字從石,從見,見亦聲。“見”意為“讓人看到的”、“明里的”。“石”指“石槽”。“石”與“見”聯合起來表示“露天修築的輸水石槽”。本義:露天的輸水石槽。轉義:加水研墨的石槽。磨墨器。即硯台。)

(2) 光滑的石頭 [glossy stone]

硯,石滑也。——《說文》。段玉裁註:謂石性滑利也。

硯,研也。研墨使和濡也。——《釋名》

(3) 硯台 [inkstone] 一種石刻的寫字文具,供研墨、調墨之用

一硯。——清· 周容《芋老人傳》

硯冰堅。——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4) 又如:硯瓦(硯台);筆硯

動詞

製作硯 [make the inkstone]。如:硯璞(可作硯台的美石);硯材(可作硯台的石料)

方言集匯

◎ 粵語:jin6

◎ 潮州話:in7、diem1

硯的別稱跟由來

(1)石君。宋代蘇東坡曾為婺源龍尾山“羅文硯”(歙硯的一個品種)寫過一篇傳記——《萬石君羅文傳》,裡面記載:“羅文,歙人也。其上世常隱龍尾山”,並說羅文因“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封“萬石君”。“萬石君”由此而得名。例如,清代王繼香的《七星硯銘》曰:“北斗啖啖孕石君,繁忙上騰昌斯文。”不管是什麼材料製作的,也統稱石君。例如銅硯、鐵硯、竹硯、瓦硯等,都可統稱石君。
(2)石友。古人特別珍惜“情”,讀書人都把書齋中的各種珍品,以友相看,所以硯被俗稱為石友。宋代王炎有詩曰:“剡溪束楮生,歙穴會石友。”“楮生”指紙,“石友”指硯。廣而傳之,眾皆稱硯為石友。
(3)墨侯。例如,唐代文嵩以硯擬人,曾作《即墨侯石虛中傳》,稱硯姓石,名虛中,字居默,封“即墨侯”。從此以後,人們便稱硯為即墨侯,如宋代王邁中《除夜洗硯》曰:“多謝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4)墨海。硯的別稱,一般稱大的硯台,也有稱為海硯的。例如,宋代蘇易簡《文房四寶》載:“惜黃帝得玉一鈕,治為墨海焉,其上刻文曰:‘帝鴻氏之硯’。”這就是傳說中制硯的開始。宋代程俱《謝人惠硯》詩:“帝鴻墨海世不見,近愛端溪青紫硯。”刊入清代高鳳翰《硯史》那方題銘“墨鄉磅礴,天空海闊。”的大瀛海澄泥硯,即是墨海的典型形制。墨海也指大墨盆。清代翟灝《通俗編》曰:“今書大字用墨多,則以瓦盆磨之,謂其盆曰:‘墨海’。”
(5)墨池。一般稱小的硯台。即大硯稱“海”,小硯稱“池”。也有把墨盒稱為墨池的。
(6)墨盤。一般是比較淺的硯台的俗稱,通常指像盤子狀的較大型硯台。
(7)墨田。“墨田”是耕耘的意思,研墨如耕田。田在這裡主要表示大,能“種墨”的地方,理解為硯。
(8)硯山。依石頭的天然形狀鑿為硯,刻石為山,所以叫做硯山。明代高謙《遵生八箋》曰:“硯山始自米南宮,以南唐寶石為之,圖載《輟耕錄》,後即效之。”
(9)硯池。有一種硯的形狀是凹形,稱作硯池。晉代傅玄《硯賦》云:“蘆方圓已定形,鍛金鐵而為池。”說的就是這種硯。硯池,是指在硯的一端有一個蓄水池,為研墨加水方便而設的,大小不定,深淺不等,據石的形狀而定。
(10)硯瓦。俗稱瓦頭硯,又叫瓦硯。秦漢時用的建築瓦當,多採用澄泥治成,後來被人們改制成硯。例如唐代吳融《古硯瓦賦》曰:“勿謂乎柔而無剛,土埏而為瓦,勿謂乎廢而不用,瓦斷而為硯。”《邵氏聞見後錄》曰:“硯瓦者,唐人語也,非謂以瓦為硯,蓋硯之中必隆起為瓦狀,以不留墨為貴。”
(11)研磨器。對原始硯的俗稱。在新石器時代,研磨石墨或其他顏料的器具。例如,陝西臨潼姜寨新石器遺址中出土的一套繪畫工具中就有研磨器,被稱為“始祖硯”。

記載

《康熙字典》

《午集下》《石字部》 ·硯

《唐韻》吾甸切《集韻》《韻會》《正韻》倪甸切音。《釋名》硯,硏也,硏墨使和濡也。《說文》石滑也。《長箋》滑訓利,利猶厲也,與硏摩同義。《文房四譜》黃帝得玉一紐,治為墨篆,曰帝鴻氏之硯。《周武王·硯銘》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讒言無得污白。 又姓。《元文類》國子監司業硯彌堅。 又《字彙補》古典切,音蹇。濡石也。 《正字通》說文硏硯音義俱分,今俗合為一。

簡介

下發墨對比

老坑洮硯《下發墨》 老坑洮硯《下發墨》

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中三大石硯端、歙、洮下墨發墨如何?歷史以來評價如何?咱們在此處做一研究討論。

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條件是:1、均為老坑石料。2、以評鑑硯台下墨發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為單位。

硯台的實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發墨是衡量硯材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簡單說,下墨,是通過研磨,墨從墨塊到水中“硯台上”的速度。發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細膩程度。發墨好的墨如油,在硯中生光發艷,隨筆鏇轉流暢,所以畫畫的用硯比書法的用硯要求更高。下墨講求快慢,發墨講求粗細,但往往下墨快的發墨粗,發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發墨均佳的硯極其珍貴。

以下為端、歙、洮硯石的對比:

石材 平均硬度 下墨 發墨
端硯 2.9 弱於洮、歙 強於洮、歙
洮硯 3.1 強於端,弱於歙 強於歙,弱於端
歙硯 4 強於端、洮 弱於端、洮

註:墨條的硬度是(2.2—2.4),刻刀的硬度是(鎢鋼刀:約7白鋼刀:約6碳鋼刀:約5)

老坑洮硯《下發墨》 老坑洮硯《下發墨》

從以上可以看出,石材硬度較軟則硯石顯空隙率小,硯石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從而達到很好的發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較硬則顯示礦物較軟者稍粗、粒間間隙稍大,從而可以達到很好的下墨,下墨與發墨本身是矛盾體,好的硯質要恰好能夠調和矛盾,就是要細而不滑,澀而不粗。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三大石質名硯中,端硯硬度較軟,所以發墨更好,而歙硯硬度較硬,所以下墨更好,大文學家歐陽修在《硯譜》中評價:“歙萬出於龍尾溪,其石堅勁,大抵多發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鋒芒者尤佳”。而洮硯硬度較於端歙之間,下墨優於端硯而發墨優於歙硯,所以從下發墨上來講是將矛盾體調節到恰到好處。

分類

硯,俗稱硯台,是中國書寫、繪畫研磨色料的工具。漢代時硯已流行,宋代則已普遍使用,明、清兩代品種繁多,出現了被人們稱為“四大名硯”的端硯、歙硯、洮硯和澄泥硯。古代中國文人對硯十分重視,不僅終日相隨,而且死後還用之殉葬。

用途

硯與筆、墨、紙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 硯用於研墨,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筆。因為磨墨,所以有一塊平坦的地方;因為盛墨汁,所以有一個凹陷。漢代劉熙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

流派

最常見的硯台的製作材料是石材,有來自甘肅南部的洮硯,來自廣東端溪的端硯,來自安徽歙縣的歙硯,,來自河南洛陽的澄泥硯(澄泥硯為泥所制)等等,這四種硯台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硯”,端硯又稱作端溪石硯,位列四大名硯之首。另有“南端北易”之說,“易”指河北易水硯。此外硯還有南北流派之分,一般來說,廣東人喜歡端石硯,安徽人青睞龍尾硯,山西人推崇澄泥硯,而湖南人則看重祁陽硯。在形制上,唐開始使用銅雀台遺蹟上的磚所做磚硯也曾流行一時。

文獻

蘇軾藏有唐代許敬宗硯,在黃州沙湖民家時得呂道人沉泥硯,蘇軾說:“硯之美,止於滑而發墨,其他皆餘事也。”紹聖二年(1095年),蘇軾寫信給黃庭堅:“或謂居士:‘吾當往端溪,可為公購硯。’居士曰:‘吾兩手,其一解寫字,而有三硯,何以多為?’”蘇軾有詩紀念亡友石昌言:“非人磨墨墨磨人!”經過很長時間的歷史,硯台已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文具,而成為了集雕刻,繪畫於一身的精美工藝品,成為文人墨客收藏的對象。北宋末何蘧《春渚紀聞》記載宋徽宗召米芾寫字,米芾看到皇帝桌上有名硯,一寫完字,就抱上硯台跪請曰:“此硯經臣濡染,不可復以進御,取進止。”讓皇帝把硯台賜給他,皇帝答應他,米芾舞蹈以謝,又恐皇上後悔,便急著把硯台抱回,連衣服都染黑了。徽宗嘆氣說:“顛名不虛得也。”

明末呂留良有嗜硯之癖,自言“予幼嗜硯石,所蓄不下二三十枚。”,黃宗羲曾贈給他一方八角硯,這硯台是梅朗中從傳教士手中得到的龍尾硯。康熙時林佶、余甸皆嗜硯,余甸題有〈中洞活眼硯銘〉:“莫精於中洞,粹然者其出水之芙蓉,莫良於眸子,然者曉星之當空。”。

明清時士子曾以燕子石制硯,所謂的燕子石其實是寒武紀時期的三葉蟲化石,風韻別致,且易於發墨,深為書家所珍愛。王漁洋《池北偶談》載:“鄒平張尚書崇禎間游泰山,宿大汶口,偶行至汶水濱,水中得石,作多蝠(福)硯。”張延登死後,其硯落入浙撫張勄手中。孔尚任對多蝠硯詠贊不絕:“張家兩中丞,得失如輪轉;一硯供二賢,前後荷殊眷”。

台灣濁水溪所產之“螺溪石”,經琢磨而成的硯,稱“螺溪硯”,由於色澤雅美,發墨佳良,而且嚴冬不凍,貯水不乾,亦為稀世之寶。

歷史

硯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筆墨硯始以粗見雛形。剛開始時以筆直接蘸石墨寫字,後來因為不方便,無法寫大字,人類便想到了可先在堅硬東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磚、銅、鐵等。殷商時青銅器已十分發達,且陶石隨手可得,硯乃隨著墨的使用而遂漸成形,古時以石硯最普遍,直到現在經歷多代考驗仍以石質為最佳。可以作硯的石頭極多,我國地大物博,到處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種石頭。產石之處,必然有石工,所以產硯的地方遍布全國各地。

七十年代末,在陝西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了一套繪畫工具,其中有石硯、研棒及硯蓋,距今約7000年左右。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戰國墨硯,是用鵝卵石打磨製成。不過,那時的墨為天然礦石,因而硯還需用研棒輔助,才能將墨磨至細。硯這種附帶磨杵或研石的形制從什麼時候才開始發生改變,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於現在的硯呢?目前所知,要直到兩漢時期。漢代由於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故不需再藉助磨杵或研石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來,磨杵或研石經過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長跋涉,才逐漸消隱,儘管今天已不為所用,但其為傳播文化立下的功績仍不可沒。

我國傳統有四大硯,即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著名的有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的歙硯、山東魯硯、江西龍尾硯、山西澄泥硯。端硯產於廣東端州(肇慶市)東郊端溪,唐代就極出名,李賀有詩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贊石工攀登高處鑿取紫色岩石來制硯。端硯有“群硯之首“的稱譽,石質細膩、堅實、幼嫩、滋潤,捫之若嬰兒之膚,。溫潤如玉,磨之無聲,發墨光潤。石上且有鴝鵒眼等自然紋理,歙硯產於徽州,徽州是府治,歙縣是縣治,同在一地。所以歙硯與徽墨乃是“文房四寶”中同產一地的姐妹。歙硯的特點,據《洞天清祿集》說:“細潤如玉,發墨如飢油,並無聲,久用不退鋒。或有隱隱白紋成山水、星斗、雲月異象。”端硯資源缺乏,名貴者已不多;歙縣地處黃山之陽,取材廣泛,近年仍有鏤刻工極細之藝術大硯出產。洮河硯之石材產於甘肅臨洮大河深水之底,取之極難。澄泥硯產于山西絳州,不是石硯,而是用絹袋沉到汾河裡,一年後取出,袋裡裝滿細泥沙,用來制硯。另有魯硯,產于山東;盤谷硯,產於河南;羅紋硯,產於江西。一般說,凡石質細密,能保持濕潤,磨墨無聲,發墨光潤的,都是較好的硯台。

種類硯,按材質來分,可有石類、陶瓦類、金屬類、漆砂類等,而硯的主要材質是各種硯石。硯石一般以產地命名,我國出產有200多種硯石,其中最的當屬四大名硯--端硯、歙硯、洮河硯、紅絲硯(另一說法為澄泥硯)。

洮硯

萬龍公司《老坑洮硯》 萬龍公司《老坑洮硯》

洮河硯(洮硯),產於古洮州(今甘肅省卓尼、臨潭一帶)洮河流域,故名。

洮硯始於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傳唐代柳公權論硯:“餘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重端、歙、臨洮”,而洮河硯石具體開採年代無從可考。宋時,洮河硯與端硯、歙硯、紅絲硯並稱“四大名硯”。

敦煌飛天伎樂硯 敦煌飛天伎樂硯

洮河石石質堅潤細膩,顏色碧綠沉靜,花紋綺麗奇妙,發墨而利筆,為上乘名貴硯材。宋代趙希鵠《洞天清祿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宋代蘇軾《魯直所惠洮河石硯銘》:“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

洮河石以碧綠色為主,譽稱“鴨頭綠”,另有鸚鵡綠、柳葉青、蛾綠之說。宋代晁無咎《硯林集》:“洮河石貴雙趙璧,漢水鴨頭如此色。”宋代張文潛和山谷詩:“明窗試墨吐秀潤,端溪歙州無此色。”宋代楊信相詩:“但見洮州琢蛾綠,焉用歙溪眉子為。”洮河石膘,以色澤金黃為主,亦是秀美可愛,歷來為人所重,故有“洮硯貴如何,黃膘帶綠波之說。”另有洮河紫石,稱為?鵜血。

洮河石紋綺麗,故洮河石又被譽稱為“綠漪石”、“綠歌石”。宋代黃庭堅《以團茶、洮河綠石硯贈無咎、文潛》詩:“洮河綠石含風漪,能淬筆鋒利如錐。”韓軍一《甘肅洮硯志》文:“崖石之文理佳者,如薄雲散開,縹緲天際。或花紋微細,隱約浮出。或有水波瑩回,似川流一脈。或色沉綠,通體純潔無痕,瑩潤可觀。或水氣浮津,金星點綴,石嫩如膏,按之溫軟而不滑者。凡此數類,皆津潤涓潔。綠顏如茵,雖暑之盛至,貯水猶不耗,發墨庶乎有光。墨沉所積,細密而薄,撥之隨手脫落。”

洮河硯石採石坑口頗多,有喇嘛崖、水泉灣、水城右邊(納兒)、碣仔岩、濱上岩、扎甘岩、大谷岩、沙扎、結拉、中溝、圈灘溝、鷹子嘴、拐洞灣、石虎梯等多處,以喇嘛崖、水泉灣水坑等老坑硯石為上乘,又以宋代老坑喇嘛崖所產崖石為最優。洮河石產地地處偏遠,蘇軾稱之在“西山之西,北山之北”,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開採十分困難。金元好問《賦澤人郭唐臣所藏山谷洮石硯》云:“舊聞鸚鵡曾化石,不數?鵜能瑩刀。縣官歲費六百萬,才得此硯來臨洮。”更有“洮河石貴雙趙璧”、“得之為無價之寶”之說。

自唐代成名以來,老坑洮硯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賈才能擁有的。

如宋代趙希鵠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晁無咎《硯林集》中有詩並銘: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溫。然可愛,目鴝鵒,何以易之,鴨頭綠。

金代元好問曰:王將軍為國開臨洮(今卓尼),有司歲饋,可會者,六百鉅萬,其於中國得用者,此硯材也。

近代“老坑洮硯”作品屢次作為國禮贈與國外元首,敦煌菩薩硯以甘肅省政府名義贈與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反彈琵琶硯贈與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稀少。
老坑石形成於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約為四億萬年至三億五千萬年前。屬泥盆系中水成岩變質的細泥板頁岩石,礦帶運動複雜,很難形成岩石層,儲量極少。

礦藏量經千年開採,幾近枯竭,加之開鑿之地崇山峻岭、懸崖大壑、氣候多變,採集難度極大,比端硯、歙硯更為難得。

趙希鵠《洞天清祿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隨著文化回歸,硯作為文房四寶之首,使用、送禮、收藏的需求都在擴大,洮硯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市場也在逐漸擴大。
市場供應緊缺。
市場上98%以上都不是老坑石,多以假亂真,使得很多喜歡洮硯的人誤解,收藏數百方作品而無一方老坑洮硯的人也是有的。

隨著洮硯老坑石的開採越發艱難,石料越來越少,今後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硯更會一硯難求。

端硯

端硯,產於古端州(今廣東肇慶)羚羊峽斧柯山和北嶺山一帶,故名端硯。 據清代計楠《石隱硯談》記載:“東坡雲,端溪石始於唐武德之世。”那么端硯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端硯歷來為世人所重,唐代已被列為貢品,宋時與端硯與歙硯、洮河硯、紅絲硯(另一說法為澄泥硯),並稱“四大名硯”。後世端硯流傳甚廣,影響益深,逐漸被推上”諸硯之首“的位置。

右文堂制坑仔岩端石海浪紋淌池硯 右文堂制坑仔岩端石海浪紋淌池硯

端硯石細膩溫潤,“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摩之寂寂元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暖嫩而不滑”,發墨利筆,是上佳硯材。端硯石石品豐富,有石眼、魚腦凍、冰紋凍、天青凍、蕉葉白、青花、翡翠、火捺等石品,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端硯按硯石顏色可分為紫端、綠端、白端等,另有黑端的記載。端硯石主要顏色是紫紅色,色澤古樸典雅,莊重大方。端硯石按坑口可分為老坑、坑仔岩(另稱“岩仔坑”)、麻子坑、宋坑、梅花坑、半邊山、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白線岩、有凍岩、蚌坑、龍巖、斧柯東(沙浦諸坑)、七星岩等,而其中以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出產石質最佳,稱為“上三岩”。端石石質最好的,當首推老坑諸洞硯石,開採十分困難,蘇軾《端硯銘》云:“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

歙硯

歙硯,產於古歙州(今安徽、江西一帶),故名。歙硯種類較多,產地各異,其中以產自今江西婺源龍尾山的龍尾硯石質最優,最負盛名。 據宋代唐積《歙州硯譜》記載,龍尾硯石開採於唐代開元年間,距今已有近1200多年的歷史了。唐開元二年,玄宗曾以龍尾山金星石所制“龍鱗月硯”,賜宰相張文蔚、楊涉等人。五代時,龍尾硯倍受南唐後主李昱推崇,據宋代闕名《硯譜》記載:“李後主留意筆札,所用澄心堂紙、李廷圭墨、龍尾石硯,三者為天下冠。”宋代歙硯發展達到頂峰,歙硯名聲愈顯,與端硯、洮河硯、紅絲硯並稱“四大名硯”。

龍尾硯石質堅潤,發墨利筆,宋代歐陽修《硯譜》云:“其石堅勁,大抵多發墨......論其優劣,龍尾遠出端溪上”。宋代蔡襄《詠徐虞部龍尾硯》詩云:”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右文堂制羅紋歙石淌池硯 右文堂制羅紋歙石淌池硯

歙硯石品紋理豐富,有羅紋、金星金暈、銀星銀暈、眉子、水波紋、玉帶、龜甲等,欣賞、收藏價值較高。其中,羅紋又細分為細羅紋、粗羅紋、暗細羅紋、刷絲羅紋、金花羅紋、金暈羅紋、運算元羅紋(算條羅紋)、角浪羅紋、瓜子羅紋、牛毛羅紋、犀角羅紋、泥漿羅紋、水波羅紋、烏丁羅紋、龍鱗羅紋、松皮羅紋(松紋羅紋)、倒地羅紋、石心羅紋、卵石羅紋等,宋代蘇軾《萬石君羅文傳》,稱龍尾羅紋硯為“萬石君”。眉子(眉紋),又細分為細棗心眉子、粗棗心眉子、長眉子、短眉子、粗眉子、細眉子、線眉子、對眉子、笑眉子、金星眉子、金花眉子、白眉子、鱔肚眉子、雁攢湖眉子、錦蹙眉子、海浪眉子、簇眉子、闊眉子等,觀賞價值較高,歷來為世人所喜愛。金星,又可細分為雨點金星(暴雨金星)、粟米金星、穀粒金星、綠豆金星、鳳眼金星、葵花金星、金線、金暈等,金星金暈形態萬千,如舞鶴、如寒雁、如鴛鴦、如游魚、如臥蠶、如仙人、如朝霞、如雲氣、如星斗、如暴雨,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云:“(龍尾石)其質堅勁,大抵發墨,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

龍尾硯採石坑口眾多,有羅紋坑、金星坑、眉子坑、水舷坑、水蕨坑、橋頭坑、葉九坑、碧里坑、緊足坑、溪頭坑、外莊坑、驢坑、濟源坑、羅紋里山坑、莊基坑(學校背)、柴林等。其中,羅紋坑、金星坑、眉子坑、水舷坑為龍尾硯石四大老坑,所產硯石最優。

龍尾硯

簡介

硯國名珠——龍尾硯(歙硯)

婺源縣溪頭鄉龍尾山而得名。婺源古隸安徽歙州,當時產品習慣以州名物,故古時稱“歙硯”。是我國四大傳統名硯之一。早在南唐、北宋時期, 龍尾硯就已著稱於世。南唐後主李煜稱讚“龍尾硯為天下冠”。宋代龍尾硯被列為朝廷貢品,文壇大家歐陽修、蘇軾、蘇轍、黃庭堅、蔡襄都曾為龍尾硯撰文、填詞、寫詩,更使其聲名遠播,身價百倍。蘇軾贊龍尾硯“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彀理,金聲而玉德”,還即興題詠《龍尾硯歌》;蘇軾夸龍尾硯“聲如銅,色如鐵,性滑堅,善凝墨”;歐陽修稱讚龍尾硯“世所罕有”;黃庭堅奉旨到龍尾山取硯,寫下了名詩《硯山行》;書法家蔡襄將龍尾硯比做價值連城的和氏壁,賦詩讚嘆:“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龍尾硯硯品豐富,一般可分為五大類,一百多個品種。五大類分為:眉紋、金暈、金星、羅紋、魚子:

眉紋:又稱眉子,即石材的紋理如美人之蛾眉

金暈:硯史上稱為驢坑石,色金青碧,上有金黃色暈塊

龍尾歙硯(王耀作品) 龍尾歙硯(王耀作品)

金星:素被推為上品金星,一般形如穀粒,融結於硯石之中,翌翌發光羅紋:紋似絲羅

魚子:形狀分布均勻,如魚卵狀的細小黑點

龍尾硯石質秀美,概之為澀、細、潤、堅。澀:即石有鋒芒,發墨如砥。細:則墨膏稠膩,且不損毫。潤:石質緊密溫潤,故貯水難乾,墨色不燥。堅:即堅勁耐磨,經久不乏。

龍尾硯品質優良,具有“澀、細、潤、堅”特色;品種繁多,有金星、眉子、羅紋等五類二十五種。今天,龍尾硯繼承傳統風格,在造型、紋飾、布局和雕琢技藝上,廣泛吸取金石、漢魏石刻、中國畫等的藝術特色,形成了“清新、淡雅、簡潔、古樸”的藝術風格,推陳出新,精心設計,製作並生產出一批批優質新硯品,先後獲得國家外經貿部、輕工部的優質產品榮譽證書和明星縣市經濟成果博覽會金獎,多次被選為國家領導人出訪的珍貴禮品。當代著名畫家劉海粟、吳作人、陳叔亮、李苦禪、李可染、李鐸、程十髮、黃永玉、啟功都曾為龍尾硯潑墨作畫、揮毫題詞,盛讚龍尾硯“石冠群山”,是“硯國名珠”、“寶硯”。

龍尾硯的生產,今天得到更大的發展。藝人們在繼承“精細秀逸”傳統文化風格的基礎上,又廣泛學習詩詞,金石、漢魏石刻、中國畫等藝術,並結合龍尾石特性,形成了清晰、淡雅、簡素、古樸的獨特風貌,深受人們讚賞,被當今畫家譽為一顆璀璨的“硯國明珠”。

天下第一龍硯

世界上最大、最昂貴、最神奇的一方龍硯,它是由一塊極為珍貴的紫翠石雕刻而成,經歷六年由二十多位雕硯大師精雕而成,代表中華雕硯技術的最高水平,現位於三亞南山南北財神殿。

南北財神殿龍硯 南北財神殿龍硯

該硯石原重60噸,雕刻後淨重35噸,長十米,寬三米,高度1.5米,運用中國流傳幾千年的傳統雕硯手法,集平雕、浮雕、透雕於一體,巧妙地雕刻出56條神龍、三十二隻長壽龜、9隻金鳳、組成三個硯池、左右為太陽和月亮形狀,中間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寓意中華56個民族,三十二個省市自治區的繁榮和與日同輝,故名:“日月同輝龍鳳硯”該硯1997年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並經國家財政部估價為一億零一百七十萬人民幣。

紅絲硯

右文堂制紅絲石橢圓硯 右文堂制紅絲石橢圓硯

紅絲硯,產於古青州,在今青州黑山和臨朐老崖固一帶。紅絲硯因其主色為紅,而有典型的絲狀紋理而名。

紅絲硯始於唐代中和年間,在唐時即負有盛名,一度被品評為諸硯之首。宋時,與端硯、歙硯、洮河硯並列四大名硯。西晉張華《博物志》:“天下名硯四十有一,以青州紅絲石為第一。”宋代唐詢《硯錄》:“青州黑山紅絲石為硯,人罕有識者。此石至靈,非它石可與較議,故列之於首焉。”

紅絲石石質堅緊細密,其發墨性能卻頗得爭議。而“四大名硯”之說,並不虛妄,且不說紅絲曾位居其首,只是與端、歙、洮河並列,就足以說明其發墨性能之優異。《硯錄》作者唐詢為宋代名臣、書法名家,精於硯之收藏,能在其收藏眾多之硯中將紅絲列於首位,也足以說明紅絲髮墨確有他硯所不能及之處。同時,唐詢在《硯錄》中也說明:“青州黑山紅絲石為硯,人罕有識者。”曾親自組織開採紅絲硯石,歷時兩年,大小硯石共獲僅五十餘方,後不可復采,也說明優異紅絲難得,必須有嚴格挑選。另外據歐陽修《硯譜》記載:“紅絲石硯者,君謨贈余,雲此青州石也,得之唐彥猷。雲鬚飲以水使足乃可用,不然渴燥,彥猷甚奇此硯,以為發墨不減端石。”這說明紅絲石性質、用法獨特,也就是唐詢所說的“此石至靈”。宋代高似蓀《硯箋》記載唐詢《硯錄》:“紅絲石......文化致,聲清越,墨膏浮泛,蒸濡如露,異於他石......紅絲宜銀匣,氣澤蒸濕,墨色不乾......紅絲硯,須飲水乃發墨”。這些說法雖然都出自於唐詢一人,但一是他是親自用過,二是他精於硯道,三是他身份地位較高,所以他的話可信,能夠說明紅絲硯發墨性能確實不同於他硯,但用法得當會非常優異。

紅絲的顏色艷麗,紋理變幻無窮,這點是沒有質疑的。 《硯箋》引《硯錄》之記述:“紅絲石紅黃相參,不甚深,理黃者絲紅,理紅者絲黃,其紋勻徹。”同時《硯箋》還記述了汪彥章的紅絲硯銘:“餐霞道士赤膚肌,隱然脈絡亂紅絲;千齡不敗堅且滋,誰其忍者斷厥石。”對紅絲硯紋理、質地進行的讚頌。

紅絲石現今主要採石坑口位於青州黑山和臨朐老崖固兩地,兩地相距二十公里,所產紅絲石質紋色不同。黑山為唐代採石所在,而老坑已失,目前所產之石易需經過嚴格挑選方可得佳材。老崖固之地,清代已在其處開採紅絲,所產紅絲特點是紋理奇幻,變幻無窮,在當今奇石市場亦很受歡迎。

澄泥硯

明代李杭之鱔魚黃澄泥石螭鳳紋淌池長方硯 明代李杭之鱔魚黃澄泥石螭鳳紋淌池長方硯

澄泥硯為以澄泥之法所制陶硯,最初是取以澄泥工藝製作的古磚瓦為硯,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記載:“魏銅雀台遺址,人多發其古瓦,琢之為硯,甚工,而貯水數日不滲。世傳云:昔人制此台,其瓦俾陶人澄泥以絺綌濾過,碎胡桃油方埏埴之,故與眾瓦有異焉。”唐代,開始以直接以澄泥硯直接製作澄泥硯,唐代韓愈《瘞硯文》云:“(澄泥硯)土乎成質,陶乎成器,硯乎硯乎,與瓦礫異。”在“四大名硯”中的紅絲硯無出產之後,澄泥硯補列為“四大名硯”之一。 澄泥硯製作地域廣泛,多集中在黃河沿岸,據記述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均有製作。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云:“柳公權常論硯,言青州石未為第一,絳州者次之。宋代歐陽修《硯譜》云:“虢州澄泥,唐人品硯以為第一”。澄泥硯的製作名家有宋代絳州的呂道人,所制澄泥硯被世人稱為“呂硯”,十分珍貴難得,歷代硯譜著錄中多有記述。

澄泥硯製法複雜,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記述:“作澄泥硯法:以墐泥令入於水中,挼之,貯於瓮器內。然後別以一瓮貯清水,以夾布囊盛其泥而擺之,俟其至細,去清水,令其乾,入黃丹團和溲如面。作一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至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蔭乾。然後以刺刀子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垛於地,厚以稻糠並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然後入墨蠟貯米醋而蒸之五七度,含津益墨,亦足亞於石者。”

由於燒制溫度不同,澄泥硯呈現出鱔魚黃、蝦頭紅、蟹殼青、玫瑰紫、綠豆沙等不同顏色。清代《硯小史》云:“澄泥之最上者為鱔魚黃,黃質黑章名鱔魚,黃者色若鱔魚之背,又稱鱔肚黃,較細膩發墨,用一匙之水,經旬不涸,一窿之墨,盛暑不乾。”

松花硯

硯

松花硯,雖不是四大名硯之一,但其為清代御用之品,在歷次拍賣會中屢創新高,也是一名貴的硯種。松花硯,因產於中國東北長白山區混同江砥石山松花江的發源地而得名。

松花硯,始於清康熙年間。清康熙帝《聖祖仁皇帝御製硯說》:“盛京之東,砥石山麓,有石礧礧,質堅而溫,色綠而瑩,紋理燦然,握之則潤液欲滴,朕見之以為良材也……”而以松花石制硯,始於明代,雖則當時並無松花硯之稱謂。

松花硯石質堅潤,清代帝王多以之研朱。松花石用於研墨,其發墨性能也頗優異,《西清硯譜》記載:“惟我朝發祥東土混同綠砥,德比玉,溫琢硯,進御經。”稱其“品埒端歙”。清聖祖康熙皇帝為松花硯作御銘曰:“壽古而質潤,色綠而聲清,起墨益毫,故其寶也。”清乾隆帝更贊曰:“松花王,色淨綠,細膩溫潤,可中硯材,發墨與端溪同,品在歙坑之右。”清代張均輯《格致鏡源》云:“松花石硯溫潤如玉,紂綠無瑕,質堅而細,色嫩而純,滑不拒墨,澀不滯筆,能使松煙浮艷,毫款增輝。昔人所稱硯之神妙無不兼備,詢足超軼千古。”可見,用松花研松煙墨,其發墨性能優異。

松花硯石以綠色為主,常為立裁以取其刷絲紋理。另松花石亦有黃、白、紫、黑等色,黃色常用於配製石盒,紫色可制硯亦可用於配製硯盒。用於配製硯盒的松花石中,除用純色石外,易挑選黃白、紫綠等色相間的石頭,進行俏色處理,巧雕花紋,硯盒精美絕倫。

祁陽石品種 祁陽石品種

松花石採石坑口綿延于吉林安圖、通化和遼寧本溪一帶的長白山脈,其清代老坑口位於安圖兩江鎮。

祁陽石硯

以產於祁陽境內的祁陽石雕琢製成的硯台,稱為“祁陽石硯”或“祁陽硯”。祁陽石屬粘土質板岩,該石質地細滑而沉,溫潤細膩,適於制硯,是我國硯中精品之一。祁陽石產於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境內,儲存於下奧世地層中。礦物成分有絹雲母、石英、斜長石、綠泥石、氧化鐵等;有淺綠、灰綠、朱紫、褐等色;顯微纖維結構,層紋狀構造。

祁陽石有兩大類,一類為淺綠色,因其彩色的質地,深色的紋路,如雲煙狀,又稱“文石”,俗話叫“花石板”,用來鑲嵌到各種器皿上,也很好看,很有品位。明清時頗多出產,曾經盛銷一時。 另一類,石頭通體為紫色,中間夾有青綠石紋,稱“紫袍玉帶”。此外,還有黃褐、深褐、朱紫、橄欖綠、乳白色、黑色等,祁陽石雕琢成硯,是價值不菲的石硯精品。在祁陽石硯中,淺綠質地的紋理具有抽象美,似山水、雲霧、日月、人物,很有特色。祁陽石硯質地細嫩幼滑,因與端硯的顏色、質地接近,過去曾經有人以祁陽石硯充端硯,不分伯仲,常人難辨,足見其品質與端硯之接近。由於歷史原因,祁陽石在民國時期幾乎開採殆盡,祁陽石資源奇缺,祁陽石硯存世不多,故有“祁陽石孰為難得,今已絕跡。”之說,祁陽石古硯在國內、國際文物拍賣中往往取得不俗的價位。

竹節形硯

造型

硯[介紹解釋] 硯[介紹解釋]

竹節形硯與一般方方的硯台形狀不同,它呈竹節形,造型生動,好似一段綠意盎然的青竹,竹節斑斕,石質寒冷如冰,還有使用的痕跡。硯堂方正,上下雕出竹根形狀,連上面凸出的點點都分毫不差,硯的右上部斜出一段竹葉,旁邊的蛀洞變成天然的池塘。背面雕成竹竿剖面形狀,上端刻有隸書“凌雲”二字,後有“朱彝尊題”和葫蘆形印“竹垞”。中間刻“有匪君子周道如砥求其友聲正直是與,康熙乙亥八月下浣永陽黃任”和長方形“莘田”印。以竹形為硯的形狀是得古人的心意。

詩詞

明代曹學佺在一方竹節形端硯上的一段話說得好:“香山養竹記云:竹本固以樹德,竹性直以立身,竹心空以體通,竹節貞以立志。是故稱為君子,一日所不可無也。今固之以琢研,又一日所不可少。以不可少之物,而貌不可無之象,趣熟甚為。”這段話秉承了古人把竹子人格化的傳統,使之成為文人精神上不可無不可少的東西,簡而言之就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製作工藝

硯的製作工藝一般分為選料、設計、造坯、雕刻、磨光、配盒等工序。

選料:刻制石硯的石材必須質地堅實緻密、細膩滋潤、剛柔相宜,發墨好、下墨快,貯水不易乾、盛墨不易臭,發墨而不損毫等特點。

設計:要從傳統硯刻的因材施藝著眼,從整體的效果出發,在題材、形制、構圖等方面進行創作設計,既要根據石材質地、形狀、紋理、色彩等不同情況,因材施藝,又要注意美觀、古雅,適於研墨。

造坯:從研墨實用和鑑賞角度出發,將石料的優質部分留作硯堂(墨堂,研墨處)和硯池(墨池,儲墨處),要適於研墨、泚筆和儲墨。如墨池過深,儲墨就易滯留,積累難以洗滌;過淺,研墨時易外溢且儲墨少,不便於書寫使用。坯璞要求平整。

雕刻:硯石雕刻一般要求掩疵顯美,不留刀痕。傳統的硯刻技法一般採用深、淺浮雕(高、低浮雕)、細刻、線刻為主,必要時加以圓雕、鏤空配合,使外觀圓潤、細膩、乾淨。有的優質高檔硯材只要稍加雕琢甚至不加雕刻,稍事磨光便可成一塊非常珍貴的硯──平板硯。

磨光:先用細砂將硯面及雕刻部分細磨,磨去刀痕和鑿口,使硯面平滑,又不至影響所雕刻的圖紋。然後再用滑石、水磨細砂紙反覆勻磨至手觸無鋩,平滑溜手為止。再以油蠟塗抹全硯,使其更加晶瑩光潔,纖維不染。

配盒:佳硯均需配盒,以保護硯石的紋飾、銘文,防止塵埃入硯,而且還可保持硯石的滋潤。硯盒多以紅木、楠木經刻制、磨光、打漆等過程製成。

鑑別

一、看,看硯的質、工、品,銘,飾與新舊,是否經過修補等。如果硯已經修補過,其補過的地方顏色與硯的原色總會有些差別。

二、摸,拿到一方硯,可用手摸一模。如果摸起來感覺像小孩皮膚一樣光滑細嫩,說明石質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覺,則說明其石質較差。

三、敲,將硯面用五指托空,輕輕擊打,鼓用手指彈硯,聞其聲。若為端硯,以木聲為佳。瓦聲次之,金聲為下,這三種不同的聲音,分別體現出端硯質地的嫩與老。而歙硯敲擊則以清脆的“鐺、鐺”金屬聲為最好,如果發出“噗、噗”的聲音,就說明該歙硯多泥質,或石質有暗傷痕,為下品。

四,洗,硯最好要經過清洗再辨認。尤其是古硯因硯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硯的自然美紋,也分辨不清硯的坑口年代,因此需要洗掉硯的墨痕,看硯石是否有傷痕和修補過的痕跡

五、掂,用手掂硯的分量。同樣大小的石硯,一般來設硯石重的校結實,顆粒細,輕的說明膠結松。掂的方法尤其對歙硯比較適用。

六、刻,一方硯的好與差,首先壽慮的是石質的好壞。對硯石熟悉者只要在硯石上輕輕地刻上兒道,馬上就會辨別出硯石的優與劣。

使用方法

平時儲水:

硯也需要滋潤,平時需要每日換清水貯之,硯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養研」。

使用須換清水:

可別偷懶直接以養硯研水磨墨,也別以為用茶、糖水磨出來的墨會「別有特色」,這些東西和墨相混會使墨色大減,也不能發墨。熱水傷潤損墨,切記避免。

用後刷洗:

硯石使用之後,必須將餘墨滌去,不可使之凝於硯上。不然殘墨乾則結成渣塊,第一妨礙研磨,第二傷筆亳,且會損害硯面。若與新墨相混,則無下墨或發墨之利。

洗的時侯可以用絲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堅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傷害光滑美麗可愛大方的硯面喔。如果須要帶出場的話,最好陰乾,不要用紙類擦拭,以免殘屑留存,與墨相混。

新墨輕磨:

新墨稜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損傷硯面,使用時輕輕磨就可以了。

將墨取出:

研墨之後,即須將墨取出,不要放在泡中,否則墨與硯膠黏難脫,易損硯面。若不小心黏住了,可別用力拔,可先用清水潤之,將墨在原處鏇轉,待其鬆脫後再取出。

養護

一方古代名硯,不僅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目前,在國際古玩市場上,一方古代名硯的成交價高達數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真可謂“價勝金玉”。因此,硯的養護顯得十分重要。根據硯的特點應從四個方面進行。

一、使用。硯的使用,主要是磨墨。明代楊升庸說,“新墨初用,有膠性並稜角,不可重磨,恐傷硯面。”使用新墨時,應在硯堂施水,輕輕地鏇轉墨錠,待墨浸泡稍軟後再逐漸加力磨墨。

二、養護。首先是洗硯,硯使用後,應及時洗滌,不能留存蓄墨,以免因墨乾燥龜裂而燥損硯面。古人云,“寧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硯”。用硯磨墨後必須用清水洗去硯上的積墨,將硯置於木盆內(不能用水泥盆、瓷盆洗滌,以免碰傷硯),用絲瓜瓤或蓮房殼慢慢洗滌,洗去墨垢,又不傷硯,以皂角清水洗硯最佳。最後將洗滌乾淨的硯取出風乾,放於硯匣內。在硯池中注入清水,每日一換,以滋養硯石,保持硯之瑩潤,硯堂不能有水,以防久漫不發墨。

三、收藏。將硯置於窗前、案頭,應避免陽光直射,否則硯質易乾燥,日曬也易使硯匣乾裂。在玩賞時,桌上宜鋪毛氈,不可使硯接觸金屬或玻璃器物,更不可將硯重疊放置,以防碰傷。

四、配匣。古人云:“硯無床,不稱王”,其意是說一方佳硯必須配製好匣,硯放於文房書齋,流傳久遠,硯匣具有美的觀賞價值和堅固的實用性,起到對硯的保護映襯作用,使匣“與硯同壽”。

藏硯大家

宋代的蘇東坡是個藏硯大家,他的第一方石硯為12歲時所得。那年他在家中閒地上掘土洞玩耍,發現一塊淡綠石頭煞是可愛,有閃閃銀“星”,溫潤凝瑩,試以研墨,極好。其父蘇洵也覺好奇,認為此石“是天硯也”,於是鑿磨了硯池,交代兒子好好愛護。及至稍長,蘇東坡對此硯更是關愛有加,並且在硯背銘“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於德,或全於形,均是二者,顧余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幾語。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東坡被誣陷入囹梧,“天硯”不見蹤跡。5年後偶在書籠中找到,蘇東坡已年老力衰,交代兒子好好保存呵護,自己不久撒手人間。明代時,權傾朝野的奸相嚴嵩被世宗所殺,抄沒家產時竟發現了蘇東坡的“天硯”,以後不知所終。蘇東坡藏硯很多,世人只知他贈人禮品為硯,唱詩讚頌多硯,究竟藏有多少,無人得知。

中國文房四寶完全介紹

文房四寶是中國對筆、的統稱。文房專指文人的書房。湖筆徽墨宣紙端硯為文房四寶之上品。文房四寶衍生品:墨床筆洗筆掭滴、匣、筆筒筆架臂擱水丞印盒墨匣鎮紙屏。

中國的名硯

作為一種書寫工具,在現實社會中的套用性已是很低,但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是一種有著很高觀賞價值的文物性工藝品,而且只要是中國的書畫藝術存在,硯的實用價值就依然存在。名硯的可貴之處,不僅僅表現在它外在的質量上,還有著更深一層的文化內涵--將歷史與文化溶入不足盈尺的小小硯台之中,成為家庭和文人雅士觀賞、收藏、饋贈親友、陶情怡性之硯林佳品。
澄泥硯台
元長方石硯
宋青石雕魚紋硯
宋舊端石鵝硯
宋三堂款陶硯
唐箕形陶硯
漢十二峰陶硯
明澄泥風字硯
清澄泥石渠硯
清端石瓜田硯
清端石雲紋硯
清端石醉翁硯
明端石琴式硯
明澄泥夔紋硯
宋代澄泥蕉葉硯
清顧二娘蕉月硯
明端石雕九龍雲從硯
明澄泥蟠螭紋長方硯
漢辟邪蓋三熊足石硯
唐李顥款風字形硯
明隆慶端石長方硯
菊花石秋潭菊形硯
清乾隆端石鼓式硯
宋代歙石龍尾太極硯
宋代雘村石風字硯
宋代端石雲龍九九硯
清乾隆松花石蟠螭硯
清乾隆歙石荷葉式硯
明乾隆御題端石龍池硯
明青石魚子紋長方硯
宋端石雕蟾紋長方硯
明端石漱石銘長方形硯
明端石高空懸月抄手硯
清乾隆歙石井字大方硯
清乾隆端石書卷式小硯
清乾隆端石壽山福海紋硯
清乾隆歙石瓶池長方硯
清澄泥乾隆御製賞硯
清康熙端石雙龍硯
清代銀鎏金嵌琺瑯硯盒
清田黃石雕異獸書鎮紙
清松花石海水龍紋長方硯
明白鶴山人端石長方硯
清雍正款松花江石硯
清歙石雙螭壽字池長方硯
清康熙松花江石桃式硯
清乾隆澄泥仿古石渠硯
清康熙莘田款端石硯
明清萬斯同銘端石瓜式硯
清康熙松花江石瓜池硯
清康熙莘田款端石東井硯
清康熙五彩長方形瓷暖硯
漢代未央官東閣瓦硯西清硯
清代雍正端石福壽萬年硯

拼音是yan的漢字

文房四寶

湖筆)| 徽墨)| 宣紙)| 端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