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十至十三世紀
長19.1公分
寬11.6 - 10.9 - 14.7公分
厚1.2 - 2.8公分
重1054公克
概述
硯作風字形,首端略弧,微束腰;石色黃赭。硯面自墨堂向墨池斜下,池額三面加一道棱。硯背首端加厚成弧形足,尾端兩隅各有一長方形足;中央陰刻楷書清高宗硯銘:「龍賓休說雘村無,猶此晨星一二俱。謾許外庭希見也,豈知內庫久藏乎。沈淪佳士如方彼,剪拂良材祇愧吾。製作鳳池供染翰,不宜章蔡合歐蘇。」款:「乾隆戊戌(四十三年,1778),御題。」印:「會心不遠」、「德充符」。
清高宗的硯銘也收錄在《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八)?御製詩四集》卷五十一(戊戌)中,名:「題 宋雘村鳳池硯」,在第四句詩後有清高宗自註:「養心殿內庫所貯硯甚多,命內廷翰林揀擇得舊阬舊制者凡十有二,此其一也。」至民國成立,這方硯仍收貯於養心殿。 雘村石產於江蘇蘇州,自宋代以來即是名硯材之一,但是文獻著錄並不多,清高宗時成書的《西清硯譜》中收錄了五方雘村石硯,此為其中之一。依清人定名,視為鳳池式,在宋人記錄的硯式中,有鳳池與風字之別,惜未曾留下硯圖,今人往往混視之;《端溪硯譜》中又將風字硯分成平底風字、有腳風字、垂裙風字、古樣風字四類,這方硯或可歸入有腳風字之類。
(嵇若昕寫)
選自台北故宮博物院
中國的名硯
硯作為一種書寫工具,在現實社會中的套用性已是很低,但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是一種有著很高觀賞價值的文物性工藝品,而且只要是中國的書畫藝術存在,硯的實用價值就依然存在。名硯的可貴之處,不僅僅表現在它外在的質量上,還有著更深一層的文化內涵--將歷史與文化溶入不足盈尺的小小硯台之中,成為家庭和文人雅士觀賞、收藏、饋贈親友、陶情怡性之硯林佳品。 | |||
澄泥硯台 元長方石硯 宋青石雕魚紋硯 宋舊端石鵝硯 宋三堂款陶硯 唐箕形陶硯 漢十二峰陶硯 明澄泥風字硯 清澄泥石渠硯 清端石瓜田硯 清端石雲紋硯 清端石醉翁硯 明端石琴式硯 明澄泥夔紋硯 | 宋代澄泥蕉葉硯 清顧二娘蕉月硯 明端石雕九龍雲從硯 明澄泥蟠螭紋長方硯 漢辟邪蓋三熊足石硯 唐李顥款風字形硯 明隆慶端石長方硯 菊花石秋潭菊形硯 清乾隆端石鼓式硯 宋代歙石龍尾太極硯 宋代雘村石風字硯 宋代端石雲龍九九硯 清乾隆松花石蟠螭硯 清乾隆歙石荷葉式硯 | 明乾隆御題端石龍池硯 明青石魚子紋長方硯 宋端石雕蟾紋長方硯 明端石漱石銘長方形硯 明端石高空懸月抄手硯 清乾隆歙石井字大方硯 清乾隆端石書卷式小硯 清乾隆端石壽山福海紋硯 清乾隆歙石瓶池長方硯 清澄泥乾隆御製賞硯 清康熙端石雙龍硯 清代銀鎏金嵌琺瑯硯盒 清田黃石雕異獸書鎮紙 | 清松花石海水龍紋長方硯 明白鶴山人端石長方硯 清雍正款松花江石硯 清歙石雙螭壽字池長方硯 清康熙松花江石桃式硯 清乾隆澄泥仿古石渠硯 清康熙莘田款端石硯 明清萬斯同銘端石瓜式硯 清康熙松花江石瓜池硯 清康熙莘田款端石東井硯 清康熙五彩長方形瓷暖硯 漢代未央官東閣瓦硯西清硯 清代雍正端石福壽萬年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