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簡介

硯滴是一種滴水入硯的文房用具,它的出現與筆墨的使用和書畫的興起有著密切的關係。最初古人使用各種形狀的水壺水盂類器皿研墨時發現,用水壺水盂往硯池裡倒水時,水的流量往往很難控制,於是就改進和發明了便於控制水量的研墨用具,這就是硯滴,也被稱為水滴、水注、蟾注等等。硯滴作為特殊的注水器具在《飲流齋說瓷》中是這樣記載的:“水滴,像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龜滴由來已久,古者以銅、後世以瓷。明時有蹲龍、寶象諸狀,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則名日滴,不名曰盂。”
如果說筆墨紙硯是古代文人書房中不可或缺的實用四寶。那么硯滴之實用功能則要小得多,而相應的清賞把玩價值卻要大得多。它們題材多樣,寓意美好,其消費對象則往往是達官顯貴、皇家貴胄,因此傳承至今的硯滴類作品大多具有很高的鑑藏價值。
主要材質

形狀變革

造型小巧別致。器身刻劃卷枝紋,線條流暢自然。從紋飾上看,為南北朝時的典型器物。唐代硯滴形制小巧,造型別致,除有瓷製品外,還有銅製品,如龜形硯滴,造型為一龜口銜小碗,龜背有柱形鈕,龜甲雕刻精湛細膩,為唐代硯滴中的精品。宋元之時,瓷硯滴再度興盛,尤以龍泉窯燒造的硯滴最為新穎別致,有舟形、坐俑形、童子牧牛形、魚形等。魚形硯滴,為一隻跳躍的魚形,口為滴,背部有一注水孔。造型別致,魚身有刻紋。通體施以灰青色釉,為元代瓷硯滴中的精細之作。
南北朝時期硯滴以動物造型更為普遍,如蛙形、兔形、等,並有其他造型的硯滴。如請辭棒槌形硯滴,其形狀頗像一茄子,一端圓鼓上有雞心狀注水口,另一端為細管狀流。造型小巧別致。器身刻畫卷枝紋,線條流暢自然。
唐代硯滴形制小巧,造型別致,除有瓷製品外,還有銅製品,導入龜形硯滴,造型為一龜口銜小碗,龜背有柱形鈕,龜甲雕刻精湛細膩,為唐代硯滴中的精品。
宋元之時,瓷硯滴再度興盛,尤以龍泉窯燒制的眼底最為新穎別致,有舟形、作俑形、童子牧牛形、魚形等。魚形的硯滴,為一隻跳躍的魚形,口為滴,背部有一注水孔。造型別致,魚身刻紋。通體施以灰青色釉,為元代硯滴中的精細之作。
明代瓷業高度發達,硯滴自是爭奇鬥妍,歷代均有硯滴傳世,尤以宣德時器物別有風韻。青花鴛鴦形硯滴,為象生鴛鴦形,背上有圓孔,上插有一滴管,平底,通體以藍地留白技法裝飾。器型精巧,胎白質細。左上留白地內青花楷書“宣德年制”。
清代硯滴以象生形居多,作工精巧,青白釉蓮蓬形硯滴,其造型極為別致,左邊一朵荷葉為水盂,邊堆塑螃蟹,內有孔洞通向右邊蓮蓬,蓮蓬有出水孔為硯滴。和兩件文房用具為一體,前朝所少見,為清代早期器物。
儘管硯滴的外形多種多樣,但有三點結構是共同的:一是腹內中空,可以盛水;二是在較高的位置上有一細孔,傾倒時,可以滴出水來;三是背上有一個圓孔和腹相通,圓孔上有一段高起的管狀器,可以注入水,用水時,用一個手指按住,把硯滴移到硯台上時,不會有水灑出,只要略鬆開手指,便有水滴到硯台上。
硯滴鑑賞
臥獸形硯滴

硯滴為文房用品,一般配有滴注,可用滴注將所蓄之水吸出,滴於硯。漢代已有飛熊、臥羊、辟邪、鳩鳳等多種樣式的玉質硯滴,常為後代所模仿。這種硯滴在明代又被稱為“水中丞”,除用於蓄水外還是文房內的陳設品。
臥獸形硯滴的玉色為青白色,臥獸形,略仿漢代辟邪樣式,但有較大變化,獸頭有雙角,粗眉,大眼,口銜小羽觴,四肢伏於地,肢上有火焰紋裝飾,背後部有骨椎狀裝飾,卷尾。腹部有“乾隆年制”四字款,為後刻。背部有孔可通腹部,腹內空可蓄水。
三足蟾蜍硯滴
該硯滴長10.4厘米,高6.7厘米,翹首啟口,雙目圓睜,尾部下折,兩前足自然用力前撐,趾間有蹼,後獨足曲蹲作欲躍之勢;背部布滿乳釘,間飾卷帶紋;腹為素麵;背上有一圓形注孔,腹空可盛水,出水流暢。蟾蜍體態豐盈,線條柔和,給人以美感。蟾蜍下為托盤,淺腹坦敞,呈荷葉狀,內壁刻有纖細葉脈紋,條理清晰,托盤邊緣自然內卷,體現了荷葉承重的動態感。托盤有臥足,便於端放。托盤口徑10.8厘米,足徑3.5厘米,盤高1.5厘米。蟾蜍與荷葉的巧妙組合,自然形象,完美地反映了此硯滴與眾不同的工藝美學價值。
文房用具
在文房用具中硯傳世品較少,又因其形制小巧而不引人重視,故收藏難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