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杜牧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士族。晚唐著名詩人和散文家。擅長長篇五言古詩和七律。曾任中書舍人(中書省別名紫微省),人稱杜紫微。其詩英發俊爽,為文尤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在晚唐成就頗高,時人稱其為「小杜」,以別於杜甫;又與李商隱齊名,人稱「小李杜」,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杜牧杜牧

杜牧(公元803-853年)唐代詩人,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七絕龍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居中書舍人。

人號“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宣和書譜》云:“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稱:“余所見顏、柳以後,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舊唐書》卷百四十七、《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張好好詩》,行草墨跡,杜牧太和八年(834)所書,此時年32歲。帖為麻箋,縱28.2厘米,橫162厘米,46行,總322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樸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內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於《宣和書譜》《容台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杜牧由於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

人物生平

早期仕途

《郡齋獨酌》《郡齋獨酌》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據唐人的習慣,被稱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華出眾,杜牧十幾歲的時候,正值唐憲宗討伐藩鎮,振作國事。他在讀書之餘,關心軍事,後來杜牧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註解,也寫過許多策論咨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採用,大獲成功。

長慶二年(822年),杜牧20歲時,博通經史,尤其專注於治亂與軍事。杜牧23歲作出《阿房宮賦》。25歲時,杜牧又寫下了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表達他對藩鎮問題的見解。此時的杜牧已經很有名氣,作品流傳。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歲,進士及第。同年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被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節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職,後轉為掌書記,負責節度使府的公文往來。京銜是監察御史里行。這時杜牧居住在揚州,特別喜歡宴遊。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征為監察御史,赴長安任職,分司東都。八月在東都洛陽上任。因此逃過了十一月的甘露之變的險惡風波。在這裡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張好好,寫下了著名的《張好好詩》。在洛陽期間,由於職務清閒,他四處憑弔古蹟,寫下了不少詩篇。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三十三歲,由揚州赴長安就任監察御史

開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觀察使崔鄲的幕下,被召為宣州團練判官。

開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離開宣州,去長安任左補闕、史館修撰。開成五年,杜牧升官為膳部員外郎。

遷官外放

杜牧杜牧

會昌元年(841年),杜牧調任比部員外郎

會昌二年(842年),外放為黃

州刺史。杜牧外放的原因史書上並無記載。杜牧自己認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擠。而李杜兩家為世交,李德裕為何不喜歡杜牧,有人認為是杜牧為人倜儻,不拘小節,與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黨爭,杜牧與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認為是牛黨。後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為政能興利除弊,關心人民。

會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杜牧遷池州刺史,這年四十二歲。池州治所秋浦縣(今安徽貴池)。

會昌五年(845年),七月,武宗下詔禁毀佛教。杜牧對於這一措施是很贊同的,後來他在宣宗大中年間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記》,詳細敘述武宗禁毀佛教事。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幫助,入為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轉吏部員外郎。

人生暮年

杜牧書法杜牧書法

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就因為京官俸祿低,而難以養家請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沒有批准。

宣宗大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為吏部員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請求外放湖州刺史,連上三啟,終於應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認為,杜牧請求外放並不僅僅是經濟原因,而是不滿意朝政,認為自己無法在朝中有所作為。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憑弔前賢,結識詩友,作了不少詩。一年後,他又被內升為考功郎中、知制誥。到長安第二年,遷中書舍人。這段時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別墅,並且閒暇之時經常在這裡以文會友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文學成就

成就綜述

七律《早雁》七律《早雁》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

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緻婉約。

詩歌成就

杜牧《阿房宮賦》

林建略《晚唐詩人杜牧之》認為,杜牧的詩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豪邁的,一是香艷的,前者“或為遣愁,或為弔古,或為感懷之作,多是用一種拗峭的筆調寫成,立意奇特”;後者“大半是用一種清新的筆調來輕描淡寫的,所以便不至滿紙都脂粉氣了”。王叔箱《詩人杜牧》認為,杜牧的“文是那樣的陳厚奇變,詩又是那樣的英姿雄發”,“他的詩辭旖旎動人,拗峭過甚,正以如此,有時也就流入纖巧了。不過要知道,元鎮、白居易、李商隱、溫庭藥等都是與他上下同時,他既不願效風行一時的元白所創作的元和體,又不願效溫李的晦澀;不得不自成一色,力矯時弊,立意必在奇辟。”

繆錢《杜牧詩簡論》認為,杜牧詩中俊爽的風格,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風華流美之致,在晚唐是傑出的,在整個唐代詩壇中是獨創的。這是杜牧平生憂國憂民的壯懷偉抱與傷春傷別的綺思柔情交織在一起而以藝術天才表現出來的特徵。葛曉音《杜牧和他的詩歌》認為,“渴望為國立功的理想給杜牧的詩歌帶來了豐富的想像和豪放的氣概,但他的務實精神又使他的想像和比喻從不帶有神仙世界的險怪色彩。”又由於杜牧在“以直達的語言表現對生活美的敏銳感覺”方面特具的天賦,“他總是能從日常的景色中發現獨特的美,並找到某一種與意境最相和諧的情調,通過畫面的巧妙組織表現出來。”

王西平張田《杜牧詩歌藝術美淺析》`認為,杜牧詩歌的藝術美在於具有“豪爽健朗的形象美”,“強烈坦蕩的詩情美”、“清新明潔的意境美”。王西平《杜牧創作個性與藝術風格綜論》指出,杜牧在表現上多用率真直賦;寓理於詩;用拗折法,而反說(翻案法)和設問則是杜牧拗變的主要手段,從而形成了豪爽俊健的風格。吳在慶《杜牧詩歌表現手法初探》認為,“他的詩歌之所以形象鮮明,富有感染力,這與他採用比喻、擬人、寓情於景、以景表情、對比等手法有更密切的關係。而翻案法、掉尾一波、設問深入、套用典故等表現手法對於開拓他詩歌的新意境,深化思想內涵,也不無作用。”“直抒胸臆、語法句式的倒置改變,這對於他古詩的豪爽勁健,惆攪不羈的風格有直接影響”,“而含蓄婉轉、掉尾一波、寓情於景,以景表情、設問深入等更明顯地有助於他絕句的遠韻遠神、流情婉轉風格特色的形成。”

古詩

杜牧的古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善於將敘事、議論、抒情三者融為一體,氣格緊健,造句瘦勁,如《感懷詩》、《杜秋娘詩》、《張好好詩》、《李甘詩》、《郡齋獨酌》、《雪中書懷》、《落中送冀處士東遊》、《送沈處士赴蘇州李中壓招以詩贈行》、《池州送孟遲先輩》、《題池州弄水停》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其中更常見的則是散文似的夾敘夾議。杜牧的古詩受韓愈的影響好發議論。但有時他用比喻、形象的語言進行議論,富有抒情勝。杜牧的古詩往往別有境界,寫得古樸純厚,雄豪健朗,如《池州送孟遲先輩》。晚唐詩風,氣格卑弱,多是律詩、絕句,很少有人能作長篇古詩,杜牧的古詩在中晚唐詩壇上也是出類拔萃的,他的這一類詩作,和以“俊爽”見稱的律、絕佳作,構成了他詩歌創作的三個主要方面。

絕句

杜牧的絕句數量與律詩相當,亦有很高成就,一向享有盛譽。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序例》云:“杜紫微天才橫逸,有太白之風,而時出入於夢得。七言絕句一體,殆尤專長。”`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云:“杜紫微詩,惟絕句最多風調,味永趣長,有明月孤映,高霞獨舉之象,余詩則不能爾。”“沈德潛認為杜牧絕句“托興幽微”,可稱盛唐絕之“嗣響”,把其特色概括為“遠韻遠神”。他的七絕成就最高,意境幽美、議論警拔、韻味雋永。詠史絕句,立意出奇,史識高絕。杜牧的寫景抒情絕句,意境幽美,韻味雋永,於盛唐七絕之外,別開妙境。杜牧善於捕捉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用絕句體小詩加以描寫,含蓄精煉,情景交融,在短短的四句中,寫出一個完整而幽美的景象,宛如一幅圖畫,如《江南春絕句》。

律詩

杜牧的律詩,其數量相當可觀,在《樊川文集》中約有一百餘首,加上《樊川外集》與《別集》,約為一百六七十首。他的律詩在全部詩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藝術成就也很高,尤其是七律。杜牧詩歌俊爽峭健、雄姿英發的風格在律詩中最為突出。後代詩評家都曾指出,“拗峭”是杜牧律詩的特點。

宋代劉克莊後村詩話》云:“杜牧、許渾同時,然各為體。牧於唐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矯時弊。”明代楊慎云:“律詩至晚唐,李義山而下,惟杜牧之為最。宋人評其詩豪而艷,宕而麗,於律詩中特寓拗峭,以矯時弊,信然。”杜牧在律詩中之所以“寓少拗峭”或“特寓拗峭”的原因就在於如清人趙翼所說的:“自中唐以後,律詩盛行,競講聲病,故多音節和諧,風調圓美。杜牧之恐流於弱,特創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矯其弊。”拗峭,一方面是指用不依律體格律而加以變化的詩句所造成的陡直峻拔的氣勢;另一方面是指在律詩中所表現出來的與古體詩有某種相似的豪宕雄渾的意境。杜牧在律體中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表現出一種勁直峻峭、氣力健舉的氣勢,以力矯詩壇平弱圓熟之風。杜牧的七律有較強的現實性,此外,杜牧的律詩時用古調,豪宕纏綿中別有一種古樸瀟灑的風韻。

散文成就

王西平、張田《略論杜牧的文和賦》較全面地論述了《樊川文集》中杜牧的文和賦,認為其主要特點是:一、筆鋒犀利,寓意深刻;二、旁徵博引,條分縷析,說理充分;三、議論和抒情相結合,議論中帶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四、善於形象地描寫、敘述,鮮明生動,富於真切感。

文章又指出,可以從兩方面看出他的文章從唐向宋過渡的印跡:一是開宋文明白曉暢之先河,二是奠定了驕散結合的文賦基礎。寇養厚((論杜牧的散文》5指出杜牧的散文在思想內容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現在政論談兵的長篇政論文中,他們的藝術熱點是:縱橫設辯,文勢充沛。結構嚴謹,推理周密。巧用偶句,散驕相輝。而他的一些記人敘事抒情狀物的文章在藝術上也別開生面,獨具匠心。文章最後說,“杜牧在繼承韓愈所領導的古文運動優良傳統的同時,又能獨闢蹊徑,自成一家。”

吳在慶《杜牧與韓愈古文運動》認為,從杜牧的創作主張及創作實踐看,他與韓柳、特別是韓愈的淵源關係是明顯的。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在對待文章的意、氣、辭的關係上,杜牧繼承了韓柳的觀點,又有所發展。二、杜牧提出的文以氣輔的主張,也與韓愈所說的“氣”的概念大體相同。三、在對待文章的詞采章句、文體的形式上,也可看出杜牧對韓柳的繼承和發展關係。文章最後指出,在晚唐時代,驕文隨著文風的浮艷有所發展的情況下,杜牧卻能反浮艷,堅持散體文的方向,力避用驕,實在比韓愈徹底。

軼事典故

崔郾力薦

杜牧杜牧

當時,崔郾侍郎奉命到東都洛陽主持進士科考試,此時吳武陵——崔郾是柳宗元的老朋友——正任太學博士,也騎著一頭老毛驢過來湊熱鬧。崔郾正在酒席上喝得高興,聽說吳老這位有名的清流人士也過來了,非常吃驚,連忙離席前來迎接。吳老看見崔郾,把崔郾拉到一邊,拍著崔郾的肩膀說:你擔負此任,乃是眾望所歸。我老了,不能為朝廷排憂解難了,不如為你推薦一個賢士。前些日子,我偶然發現一些太學生情緒激昂地討論一篇文章,走近一看,原來是這次要參加考試的杜牧所寫的《阿房宮賦》。這篇文章寫得真好,這個人也太有才了。

崔侍郎你工作繁重,日理萬機,恐怕沒有閒暇去瀏覽這篇文章,不如讓我為你誦讀一下。說到這裡,吳老就字正腔圓地、搖頭晃腦地將《阿房宮賦》讀了起來。崔郾也是一個有品味的知識分子,聽後也稱讚不已。吳武陵乘熱打鐵,要求崔郾在接下來的考試中將杜牧評為狀元。崔郾面露難色,推辭道:狀元已經被他人預定了。吳老窮追不捨,大聲說道:如果真得當不了狀元,就退一步,讓杜牧以第五名進士及第。崔郾還在躊躇猶豫,吳老倚老賣老地說:如果還不行的話,就把這篇賦還給我,看有沒有比這寫得更好的賦。崔郾迫不得已,只好滿口答應,然後目送吳老離開。

回到酒席上,喝酒的同僚問吳博士來做什麼。崔郾回答說,吳老推薦了一個人為第五名進士。酒客連忙追問是誰,崔侍郎回答說是“杜牧”。旁邊立刻有人接茬說:聽說過杜牧這人,才氣是大大的有,只是品行不太好,不拘小節,喜歡煙花風月,好出入娛樂場所。崔侍郎為難地說:我已經答應吳博士了。即使杜牧是個屠夫或賣酒的小販子,我也不會改變了。

遊玩軼事

按照慣例,新科進士要到曲江遊玩。曲江是當時最熱鬧的場所,尤其在春天更是摩肩接踵。晚唐詩人姚合曾大發感慨,賦詩說:“江頭數頃杏花開,車馬爭先盡此來。欲待無人連夜看,黃昏樹樹滿塵埃。

這時的杜牧顧盼生輝,一舉手一投足都“才”情萬種。他們一行三五人來到曲江寺院,正巧碰見一位打坐的僧人,便攀談起來。僧人問杜牧姓名,杜牧得意地報上大名,心想“天下誰人不識我”,以為僧人會大吃一驚,露出“追星族”的狂熱。誰知僧人面色平靜,木然不知,這讓杜牧分外失落,很是惆悵,遂現場賦詩一首云:“家住城南杜曲旁,兩枝仙桂一時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覺空門氣味長。”

張好好詩

大和二年十月,杜牧進士及第後八個月,杜牧就奔赴當時的洪州,即王勃寫《滕王閣序》那個地方,開始了杜牧長達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其時沈傳師為江西觀察使,辟召杜牧為江西團練巡官。沈家與杜家為世交,沈氏兄弟是文學愛好者,對當時的知名文人都很眷顧,與杜牧的關係也頗為密切。杜牧撰寫《李賀集序》,就是應沈傳師之弟沈述師所請。杜牧經常往沈述師家中跑,聽歌賞舞,蹭飯蹭酒,還對沈家中的一個歌女張好好很有好感,可惜主人對此女子分外珍惜,搶先一步,成全了自己,將她納為小妾,使小杜空有羨漁之情。

大和八年,小杜在洛陽與張好好不期而遇,此時的張好好已經淪落為他鄉之客,以當壚賣酒為生。杜牧感慨萬分,寫了一首五言長篇《張好好詩》。由於情緒飽滿,不僅文筆清秀,而且書法更為飄逸,為杜牧贏得了書法家的美名。《宣和書譜》評論道:“(杜)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相表里。”清人葉奕苞《金石錄補》也給於了極高的評價:“牧之書瀟灑流逸,深得六朝人風韻,宗伯(董其昌)云:顏、柳以後,若溫飛卿、杜牧之,亦名家也。”今人所能見到的唐朝真跡少之又少,這幅《張好好詩卷》自然珍貴異常,紙本上有宋徽宗、賈似道、年羹堯、乾隆等一堆名人的鑑定印章。當年溥儀皇帝“北狩”之時,倉皇之中還不忘攜帶此卷,後為民國四大公子之一張伯駒個人所有,又捐贈政府,藏於故宮博物院。

杜秋娘詩

小杜另一首與歌女有關詩歌為杜牧博得了盛名,這就是《杜秋娘詩》。杜秋娘本是金陵美女,嫵媚動人,能歌善舞,能聯詩作曲,十五歲時,一曲《金縷衣》就俘虜了鎮海節度使李錡: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李錡聽後,將之收為小妾,讓她度過一段甜蜜時光。後來李錡起兵對抗朝廷,兵敗被殺,杜秋娘作為罪臣家眷被送入後宮為奴,繼續充當歌舞姬。

杜秋娘再以這一曲《金縷衣》俘虜了年輕的唐憲宗,被封為秋妃。杜秋娘雖然總是唱同一首歌,但智商很高,經常不著痕跡地參與軍國大事,甚得憲宗皇帝寵信。後來宰相李吉甫勸唐憲宗再選天下美女充實後宮,憲宗皇帝自豪地說我有一秋妃足矣。穆宗皇帝即位後,還任命杜秋娘為皇子李湊的保姆。也正是這一任命,讓她捲入權力的角逐中。李湊失勢被廢,杜秋娘也被攆回老家。

到金陵出差的小杜,看見曾經光彩照人的杜秋娘如今又老又窮,便提筆寫下了《杜秋娘詩》。這首詩當時膾炙人口,傳唱大江南北,可能是因為大家對這個風雲一時的歌女太熟悉了。李商隱與小杜結識後,共寫過兩首給杜牧,一首自謙“高樓風雨敢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稱頌“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惟有杜司勛”,另一首起句就是“杜牧司勛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詩》”,可見“小李”也認為這首詩為“小杜”的代表作。

十年之約

杜牧在宣州幕下任書記時,聽說湖州美女如雲,便到湖州遊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詩名,盛情款待。崔把本州所有名妓喚來,供杜挑選。可杜牧看了又看,有些遺憾地說:“美是很美啊!但還不夠盡善盡美。”又說:“我希望能在江邊舉行一次競渡的娛樂活動,讓全湖州的人都來觀看。到時候我就在人群中慢慢地走著,細細地尋找,希望或許能找到我看中的人。”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願,舉行了這樣一次競渡活動。那天,兩岸圍觀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沒有找到一個合意的。眼看就要收船靠岸,在人群中,有一位鄉村老婦人,帶領一個女孩子,大約十幾歲。杜牧看了好一會,激動地說:“這個女孩子真是天姿國色,先前的那些真等於虛有其人啊!”就將這母女倆接到船上來談話。這母女倆都很害怕。杜牧說:“不是馬上就娶她,只是要訂下迎娶的日期。”老婦人說:“將來若是違約失信,又應當怎么辦呢?”杜牧說:“不到十年,我必然來這裡作郡守。如果十年不來,就按照你們的意思嫁給別人吧。”女孩的母親同意。杜牧便給了貴重的聘禮。

分別後,杜牧一直想念著湖州,想念著這位女孩子。可杜牧官職較低,不能提出調任湖州的請求。後來杜牧出任黃州、池州和睦州刺史,都不是杜牧的本意。等到杜牧的好朋友周墀出任宰相,杜牧便接連寫了三封信,請求出任湖州刺史。大中三年,杜牧四十七歲,獲得湖州刺史的職位。此時距離與當年那母女倆約定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十四年。那位女孩子已經出嫁三年,生了三個孩子。杜牧將女孩的母親叫來。這老婦人帶了外孫來見杜牧。杜牧責問說:“從前你已經答應將女兒許配給我,為什麼要違背諾言呢?”老婦人說:“原來的約定是十年,可你十年過了,沒有來。這才出嫁的。”杜牧取出盟約看了看,想了想,說:“她講得很有道理。若是強迫她,是會鬧出禍事來的。”便送給老婦人很多禮物,讓她走了。為著這件傷心事,杜牧寫下了《嘆花》。

藏書之家

入仕後累官至遷膳部員外郎。被李德裕排擠,而後復為用。入朝,官至中書舍人。所作《感懷詩》、《過華清宮絕句》、《赤壁》、《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義深婉,風格飄逸。藏書亦多,祖父杜佑,德宗時曾為宰相,撰《通典》200卷。杜牧繼承杜氏家族遺書,為此撰詩文記述稱:“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杜牧自己亦閱遍所藏詩書,自稱:“經書括根本,史書閱興亡。高摘屈宋艷,濃薰班馬香。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生平所作詩文頗多,去世後,由外甥裴延翰編輯為《樊川文集》20卷,收文450篇。

賭酒取姬

晚唐大詩人杜牧跟著名詩人張祜極為要好。一次,作客淮南的張到官府赴宴時,看到杜也在座。而當時,兩人都愛戀座中一位漂亮的歌妓,於是決定索取骰子用賭輸贏的方式來決定誰有權去繼續愛戀。杜牧當下遂開始悠然吟道:骰子逡巡裹手拈,無因得見玉纖纖。張祜一聽,也不甘示弱地接口續吟著:但須報導金釵落,仿佛還因露指尖。語音剛落,兩人就不覺大笑著,反而把原本賭酒取妓的事兒給忘了。

死前燒文

杜牧臨死之時,心知大限將至,自撰墓志銘,但這篇短文寫得卻是平實無奇,絲毫不顯文豪手筆。據《新唐書》載,墓志銘寫就,杜牧閉門在家,搜羅生前文章,對火焚之,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

人物評價

杜牧《江南春》

杜牧看到唐帝國的種種內憂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為。他讀書注意“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善於論兵,作《願十六衛》、《罪言》、《戰論》《守論》,又注《孫子》。任地方官時也給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杜牧杜牧
他的某些作品表現了一定的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鎮壓滄州抗命的藩鎮,他寫了《感懷詩》,慨嘆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急征厚斂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為國家作一點事。《郡齋獨酌》一詩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豈為妻子計,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弦歌教燕趙,蘭芷浴河湟。腥膻一掃灑,兇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壽域富農桑。”又如《河湟》一詩:
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鏇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牧羊驅馬雖戎服,自發丹心盡漢臣。惟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閒人。

詩人通過河湟無力收復的事件,對朝政的昏亂和國勢的衰微,表示無限的憂憤。這個時候,朝廷里連元載這樣曾經想到收復河湟的人也沒有了。儘管河湟的人民還在戎服下面懷著繫念祖國的丹心,但是,舉國上下卻以麻木不仁、醉生夢死的態度來聽取從河湟涼州傳來的歌舞。他的《華清宮詩》:“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鄉”,也和這詩後兩句具有同樣沉痛的心情。《早雁》一詩則用比興的手法,以雁象徵邊地人民:
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驚飛四散的哀鴻,象徵在回紇侵略蹂躪下逃回祖國的邊地人民。詩中既表現了對難民的體貼同情,也暗示統治者對他們的漠不關心,“仙掌”、“長門”,並非泛泛的修詞設色,“豈逐春風”也不僅僅是寫鴻雁秋來春返的自然現象。這兩首詩的思想內容和現實背景,和白居易《縛戎人》《西涼伎》是相近的,但他用的是近體,寫得更簡練渾括

他的詠史詩也很著名。有的詩是借歷史題材諷刺統治者的驕奢荒淫。如《過華清宮三絕句》中的兩首: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詩里通過人們所熟知的唐明皇楊貴妃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諷刺了晚唐帝王們的荒淫享樂。其創作意圖和他不滿“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而作《阿房宮賦》是完全一致的。他另一些詠史作品,則帶有較為明顯的史論特色。如《赤壁》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烏江亭》詩:“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都是對歷史上興亡成敗的關鍵問題發表獨創的議論。他這種論史絕句的形式,後來頗為許多文人所仿效。

杜牧的抒情寫景的七言絕句,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例如: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江南春》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泊秦淮》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山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
這些詩詞采清麗,畫面鮮明,風調悠揚,可以看出他才氣的俊爽與思致的活潑。前兩首在寫景中還流露出對時事的憂傷。但他的詩中也有一些思想感情很不健康的作品,有的詩帶有濃厚的個人潦倒失意的感傷情調,缺乏理想的光彩。而《遣懷》、《贈別》《嘆花》等詩,更是專寫征歌狎妓的頹放糜爛生活。飲酒狎妓是唐代文人中流行的風氣,杜牧的這類詩更為後代無行的文人們所稱道。這些作品無疑是他詩中的糟粕。

杜牧作詩是比較重視思想內容的。他認為文章應“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兵衛”(《 答莊充書》)他很推崇李杜,說“李杜泛浩浩”,“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他的《李賀歌詩集序》一方面肯定李賀歌詩是“騷之苗裔”,同時也指出他缺乏《離騷》那種“言及君臣理亂”,“有以激發人意”的思理。他說自己的創作是 “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獻詩啟》)。這些話,可以看出他在詩歌理論上的主張和創作上的積極追求。但在創作實踐上,他那些以華麗詞藻寫頹放享樂生活的詩,顯然和“不務奇麗,不涉習俗”的主張是自相矛盾的。

詩詞鑑賞

《阿房宮賦》
原文:

《阿房宮賦》《阿房宮賦》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淒淒。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見者,三十六年。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翻譯:

《阿房宮賦》《阿房宮賦》
四川山林中的樹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宮殿得以建成。(它)覆蓋了三百多里地,幾乎遮蔽了天日。從驪山的北面建起,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通到鹹陽。渭水和樊川,浩浩蕩蕩地流進了宮牆。五步一座高樓,十步一座亭閣;長廊如帶,迂迴曲折,屋檐高挑,象鳥喙一樣在半空飛啄。這些亭台樓閣啊,各自憑藉不同的地勢,參差環抱,迴廊環繞象鉤心,飛檐高聳象斗角。彎彎轉轉,曲折迴環,象蜂房那樣密集,如水渦那樣套連,巍巍峨峨,不知道它們有幾千萬座。那長橋臥在水面上(像蛟龍),(可是)沒有一點雲彩,怎么會有蛟龍飛騰?那樓閣之間的復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並非雨過天晴,怎么會有虹霓產生?高高低低的樓閣,幽冥迷離,使人辨不清南北西東。高台上傳來歌聲,使人感到暖意,如同春天一般溫暖;大殿里舞袖飄拂,使人感到寒氣,仿佛風雨交加那樣淒冷。就在同一天內,同一座宮裡,而氣候冷暖卻截然不同。
《贈別》《贈別》

(六國的)宮女妃嬪、諸侯王族的女兒孫女,辭別了故國的宮殿閣樓,乘坐輦車來到秦國。(她們)早晚吹拉彈唱,成為秦皇的宮人。(清晨)只見星光閃爍,(原來是她們)打開了梳妝的明鏡;又見烏雲紛紛擾擾,(原來是她們)一早在梳理髮鬢;渭水泛起一層油膩,(是她們)潑下的脂粉水呀;輕煙繚繞,香霧瀰漫,是她們焚燒的椒蘭異香。忽然雷霆般的響聲震天,(原來是)宮車從這裡馳過;轆轆的車輪聲漸聽漸遠,不知它駛向何方。(宮女們)極力顯示自己的嫵媚嬌妍,每一處肌膚,每一種姿態,都極為動人。(她們)久久地佇立著,眺望著,希望皇帝能寵幸光臨;(可憐)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終未曾見過皇帝的身影。燕國趙國收藏的奇珍,韓國、魏國聚斂的金銀,齊國楚國保存的瑰寶,都是多少年、多少代,從人民手中掠奪來的,堆積如山。一旦國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運送到阿房宮中。(從此)寶鼎(看作)鐵鍋,寶玉(看作)石頭,黃金(當成)土塊,珍珠(當作)砂礫,亂丟亂扔,秦人看著,也不覺得可惜。

唉!一個人所想的,也是千萬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歡繁華奢侈,老百姓也眷念著自己的家。為什麼搜刮財寶時連一分一厘也不放過,揮霍起來卻把它當作泥沙一樣呢?甚至使得(阿房宮)支撐大梁的柱子,比田裡的農夫還要多;架在屋樑上的椽子,比織機上的織女還要多;突出的釘頭,比穀倉中的粟粒還要多;參差不齊的瓦縫,比人們身上穿的絲縷還要多;直的欄桿,橫的門檻,比九州的城廊還要多;單調而少變化的音樂,比市集中人們的言語還要多。(這)使天下人口裡既不敢說,也不敢發怒。秦始皇這暴君的心卻日益驕橫頑固。於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函谷關被劉邦攻破;項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華的宮殿就變成了一片焦土!

唉!滅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滅秦國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國的國君能各自愛撫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國了;(秦統一後)如果也能愛惜六國的百姓,那就可以傳位到三世以至傳到萬世做皇帝,誰能夠滅亡他呢?秦國的統治者來不及為自己的滅亡而哀嘆,卻使後代人為它哀嘆;如果後代人哀嘆它而不引以為鑑,那么又要讓更後的人來哀嘆他們了。
《贈別》

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翻譯:
正因為愛得太深,太多情,別筵上 悽然相對,倒像是彼此無情。舉樽道別,多想強顏歡笑呵,但內心悲苦,總也笑不成。你看,那默默燃燒的蠟燭,它也有一顆離別的心靈。為咱倆流淌著熱辣辣的淚水,直到天明。
賞析:
這一首抒寫詩人對妙齡歌女留戀惜別的心情。
《贈別》《贈別》

齊、梁之間的江淹曾經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但這種感情的表現,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詩人同所愛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分別,感情是千頭萬緒的。“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著筆,著一“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詩人愛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覺得,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現出內心的多情。別筵上,悽然相對,象是彼此無情似的。越是多情,越顯得無情,這種情人離別時最真切的感受,詩人把它寫出來了。“唯覺樽前笑不成”,要寫離別的悲苦,他又從“笑”字入手。一個“唯”字表明,詩人是多么想面對情人,舉樽道別,強顏歡笑,使所愛歡欣!但因為感傷離別,卻擠不出一絲笑容來。想笑是由於“多情”,“笑不成”是由於太多情,不忍離別而事與願違。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態描寫,把詩人內心的真實感受,說得委婉盡致,極有情味。

題為“贈別”,當然是要表現人的惜別之情。然而詩人又撇開自己,去寫告別宴上那燃燒的蠟燭,借物抒情。詩人帶著極度感傷的心情去看周圍的世界,於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帶上了感傷色彩。這就是劉勰所說的:“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蠟燭”本是有燭芯的,所以說“蠟燭有心”;而在詩人的眼裡燭芯卻變成了“惜別”之心,把蠟燭擬人化了。在詩人的眼裡,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的離別而傷心了。“替人垂淚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層。“到天明”又點出了告別宴飲時間之長,這也是詩人不忍分離的一種表現。

詩人用精煉流暢、清爽俊逸的語言,表達了悱惻纏綿的情思,風流蘊藉,意境深遠,餘韻不盡。就詩而論,表現的感情還是很深沉、很真摯的。杜牧為人剛直有節,敢論列大事,卻也不拘小節,好歌舞,風情頗張,本詩亦可見此意。
《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翻譯:
沉埋在沙中折斷的戰草還沒有腐蝕,自己拿起來磨洗認出是前朝的兵器。如果不是東風給周郎方便,銅台中深鎖的就會是二喬。
賞析:

杜牧《赤壁》
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

詩篇開頭借一件古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跡的慨嘆。在那一次大戰中遺留下來的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經過了六百多年,還沒有被時光銷蝕掉,現在被人發現了。經過自己一番磨洗,鑑定了它的確是赤壁戰役的遺物,不禁引起了“懷古之幽情”。由這件小小的東西,詩人想到了漢末那個分裂動亂的時代,想到那次重大意義的戰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鬥中的主要人物。這前兩句是寫其興感之由。

後兩句是議論。在赤壁戰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戰勝了數量上遠遠超過己方的敵人,而其能用火攻則是因為在決戰的時刻,恰好颳起了強勁的東風,所以詩人評論這次戰爭成敗的原因,只選擇當時的勝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勝的因素—東風來寫,而且因為這次勝利的關鍵,最後不能不歸到東風,所以又將東風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並不從正面來描摹東風如何幫助周郎取得了勝利,卻從反面落筆:假使這次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么,勝敗雙方就要易位,歷史形勢將完全改觀。因此,接著就寫出假想中曹軍勝利,孫、劉失敗之後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鋪敘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只間接地描繪兩個東吳著名美 女將要承受的命運。如果曹操成了勝利者,那么,大喬和小喬就必然要被搶去,關在銅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銅雀台在鄴縣,鄴是曹操封魏王時魏國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

親屬成員

關係 姓名 人物簡介
十六世祖  杜預 晉鎮南大將軍、當陽侯
曾祖 杜希望
祖父 杜佑 唐宰相、歧國公
父親 杜從郁 唐宰相杜佑第三子。
配偶 裴氏 為郎州刺史裴偃之女,死於杜牧之前
崔氏 情人劉氏,南陵名家之女兒
子女 杜承澤 長子,字浚之,早亡。
杜晦辭 二子,(837--?)字行之,小名曹師,母裴氏,曾任:左補闕,史部員外郎,淮南節度判官,曾隱居於陽羨水榭(江蘇宜興別墅)。
杜德祥 三子,(841--?)字應之,小名祝柅,母裴氏,曾任:御史中丞,禮部侍郎,知貢舉。
杜蘭 繼室子,(847--?)繼室崔氏所生。
杜興 繼室子,(849--?)繼室崔氏所生。
杜真 繼室女兒 ,(850--?)繼室崔氏所生。
杜遵 三字杜德祥之子。

以上資料參考《新唐書·宰相世系·杜氏》部分。

後世紀念

公祭大典

首屆2012清明公祭杜牧大典,2012年4月1日,“首屆2012清明公祭杜牧大典”活動在杏花村吟詩台隆重舉行。杜氏後裔、池州大中國小校學生、景區遊客及社會各界人士共3000餘人參加了這次公祭杜牧大典。
杏花村景區吟詩台廣場豎起了4米高的杜牧像,擺起了香案、貢品。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公祭活動拉開帷幕,池州杜氏後裔、池州學院代表先後上台發言和朗誦《清明》詩,社會各界代表分別向杜公像敬香。
2013年3月31日上午,杏花村第二屆公祭杜牧大典暨‘把酒清明祭先靈’詩歌朗誦活動舉行。池州杜氏宗族後裔、池州學院代表、池州杏花村國小代表以及關心支持杏花村的社會各界人士數百人齊聚杏花村坊,舉行了莊嚴肅穆的公祭儀式。公祭結束後,開展了“把酒清明祭先靈”詩歌朗誦比賽。

杜牧墓地

《鹹寧縣誌·陵墓誌》載:“杜牧墓,葬少陵原司馬村先塋,自為墓誌。”其墓建國後尚存,在司馬村西南,高約7米,面積約1畝,墓頂有一大樹,60年代平毀。

古代詩人

古代詩人

唐朝八大“情色”詩人排行榜

第八名:韋應物 上榜作品:《滁州西澗》 第七名為:杜牧 上榜作品:《泊秦淮》《寄揚州韓綽判官》 第六位的是:白居易 上榜作品:《後宮詞》 第五為一女士,想其唐朝盛世,其性開放之強烈,女人也敢出句侃侃而談,其為:杜秋娘。上榜作品:《金縷衣》 第四的為:王維 上榜作品:《鹿柴》《竹里館》 第三的為:孟浩然 上榜作品:《宿建德江》 第二的是:王昌齡 上榜作品為:《閨怨》 第一的為:李商隱 上榜作品:《登樂遊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