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31

X-31

X-31,由波音公司與歐洲航空防務航天公司聯合開展研究,它是X 系列試驗飛行器中第一個國際合作項目。X-31 機長 14.85 米,機高 4.45 米,翼展 7.28 米,採用鴨式前翼、機腹進氣、雙三角機翼、單垂尾、無平尾布局,並帶有翼根前邊條。

基本信息

名稱

X-31X-31
X-31

簡介

X-31 增強戰鬥機機動性(EFM)項目由波音公司歐洲航空防務航天公司聯合開展研究,它是X 系列試驗飛行器中第一個國際合作項目。X-31 機長 14.85 米,機高 4.45 米,翼展 7.28 米,採用鴨式前翼、機腹進氣、雙三角機翼、單垂尾、無平尾布局,並帶有翼根前邊條。其機翼採用鋁合金翼梁和翼肋、碳纖維複合材料蒙皮,機身結構大部分為鋁合金材料。X-31 機身腹部的矩形進氣口帶前伸的附面層板,其下唇口板可調節。
X-31 的動力系統與 X-29A 一樣,都是通用電氣的 F404-GE-400 渦扇噴氣發動機。其發動機尾噴口處安裝有三片推力導向片(可作正負 10 度的偏轉,並能長時間承受最高 1,500 度的高溫),可使飛機在上下或左右方向上的控制更加自如。X-31 採用數字飛行控制系統,其中三台同步主計算機控制飛機飛行控制面的工作,餘下一台計算機則在前面三台計算機出現衝突時充當連線斷路器的角色,但這四台計算機都不具有與 X-29A 類似的備份功能。
X-31 主要用來驗證推力矢量技術與高級飛控系統配合的實用性,即用推力矢量技術和可控前翼完成常規飛機無法實現的大迎角機動飛行。與同時代的“先進技術戰鬥機”(ATF)和“歐洲戰鬥機”(EFA)等先進戰鬥機強調中距空戰能力的設計思想不同,X-31 計要求主要是研究如何提高近距空戰格鬥能力,使飛機能夠在很大的迎角和很低的速度下飛行,使其具有更高的轉彎角速度。
首架 X-31 於 1990 年 10 月 11 日進行了首飛,隨後的飛行試驗大部分都是在驗證大迎角條件下的飛行狀態。在這些試驗中,X-31 嘗試了多個角度上的失速飛行,為突破“失速障”這一技術難題積累了大量試驗數據。1994 年,X-31 開始進行超音速飛行時無尾翼飛機飛行狀態研究的試驗。

美國國家航天局的經典驗證機

驗證機:是航天科研部門為了特殊目的專門設計的飛機,這些飛機可能是為了研究某一種外形的飛行性能,也可能是為了試驗某一種發動機或武器系統的性能。

美國航空航天局:簡稱NASA,是美國最重要的飛行器研究中心。

x-1
X-2
x-3

X-1

X-2

X-3

1947年10月14日首飛

1952年首飛

人類歷史上首次超音速飛行

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的飛機

一種大量使用鈦合金的飛機

X-4
X-5
X-29

X-4

X-5

X-29

1951年首飛

驗證半無尾翼超音速飛行的可行性

美國第一種後掠翼布局的飛機

第一種前掠翼氣動布局的飛機

x-31
s
X

X-31

X-33

X-34

1990 年10 月11 日首飛

無實體飛行實驗記錄

無實體飛行實驗記錄

專為EF-2000做技術驗證的型號

無人空天飛機,已失敗

低成本航天運載器,已失敗

X
d
的

X-36

X-37B無人太空梭

X-38

無實體飛行記錄

2010年4月23日首飛

無實體飛行實驗記錄

遙控無尾高速驗證機,已失敗

無人空天戰鬥機

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緊急救生船
S
a
d

X-40

X-43A

X-45

首飛時間不詳

1967年10月首飛

2002年5月22日首飛

航天機動飛行器項目原型機

6.7倍音速的高超音速飛機

以驗證無人作戰飛機的可能性

6

XB-70

1965年10月首飛

對蘇聯核打擊的超音速轟炸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