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金門國家公園位於福建省金門縣,於1995年10月成立,面積3,780公頃,包含大金門與烈嶼之部分區域,區內有水獺、水鳥、鱉、紅樹林等各種野生動植物,並有近代史中之重要戰場如八二三炮戰、古寧頭戰役等,對國民黨當局遷台有重要貢獻與意義,保有閩南傳統建築與古代貝冢等人文資產,是台灣地區第一座以維護歷史文化資產、戰役紀念為主,兼具自然資源保育的國家公園。
1972年台灣公布《“國家公園法”》以作為保護台灣自然生態資源之法令依據。自1984年第一座墾丁國家公園設立以來,相繼成立了玉山、陽明山、太魯閣以及雪霸等多 處國家公園,這些公園皆是以保護生態和自然景觀為主;1995年10月18日成立的第六座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則是台灣地區第一座以維護歷史文化資產、戰役紀念為主,兼具自然資源保育的國家公園。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金門國家公園位居台灣海峽前線,範圍包括了金門島的中央、西北、西南、東北角區域,以及烈嶼(俗稱小金門)的環島道路及其外圍區,共分為古寧頭區、太武山區、古崗區、馬山區和烈嶼島區,總面積約為3720公頃,約占大小金門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地質地形
金門島地質單純,若以瓊林--尚義連線為界,可將金門本島分為兩大地質區,東半部明顯露出大量花崗片麻岩,西半部則以紅土層為主。金門本島的東北、東南海岸及烈嶼的東北--東南海岸,都被海水侵蝕而成為海蝕崖或海蝕平台,且露出花崗片麻岩被岩脈侵入的景觀。
金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四面無高山屏障,風力強勁,年均溫約攝氏20.8度,冬季乾冷,春季多霧,年降雨量約1000毫米,多集中在4到9月,且由於年蒸發量達1680毫米以上,使島上出現半乾旱的現象,再加上島上土質以砂土及裸露紅壤土為代表,不宜耕作,故島上農作以耐旱性雜糧為主。
自然資源
金門為海島,屬小型島嶼的生態體系。因金門開發得早,且經多次戰爭,大型野生動物資源較少,但有瀕臨絕種之保育類哺乳動物-水獺。另有屬古老的活化石“鱟”及“文昌魚”,十分珍貴。
金門位於大陸邊緣,且是候鳥遷徙的中繼站,故鳥種最為多樣,每年秋冬大批候鳥到此渡冬,亦形成特殊的景觀。
動物
金門四面環海,屬小型島嶼的生態體系,因經長期開發,大型野生動物資源較少,惟金門位於大陸邊緣,且是侯鳥遷徙的中繼站,故鳥種最為多樣,經調查及文獻資料顯示,金門現有野生動物至少包括﹕哺乳類8種,鳥類283種,爬蟲類13種,兩生類5種,蝶類45種,貝類32種及蟹類6種。
園區內較特殊之野生動物除有瀕臨絕種之保育類哺乳動物-水獺外,古老的活化石“鱟”及“文昌魚”,亦屬較珍貴,每年秋冬大批侯鳥到此渡冬,亦形成特殊的景觀。
植物
據史志所載金門原為林木蓊翠之海島,然經元、明、清歷代煮鹽、兵燹及濫伐後,終變童山濯濯﹑風沙交相為害,1950年後經軍民積極造林,在數十年後,金門才又成為綠蔭蒼鬱之「 海上公園」。全區森林面積近6,000公頃(約占陸地面積39.8%),造林樹種以木麻黃(占57%)、相思樹、松樹、桉樹等為主。
金門國家公園的植物種類已知自生及少數馴化維管束植物達542種,其中台灣可能不產者計有潺藁樹、棠梨、福建六道木、待宵花等十七種,區內海口濕地有由海茄苳、水筆子所形成之大片紅樹林景觀﹔太武山區因長期受強勁東北季風吹襲且土壤淺薄,故多為10公尺以下之多刺灌叢;另因身處戰地,此地常可見有刺之白瓊麻、仙人掌等具反空降作用之植物。因地緣關係,本區植物種類與中國大陸關係較為密切,而與台灣島在植群組成差異仍大。
交流影響
古蹟
金門人文史跡可說是相當豐富,全縣古蹟總計有21處,其中11處位於國家公園內,包括台灣二級古蹟瓊林蔡氏祠堂、文台寶塔、水頭黃氏酉堂別業、虛江嘯臥群謁等四處,及三級古蹟邱良功墓園、漢影雲根謁、振威第、瓊林一門三節坊、海印寺石門關、水尾塔、蔡攀龍墓等七處。
閩南聚落:1949年起,金門因為軍事管制,城市化緩慢,仍維持傳統建築風貌,構成金門本島特殊文化景觀。金門國家公園成立時,即將範圍內之包存完善之聚落定為七大傳統聚落加以保存。分別為瓊林、珠山、歐厝、南山、北山、水頭、山後。
戰役史跡:毋忘在莒碑金門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1949年起,金門成為台灣的最前哨,而作為第一道防線, 長期戰備使得金門島上處處是防禦工事,無情的戰火也在此留下深刻的歷史遺蹟。
古寧頭戰役的主戰場在古寧頭區,包括北山洋樓、李光前將軍廟、林厝浴血殲敵紀念碑、古寧頭精神堡壘、湖南高地等,見證了戰火的無情。太武山的中央坑道、瓊林的地下戰鬥村、八二三戰史館、太武山軍人公墓等,成為追懷八二三炮戰的最佳去處。此外,距離海峽對岸僅2300米的著名心戰喊話中心馬山播音站、烈嶼的九宮坑道及雙口戰鬥村、太武山上的毋忘在莒碑、湖井頭軍史館等,在在記錄著金門那段烽火歲月。
特色
金門最具特色的是:
1. 閩南式的古厝:民俗文化的古厝群建雄偉,井然排列,牆垛鞏固厚實、燕尾屋嵴,飛揚天空,木石凋琢精細,交阯陶飾栩栩如生,並且色澤富貴,紅、黑、金為主,因此雖然久歷風霜,但高貴氣質仍散發無遺。
2. 風獅爺林立:風獅爺是金門特殊的人文景觀。 金門有風獅爺相傳是在明鄭大肆伐木造船,使金門從綠野扶疏變成寸草不生的荒土野地,從此飛沙走石,田園荒蕪,島民為求安居,乃在村落路口處,豎立風獅爺以制風煞。
3. 金門高梁酒:金門酒廠成立於1950年,原名九龍江酒廠,所釀製的高梁酒,濃郁香醇,甘美帶勁,已成酒族珍品。
4. 花崗石醫院:花崗石醫院位於太武山山麓,是挖掘山腹而成的一座戰地地底醫院,取名為花崗石除了因它建築在花崗石的山岩之內,另象徵堅固如磐石,永遠堅強屹立,不受風霜欺凌的耿介志節。
5. 古寧頭戰使館:戰使館座落於古寧頭戰場故地,是一幢城堡式的鋼筋水泥建築,占地幾近二百坪,1984年肇建。戰使館的構築百設,略可記述戰役經過,陳列擄獲的戰利品、戰事檔案及有功將領玉照等。
6. 八二三炮戰紀念碑:1958年8月23日下午六時三十分,福建沿海炮兵突然對金門全島展開270度的包圍射擊,接連炮彈似天女散花從天而降,落再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的金門地面上,在持續的四十四天炮戰中,中共總計濫射了四十七萬四千九百一十餘發炮彈,平均每平方米落彈四發,創造了全世界落彈量密度最高的紀錄,幾乎把金門的地面都給掀翻了。八二三炮戰紀念碑高聳巍峨,儼然是為歷史作見證的巨人。
7. 開放小三通:開放了小三通後,金門與廈門直航,金門與大陸貿易與日具增,市場充斥著大陸貨,物美價廉,吸引了很多的觀光客,也成了當地的特色之一。
金門在風雲聚會的歷史舞台上,先是其地僻海隅而成亂世桃園,復因其形勢險要而成海疆重鎮,時至今日,她的角色雖迭經更易,但斯島始終保有淳厚簡樸的民情,而在景觀上亦始終擁有樸拙自然的風光。在近代中國歷史舞台,是一顆要眼光芒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