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劇情
《黑幫暴徒》以南非首都約翰內斯堡附近的一個城鎮為背景,講述了當地一名黑幫頭目在6天時間裡發生的轉變。這名原本冷酷兇殘的青年在一次劫車過程中無意中帶走了車上的一名女嬰。最終他良心發現,決定擔負起照顧這名女嬰的責任,從而走上了與過去決裂的痛苦過程。故事發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深夜,一夥暴徒在爭執中發生衝突,黑幫頭目差點失去理智錯手將同夥暴打而死。隨後他又開槍打傷一位女車主並奪車而逃。在開車飛馳途中,他非常驚訝地聽到了一聲嬰兒的啼哭。他把車開到一個人煙稀少的高速路旁,意外的發現遺留在車上的女嬰。
剛打傷孩子母親的他不忍心把嬰兒扔在荒無人煙的地方。於是,他把嬰兒帶回了家,用槍威脅住在隔壁的年輕媽媽照顧這個嬰兒。之後,他漸漸變了,善良的本性被呼喚出來。該片通過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和精彩的畫面以及節奏感強烈的非洲音樂,講述了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反映了人類非凡的精神力量對罪孽靈魂的拯救。
相關評論
《黑幫暴徒》這部影片真實還原了我內心深處最狂野的一面。——《黑幫暴徒》原著作者Athol Fugard胡德的影片,以其明晰美麗的畫面和震撼心靈的配樂將我們帶進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所有這些都使我們更加理解這部影片的真正含義。——《首映》
《黑幫暴徒》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但它和其他的此類影片也沒什麼不同:灰暗的過去、黑暗的現在以及墮落的未來。——紐約時報
太過刻意營造的苦難氣氛,這部影片完全可以贏得本年度最佳苦難片獎。——娛樂周刊
《黑幫暴徒》是一部摻雜了現實主義風格和好萊塢慣用噱頭的影片,約翰內斯堡貧民區的肆虐黃沙和主人公的心靈苦旅會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華盛頓郵報
很驚喜的發現,這是部從絕望中能看到希望的電影,為什麼小說總是假設人們能戰勝命運這部電影渲染暴力的同時更多的是注重於人物性格。——紐約時報CHICAGO Sun-Times
一個黑幫暴徒靈魂的救贖和重生。——《新民晚報》
這是一部不同尋常的電影,給人極大的心靈震撼,一部屬於男人的電影。——滾石
一部感人的電影,瀰漫著悠遠的悲傷。——San Francisco Chronicle
救贖,讓我們與無法擺脫的罪惡一刀兩斷;誠實,讓動情一刻格外絢爛。——Reel Views
影片看點
《黑幫暴徒》這部南非影片是一部講述暴力和人性的電影,影片改編自南非著名劇作家阿索爾·加德的小說,由南非著名導演加文·胡德執導。《黑幫暴徒》還入選第63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歷史悠久的金球獎江湖地位僅次於奧斯卡,與廣播影評人協會獎、國家評論協會獎並稱“奧斯卡三大風向標”。第63屆金球獎的結果將於17日大白於天下,不過此前已經有影評人把今年的金球獎視作一個華人爭輝的舞台。事實也的確說明了這點--李安席捲各大影評人獎的《斷臂山》一舉獲得7項提名,章子怡憑《藝伎回憶錄》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功夫》和《無極》同時入圍最佳外語片,這著實讓中國媒體興奮。
陳凱歌導演的《無極》和周星馳的《功夫》雙雙入圍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星爺的《功夫》在美國上映已經有將近一年之久了,所以讓喜新厭舊的媒體幾乎已經遺忘了它。這在這種媒體評選的獎項中,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功夫》不可能動搖《無極》的地位。有媒體分析說《無極》最強勁的對手可能是《聖誕快樂》和《黑幫暴徒》。前者講述在一戰期間的一個平安夜,來自德國、法國、蘇格蘭的部隊締結休戰協定的故事,這種悲天憫人的情節一向是美國人偏愛的;後者曾奪得過今年多倫多電影節的“人民選擇獎”(《臥虎藏龍》也是在拿下該獎後,一路所向披靡,最終問鼎小金人)。法國影片《聖誕快樂》自11月9日在法國500個放映廳上映以來,創下了法國帶字幕電影的新紀錄。巴勒斯坦影片《天堂此時》則是一部從另一個角度講述所謂“恐怖分子”的故事,影片主要描寫兩個“人體炸彈”在實施爆炸前的心路歷程。五部影片,等待最後評判,最後的獲勝者將成為奧斯卡最大外語片熱門。
精彩影評
從故事情節來看,此片並無過人之處。劫持嬰兒後被感化這一類型的影片十分常見,成龍的《BB計畫》大意如此,《救贖》亦如此。身為慣偷的主角,在傷人劫車過程中誤劫了車上的嬰兒,在照顧嬰兒的過程中,善良本性逐漸甦醒,最終還回了嬰兒,束手就擒。
但是,這裡沒有《小鬼當家》的喜劇效果,沒有《BB計畫》中的可愛寶貝,除了吃奶、哭鬧,被劫持的黑人小孩沒有更多的出場機會。這是一場自我的救贖,與被劫持對象無關。值得注意的是,在《救贖》中,主角的朋友波士頓提到了“尊重”一詞,並解釋說這包括對於別人的尊重與一個人的自尊,無疑,此詞語是解讀本片的關鍵,同樣是主角自我救贖的關鍵。
因為對於生命的尊重,主角反對同伴殺死看到他們真面目的男人,甚至不惜因此擊斃自己的朋友。因為對新生的尊重,他在嬰兒的家門口,小心翼翼的放下裝著嬰兒的紙袋,又轉回身去抱起哭鬧的嬰兒,以至耽誤了時間被警察包圍。因為對光明的尊重,他高高舉起了雙手,那不僅是遵從警察要求的自首,那雙高舉的手臂何嘗不是一個大大的“V”字,代表著與舊我決裂的勝利,代表著人性中最高貴部分的勝利?這一刻,主角的臉上滿是淚水。也許有著被包圍的恐懼、無助,也許有著對於舊日沉淪的辛酸、苦痛,而我更相信,那淚水中更多的是由於重獲新生而產生的激動。
嬰兒,是新的生命的代表,是人類降臨世間最初的形態。看到嬰兒時,主角想到了自己的童年,看到哺乳的年輕女人,想到了曾經的母愛溫暖。還有曾經的痛苦經歷,也許正是這些,讓他決定不要讓這個嬰兒不自己的後塵,讓他決定還回孩子,讓這個孩子去過自己不曾擁有過的幸福生活。從一個因為失去愛而變得冷漠,變得不懂得尊重的冷血罪犯,到一個同樣帶著傷痕但珍愛生命的回頭浪子,這正是“救贖”的含義。《救贖》一片的配樂主要為RAP說唱與黑人靈歌。說唱帶有一種憤怒的感情,多出現在黑人貧民窟的鏡頭中,與主角以往的沉淪生活相合;黑人靈歌更像一種內心獨白,單純的人聲和聲,沒有任何樂器的伴奏,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至真至純的吟詠。最有趣的是篇尾曲的設計,前半部為喧囂的RAP,後半部是黑人靈歌,似乎象徵著主人公心路的變化。
有些遺憾的是,整部影片的背景設計為了黑人生活圈,似乎除了貧困,其他社會因素的作用都沒有明顯的表現出來。這樣的設計固然可以有效避免一些問題的討論,然而使得這個故事像是一個現代童話,而不是具有更深刻的社會代表性。
幕後製作
阿索爾·加德的小說《黑幫暴徒》出版於1980年。自出版之日起,這本書就吊足了不少盤踞在紐約和洛杉磯的知名電影製片人的胃口。不過,很多根據這本小說所改編的劇本都由於製作經費的原因而不幸夭亡,種種跡象都在
證明,將本書主人公大段大段的心路歷程搬上大銀幕絕對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當然,最後這部片子還是被搬上了銀幕,否則它也就沒機會得到奧斯卡小金人的垂青。一切要從製片人彼得·福達科夫斯基看到了這個故事開始。關於劇本
製片人彼得·福達科夫斯基看到《黑幫暴徒》後,立刻想到了導演加文·胡德。彼得曾在坎城看過胡德導演的兩部南非影片《店主》和《一個好人》,他認為這兩部影片感人至深,而加文則是改編原著小說的不二人選。在洛杉磯,受邀而來的胡德很快與彼得達成了默契,決定親自改寫《黑幫暴徒》的小說並將其搬上銀幕。這部小說的確讓胡德找到了靈感,2個月後,他的改編劇本大膽的給原著套上了一件現代的外衣,將故事的時間推移了現在的年代。小說《黑幫暴徒》所描寫的故事發生在50年代的南非,對於為什麼要將改編劇本的年代推移到現代,彼得的解釋如下:“第一,將時間推移會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第二,我們可以將細節刻畫的更為精確。”當然,有一點彼得沒有說,時間的推移肯定也解決了部分布景和服裝道具的經費問題,畢竟他還不是那個偏執於燒錢的卡梅隆。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精心修改,劇本終於成型了,但這時的彼得卻舉棋不定了,他為是否要將劇本郵寄給原著作者,那個對改編自己作品的編劇向來甚為苛刻的文學大家——阿索爾·加德而猶豫不決。以至於在將劇本郵走後的兩周內,彼得一直惴惴不安:如果加德不喜歡這個劇本……天哪!所幸,加德回復的郵件對這部改編作品讚賞有加,讓彼得和胡德心裡的石頭落了地。加德認為胡德的創作雖然脫離了原著,但卻又完全忠於原著的靈魂,他甚至認為這是所有他改編劇本中最好的一部作品。對此評價,胡德說:“將《黑幫暴徒》搬上銀屏,我們試圖將它拍成一部緊張刺激、懸念叢生的心理驚悚片。同時我們希望通過影片將觀眾送入一個對比極端強烈的世界:一面是富豪、摩天樓和身處在社會表層的溫文爾雅;而另一面則是貧民、小木屋和隱藏於黑暗地帶的血腥暴力,兩者衝撞的最後結局就是我們帶給大家的這個有關救贖的故事。”
關於作者
阿索爾·加德1932年出生於南非的梅黛爾堡,自幼,加德就以英語作為自己的母語,但按他自己的說法,他是一個用英文寫作的南非人。加德曾在天主教學校學習,後來進入開普敦大學,在那裡因受加繆作品的影響而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53年,加德離開開普敦大學,以海員和報紙記者為職業。在經過一些生活歷練後,加德開始了劇本創作生涯,他故事的主人公通常都受控於當時的南非種族隔離制度。1956年,加德與小說家希拉·梅鈴結婚,移居約翰內斯堡。一段時間後,任職於一個“本土委員法庭”的加德真正意識到了種族隔離制度的不公平。之後,加德通過自己的作品讓世人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南非,但他對種族隔離制度的攻擊也讓他走到了南非政府的對立面。1967年,他的作品《After The Blood Knot》在英格蘭上演,南非政府因此吊銷了他的護照,直到1971年他前往英格蘭執導他的話劇《Boesman and Lena》時,才得以重新辦理。《黑幫暴徒》是阿索爾·加德創作的唯一一部小說,寫於60年代早期。
關於配樂
Kwaito音樂據說源自50年代盤桓於約翰內斯堡鎮區一夥匪徒的名字,是南非有色人種居住區特有的流行音樂形式,放在本片中的Kwaito配樂會讓觀眾產生極強的帶入感。本地音樂家從美國借鑑了家庭音樂(House Music)的基本四四節拍,然後將其放慢,並注入有色人種居住區音樂節奏。這樣,梭托人、科薩人和祖魯人就會像嘻哈(hip-hop)藝術家一樣,隨著拍子或唱或說。在此過程中,他們創造了一種風格獨特的音樂、舞蹈和著裝形式。TKZEE、亞瑟(Arthur)和瑪芬羚羊樂隊(Bongo Maffin)等就是kwaito音樂中最著名的明星。在南非各地的夜總會里,你總能聽到這種舒緩而迷人的音樂。
影片解讀
Tsotsi是一個只活在當下的年輕人,對過去他絕口不提,對未來也絲毫沒有幻想。或許嬰兒只是誘因,真正讓他感覺到生活的樂趣與美好的是米麗亞姆,還有那個不知名的殘疾老乞丐。米麗亞姆讓他從自製的玻璃風鈴中可以看到奇妙的閃光,聽到悅耳的聲音;那個像狗一樣恥辱生活的老乞丐告訴塔提斯當他置身於太陽下,可以感受到來自陽光的溫暖,這一切正是讓他們在無盡的貧窮與苦難中堅強生活下去的理由。仿佛在黑暗中摸索很久的Tsotsi終於在他們身上看到來自隧道盡頭的一絲光亮。他親手擊斃作惡多端的同夥布奇爾,將本不屬於他的嬰兒送還到親生父母手上。然而,影片不只是一個自我救贖的故事,其中還暗含著長大成人的主題。在酒吧,波斯頓一個勁追問他的過去時,他惱羞成怒,痛扁波斯頓。從酒吧逃逸,他奔跑在暴雨中,突然變成了孤苦無依的小男孩。周圍的人也將他視作殘暴小子,當他帶著同夥行走在窮街陋巷時,他們嘲笑他學不會開車,他只能豎起中指表示抗議。開車在本片中顯然是作為成人儀式的象徵,所以當他蜷伏在樹下躲雨時,看到一個女人從駕駛室下來,他不覺義憤填膺,衝動地上前劫車。從他開車時緊張而興奮的表情就可以看出他是如何迫切地渴望長大成人。他來自缺乏溫暖的家庭,母親身患愛滋病無法接近,父親酗酒殘暴缺乏親情,因此,他從小就離家出走。他笨手笨腳地給嬰兒換報紙尿布,用自己的本名給孩子取名,並一再向米麗亞姆強調嬰兒是他的,都在暗示他試圖以父親的名義,履行起維護家庭、撫養後代的職責。他冒險闖入嬰兒家裡,為的只是將嬰兒用品搬到米麗亞姆家裡,創造一個溫馨的家庭氛圍。後來,他漸漸明白,自己無法取代嬰兒的父母,長大成人只能靠自己洗心革面改走正道才能實現。他鼓足勇氣向米麗亞姆提出請求。這一刻,他終於向真正的長大成人邁出堅實的一步。最後,鏡頭停留在Tsotsi高舉起的雙手,那一刻他的眼中泛起淚花。
《黑幫暴徒》是男主角Tsotsi的人生洗禮,因為成長環境和家庭背景讓他內心的愛慢慢泯滅。故事只有一條主線和一條副線:主線是Tsotsi以劫掠為生的暴力生活,以及嬰兒的出現;不斷在影片中浮現的副線,則交待了Tsotsi童年悲慘的生活和對母親的眷戀——他帶著孩子東躲西藏,為小傢伙尋找奶水和玩具,為他換尿布。最後Tsotsi良心發現,把孩子送還給了他的母親。《黑幫暴徒》是一部歌頌人性的電影,關乎愛與責任。影片改編自南非著名劇作家阿索爾·加德的小說,由南非著名導演加文·胡德執導。《黑幫暴徒》榮獲78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還入選第63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多倫多電影節“人民選擇獎”(《臥虎藏龍》也是在拿下該獎後,一路所向披靡,最終問鼎小金人)。洛杉磯電影節、愛丁堡電影節獲獎影片。
南非是一片神秘的國度,有觸目驚心的摩天大樓和與之比鄰的貧民窟,有捷運里悲傷的乞丐和貧民窟里孤獨的寡婦,也有住在水泥管道里顛沛流離的流浪兒童,更有奧斯卡影后迪亞茲塞隆。當然,他們不能代表全部。但是《黑幫暴徒》卻用了一個很有可信度的傳奇故事,用華美時尚的攝影手法和倫理感人的故事情節給我們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南非。
小人物、小故事、精美的製作,這樣一部工整、流暢、溫情而富有誠意的電影,其中不乏迷人的音樂、時髦的攝影,還有隱藏其中內在保守的人文關懷。《黑幫暴徒》沒有政治漩渦、暗殺、女巫和預言,觀眾不需要有歷史文化背景,不許要動腦筋便會被這樣一個救贖與重生的故事深深打動。雖然沒有明星助陣,但是進行後期製作時,Premiere Production公司進行了嚴格的剪接和配樂,除了濃重的畫面色彩外,富有南非異域風格的吟唱影片音樂以及南非嘻哈音樂Kwaito成為影片的一大亮點,主演Zola甚至參與到該音樂的演唱中。
關注人類命運,反映重大題材是南非電影引人矚目的首要前提,他們將鏡頭對準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民眾,用關注現實的責任感和貼近生活的船作態度,給人以思考與激勵。
幕後陣容
關於製片人Peter Fudakowski Premiere Productions公司的執行長兼製片人Peter Fudakowski即將來華,他受邀擔任第九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重量級頒獎嘉賓,由其投資製作的第78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黑幫暴徒》也將作為本次電影節的參展影片,在電影節期間與廣大觀眾見面。Peter Fudakowski1954年出生於倫敦,畢業於劍橋大學,經濟學碩士。彼得於1979年加入芝加哥第一國民銀行,這所銀行的主要業務就是為電影融資。對彼得來說,這是個好的開始,同時也是他職業生涯的啟蒙老師。彼得在融資部三年的時間裡,幫助過不少美國獨立電影的製作。1985年,彼得與妻子Minette在倫敦創建了自己的公司,同時兼任英國著名的Premiere Productions公司的執行長兼製片。以獨立製片人的身份參與《黑幫暴徒》(2005年)、《保持沉默》(2005年)、《心靈夢土》(2004年)、3D紀錄片《Bugs》(2003年)、《火的審判》(1999年)等影視作品。其中,3D紀錄片《蟲》相繼在世界各地放映了好些年。初步預計,這部記錄昆蟲生活縮影的紀錄片全球放映的票房已經超過了2400萬美元。彼得還為許多金融公司拍攝媒體培訓片,贏得多項國際獎項。其客戶包括英格蘭銀行、福特、歐洲投資銀行等大規模公司
2003年,彼得委託導演加文胡德修改阿索爾·加德惟一的一部小說《黑幫暴徒》,他想將其搬上銀幕,作為其公司成立20周年的禮物。作為本片的獨立製片人,彼得與妻子帶領其團隊在2004年到2005年間輾轉英國與南非,經過了一年多的努力,終於完成影片的拍攝製作,並在多倫多電影節、洛杉磯電影節等電影節上大放異彩。最終挫敗《功夫》、踩扁饅頭,從多部獲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影片中脫穎而出,一舉摘得桂冠。
幕後花絮
因為影片中的對白為南非當地的塔爾語,在洛杉磯選角的胡德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打消了讓成名影星擔綱的主意。
《黑幫暴徒》是使用超35毫米膠片拍攝的,而非一般拍攝此類影片所採用的16毫米顆粒膠片,導演胡德認為這可以讓影片看起來帶有史詩片的味道。
為了選擇合適的配樂,胡德帶著彼得在南非的音像店中買了很多當地的音樂CD,而最終,彼得選中了Kwaito音樂。
獲獎紀錄
2006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2006年泛非電影與藝術評審會最佳電影2006年聖.芭芭拉電影節觀眾獎
2005年丹佛國際電影節觀眾獎
2005年Cape Town世界電影節評論協會獎
2005年聖.路易斯國際電影節觀眾選擇獎
2005年洛杉磯AFI電影節觀眾獎
2005年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人民選擇獎
2005年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最有價值電影
2006年BAFTA最佳非英語類影片Carl.Foreman獎提名
2005年Thessaloniki電影節獨立日單元希臘英國議會人權最有價值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