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詳情
◎譯 名 真心無淚/黑幫暴徒/救贖
◎片 名 Tsotsi◎年 代 2005
◎國 家 英國/南非
◎類 別 劇情/犯罪
◎語 言 英語
◎字 幕 中英雙字幕
◎IMDB評分 7.4/10 (13,716 votes)
◎檔案格式 Rmvb
◎視頻尺寸 1280 x 720
◎檔案大小 1.05GB
◎片 長 90 Mins
演員介紹
◎導 演 加文·胡德 Gavin Hood
◎主 演 普雷斯利·奎文亞吉 Presley Chweneyagae ....David / Tsotsi
特瑞·菲托 Terry Pheto ....Miriam
莫蘇西·麥格諾 Mothusi Magano ....Boston
肯尼斯·高西 Kenneth Nkosi ....Aap
阿蘭·羅伯茨 Ian Roberts ....Captain SMIT
劇情介紹
本片以南非首都約翰內斯堡附近的一個城鎮為背景,講述了當地一名黑幫頭目在6天時間裡發生的轉變。
這名原本冷酷兇殘的青年在一次劫車過程中無意中帶走了車上的一名女嬰。最終他良心發現,決定擔負起照顧這名女嬰的責任,從而走上了與過去決裂的痛苦過程。故事發生在一個夜晚,這名黑幫暴徒在爭論中與一小伙子發生衝突,差點將那人暴打致死,隨後他又開槍打死一輛車上的女人並奪車而逃。在開車飛馳途中,他非常驚訝地聽到了一聲嬰兒的啼哭。他把車開到一個人煙稀少的高速路旁,在車廂後面找到一個嬰兒。
剛打死孩子母親的他不忍心把嬰兒扔在荒無人煙地方。於是,他把嬰兒帶回了家。他用槍威脅住在隔壁的年輕媽媽照顧這個嬰兒。之後,他漸漸變了,善良的本性被呼喚出來。
一句話評論
《黑幫暴徒》這部影片真實還原了我內心深處最狂野的一面。
——《黑幫暴徒》原著作者Athol Fugard
胡德的影片,以其明晰美麗的畫面和震撼心靈的配樂將我們帶進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所有這些都使我們更加理解這部影片的真正含義。
——《首映》
《黑幫暴徒》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但它和其他的此類影片也沒什麼不同:灰暗的過去、黑暗的現在以及墮落的未來。
——紐約時報
太過刻意營造的苦難氣氛,這部影片完全可以贏得本年度最佳苦難片獎。
——娛樂周刊
《黑幫暴徒》是一部摻雜了現實主義風格和好萊塢慣用噱頭的影片,約翰內斯堡貧民區的肆虐黃沙和主人公的心靈苦旅會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
——華盛頓郵報
幕後製作
阿索爾·加德的小說《黑幫暴徒》出版於1980年。自出版之日起,這本書就吊足了不少盤踞在紐約和洛杉
磯的知名電影製片人的胃口。不過,很多根據這本小說所改編的劇本都由於製作經費的原因而不幸夭亡,種種跡象都在證明,將本書主人公大段大段的心路歷程搬上大銀幕絕對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當然,最後這部片子還是被搬上了銀幕,否則它也就沒機會得到奧斯卡小金人的垂青。一切要從製片人彼得·福達科夫斯基看到了這個故事開始……關於劇本製片人彼得·福達科夫斯基看到《黑幫暴徒》後,立刻想到了導演加文·胡德。彼得曾在坎城看過胡德導演的兩部南非影片《店主》和《一個好人》,他認為這兩部影片感人至深,而加文則是改編原著小說的不二人選。在洛杉磯,受邀而來的胡德很快與彼得達成了默契,決定親自改寫《黑幫暴徒》的小說並將其搬上銀幕。這部小說的確讓胡德找到了靈感,2個月後,他的改編劇本大膽的給原著套上了一件現代的外衣,將故事的時間推移了現在的年代。小說《黑幫暴徒》所描寫的故事發生在50年代的南非,對於為什麼要將改編劇本的年代推移到現代,彼得的解釋如下:“第一,將時間推移會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第二,我們可以將細節刻畫的更為精確。”當然,有一點彼得沒有說,時間的推移肯定也解決了部分布景和服裝道具的經費問題,畢竟他還不是那個偏執於燒錢的卡梅隆。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精心修改,劇本終於成型了,但這時的彼得卻舉棋不定了,他為是否要將劇本郵寄給原著作者,那個對改編自己作品的編劇向來甚為苛刻的文學大家——阿索爾·加德而猶豫不決。以至於在將劇本郵走後的兩周內,彼得一直惴惴不安:如果加德不喜歡這個劇本……天哪!
所幸,加德回復的郵件對這部改編作品讚賞有加,讓彼得和胡德心裡的石頭落了地。加德認為胡德的創作雖然脫離了原著,但卻又完全忠於原著的靈魂,他甚至認為這是所有他改編劇本中最好的一部作品。對此評價,胡德說:“將《黑幫暴徒》搬上銀屏,我們試圖將它拍成一部緊張刺激、懸念叢生的心理驚悚片。同時我們希望通過影片將觀眾送入一個對比極端強烈的世界:一面是富豪、摩天樓和身處在社會表層的溫文爾雅;而另一面則是貧民、小木屋和隱藏於黑暗地帶的血腥暴力,兩者衝撞的最後結局就是我們帶給大家的這個有關救贖的故事。”
阿索爾·加德1932年出生於南非的梅黛爾堡,自幼,加德就以英語作為自己的母語,但按他自己的說法,他是一個用英文寫作的南非人。加德曾在天主教學校學習,後來進入開普敦大學,在那裡因受加繆作品的影響而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53年,加德離開開普敦大學,以海員和報紙記者為職業。在經過一些生活歷練後,加德開始了劇本創作生涯,他故事的主人公通常都受控於當時的南非種族隔離制度。
1956年,加德與小說家希拉·梅鈴結婚,移居約翰內斯堡。一段時間後,任職於一個“本土委員法庭”的加德真正意識到了種族隔離制度的不公平。之後,加德通過自己的作品讓世人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南非,但他對種族隔離制度的攻擊也讓他走到了南非政府的對立面。1967年,他的作品《After The Blood Knot》在英格蘭上演,南非政府因此吊銷了他的護照,直到1971年他前往英格蘭執導他的話劇《Boesman and Lena》時,才得以重新辦理。
《黑幫暴徒》是阿索爾·加德創作的唯一一部小說,寫於60年代早期。
Kwaito音樂據說源自50年代盤桓於約翰內斯堡鎮區一夥匪徒的名字,是南非有色人種居住區特有的流行音樂形式,放在本片中的Kwaito配樂會讓觀眾產生極強的帶入感。本地音樂家從美國借鑑了家庭音樂(House Music)的基本四四節拍,然後將其放慢,並注入有色人種居住區音樂節奏。這樣,梭托人、科薩人和祖魯人就會像嘻哈(hip-hop)藝術家一樣,隨著拍子或唱或說。在此過程中,他們創造了一種風格獨特的音樂、舞蹈和著裝形式。TKZEE、亞瑟(Arthur)和瑪芬羚羊樂隊(bongo Maffin)等就是kwaito音樂中最著名的明星。在南非各地的夜總會裡,你總能聽到這種舒緩而迷人的音樂。
精彩花絮
·因為影片中的對白為南非當地的塔爾語,在洛杉磯選角的胡德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打消了讓成名影星擔綱的主意。
·《黑幫暴徒》是使用超35毫米膠片拍攝的,而非一般拍攝此類影片所採用的16毫米顆粒膠片,導演胡德認為這可以讓影片看起來帶有史詩片的味道。
·為了選擇合適的配樂,胡德帶著彼得在南非的音像店中買了很多當地的音樂CD,而最終,彼得選中了Kwaito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