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龍珠茶”原名是“蟲屎茶”,是開縣的特產。當地老百姓把野藤、茶葉和換香樹等枝葉堆放在一起,從而引來許多小黑蟲,當這些小黑蟲吃完堆在一起的枝葉後,留下來的是比黑芝麻還小的粒狀蟲屎和部分殘餘莖梗。用篩子篩去殘渣,取其蟲屎,美名「龍珠」。把它放在鍋上炒乾,再按蜂蜜:茶葉:蟲屎=1:1:5的比例混合後復炒,蟲屎茶便炮製而成。
歷史追溯
龍珠茶產於重慶開縣,山高谷深,雲纏霧繞,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特殊,這裡人傑地靈,自古就是產茶的好地方。龍珠茶就是其中最好的茶葉。諺語道“山水秀則懷龍珠,天地靈則生芝蘭”,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造就了龍珠茶的特殊品質。龍珠茶產于山清水秀、綠樹蔥籠的重慶市開縣敦好鎮龍珠村龍珠寺一帶,品種少而精。唐朝宰相韋處厚在開州任刺史時,因酷愛開州龍珠茶,便寫下"顧諸吳商絕,蒙山蜀信稀。千叢因此始,含露紫英肥。"這首至今流傳的詩句。隨後,韋相將龍珠茶與盛山十二景詩帶入長安,韓愈、白居易、雲慎等詩人以茶聚友,以茶入詩,紛紛同題相和,一時長安紙貴。
龍珠茶自然成了盛唐貢品。此後該茶香襲百年,代代相承,直到清朝仍是朝廷鍾愛的貢品之一。
原料

榮譽殿堂
卓爾不凡的“茶中仙子”傳承至今,迎來了更好的發展機遇。它以其獨特的品質贏得了多方美譽:
94年獲四川省第三屆“甘露杯”優質名茶;
95年被評為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
2001年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縣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並獲得有機食品茶葉綠色食品雙A標誌,產品遠銷摩洛哥、烏干達等十多個國家。
醫療功效
可調血脂、血糖、平衡血壓,減肥胖,改善睡眠,延緩衰老,增強免疫力,抵消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防癌抗癌,潤腸通便。早在1525年明朱棣《救荒本草》中就有記載。
茶文化

龍珠茶,“開縣三絕”之一,從唐代起,便是歷朝歷代的貢品。但唐以降,雖仍是貢品,但名氣卻不見顯露,何以到了21世紀的今天,龍珠茶一躍成為中國茶品中的新貴?很顯然這是龍珠茶文化的作用。
少貧輟學 老兵搏浪商海終有收穫
張元秋不是什麼神聖,甚至有些普通,這個長期平頭、流著八字須、中等個子,走路有點不平衡的實業家,給記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聲音洪亮,一股子精氣神,他自己說,這是當兵的緣故。他生肖屬牛,具有吃苦耐勞的品格。這兩樣東西造就了後來的張元秋。
敢為人先 成為千年貢品龍珠茶新掌門
人到中年的張元秋在一般人的眼中看來,應該可以坐享其成了。每天品茶,他也在思考一個重要的問題,如何尋找到一個可以做得更大的產業,實現自己的第二次創業。在商海搶灘數十年的張元秋把目光瞄準了龍珠茶。憑著張元秋對茶葉的愛好和直覺,他認定,龍珠茶的發展空間巨大,現在的龍珠茶,還沒有真正走出去,獲得它應該有的社會承認度。
2006年初,張元秋在沒有經過周密論證的情況下,接手了龍珠茶,成為龍珠茶的新的掌門人。
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張元秋發現,龍珠茶請的是當地最好的專家製作,生產線設備是一流的,為什麼總是沒有大的市場拓展力。對於龍珠茶,張元秋曾經多次深入了解,請茶葉專家評估,都認為質量是一流的;他到沿海一些主要產茶區考察,別人都說龍珠茶品質優良。但為什麼龍珠茶在市場上叫好不叫座?張元秋以為是工藝的問題,於是他從沿海高薪請來技師,口感上去了,形態上去了,色澤上去了,香氣上去了,但就是價格上不去。當時的張元秋還沒有想到更深層次的東西,正好,全國第四屆民營經濟會召開,張元秋經開縣和重慶推薦參會,他想這次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就帶了20公斤優質茶去。張元秋的所有資金幾乎在這個時候都投入到龍珠茶上了,所以沒有更多的資金在北京推廣龍珠茶,他把目光瞄準了這次大會。他給到茶的服務員商定"作弊",臨時換上他帶去的龍珠茶,結果,與會的領導和代表都很喜歡來自開縣的龍珠茶,就打聽關於龍珠茶的事。當他們知道龍珠茶從唐代起就是貢茶時,連嘆可惜,都說龍珠茶沒有名氣,主要是文化內涵的挖掘和打造不夠。張元秋如醍醐灌頂,連忙打聽有沒有這方面的專家。一些領導給他推薦了兩個人:一個是陸羽的後代、茶葉專家陸鳴,另一個是著名策劃大師韓頤和。幾句不經意的提醒,從此拉開了龍珠茶文化的復興之路。
以文促銷 做好龍珠茶文化這篇大文章

要在偌大的京城找兩個人,無異於大海撈針。但張元秋下定決心,一定要找到他們。這一次,張元秋在北京逗留了近一個月。一直尋找未果後的第十六天,張元秋遇上了開縣老鄉——在北京經營餐飲的田世平和丁保軍。湊巧的是這兩個人都認識陸鳴,而陸鳴認識韓頤和。但與韓頤和聯繫時,他卻在外地。第三天,韓頤和回到北京,但他有更緊急的事情要辦,一直沒有機會和張元秋他們見面。過了四天,雙方終於見面了。兩人一見如故。在兩位大師的安排下,北京的十七、八位著名的茶葉專家為龍珠茶開了一次座談會。專家們認為,龍珠茶滿身白毫,富含胺基酸,對人體的健康有益。其湯、色、味、形俱佳,口感很好,應該是一流的綠茶。會後,張元秋向韓頤和請教,怎樣來打造龍珠茶。韓建議,先必須打造龍珠茶文化。認為首先是文化的打造,其次是改變包裝方式。
張元秋馬不停蹄地趕回開縣,邀請了研究本土文化的三位作家陳宇光、彭曉東、劉登平進行龍珠茶文化的研究。三位研究者經過兩個月的晝夜鏖戰,一本近二十萬字的《中國龍珠茶寶典》出爐,部分章節公開後被全國眾多網站轉載。
其後,張元秋又數上北京,邀請韓大師來開縣為龍珠茶“點撥”.7月7日,一直關心著龍珠茶的韓頤和成行。
在與開縣縣領導和企業界、文化界的見面會上,同行的陸鳴和著名企業家佟丹彤女士非常欣賞開縣的龍珠茶,他們認為具有巨大的開發價值和潛力,一方面龍珠茶來自大巴山深處,綠色、天然無污染,二是龍珠茶生在開縣這樣一個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的地方,有文化品位和文化價值。
韓頤和從龍珠茶的包裝入手,對龍珠茶的文化策划進行了系統地策劃。
不久以後“中國扇王”胡雄大師也開到開縣,同行的還有一些研究市場的博士生。一時間,一些著名策劃師、書法家、美術家、茶葉專家都前來為開縣龍珠茶文化的研究和市場行銷"助威".在大師們的策劃下,在張元秋與龍珠茶管理層達成的統一意見下,新的發展格局形成:抓住歷史機遇,制定了短期、中期、五年長期目標;短期抓住奧運機遇,開發國內一級市場和國際市場;中期抓住世博機遇、開發國內二級市場,實現產值過億元;長期目標,深耕市場,進軍茶飲料和日化行業,實現產值過十億元;加大對外宣傳力度,與名人、專家、體育明星共同開發新包裝,把茶葉與文化結合,提高茶葉內涵品質,讓龍的傳人都喝上龍珠茶。載上文化翅膀和新工藝的龍珠茶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裡,在市場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2007年10月第四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上,4兩龍珠茶一舉奪得金獎並拍出9.8萬天價。中央電視台、香港《大公報》等媒體進行了較長時間和大篇幅的報導,龍珠茶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張元秋成功地弘揚了龍珠茶的品牌,品牌效應給他和公司帶來了利潤。可是他並未就此滿足。面對眾多記者的採訪,他說:"一個企業應該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尤其是茶葉公司,應該弘揚和諧茶文化,給人民帶來福利。"他的語氣淡然卻堅定。
香港《大公報》的記者這樣評價張元秋:“對於9.8萬的價格,張元秋卻未如大家想像的那樣激動與欣喜。在世事沉浮之間,他最為開心的是如何將這一歷史品牌打造成世界名牌,如何使傳統茶文化走出國門融入世界。談話將畢,杯中茶也已經泡好。湯色明亮、茶香幽淡,輕輕呷一口,香郁味醇,舌尖稍覺茶韻清苦,細細品嘗,回味之中略有甘甜,是正宗的龍珠茶的味道。茶葉已經全然舒展,在輕微的沉浮間更顯淡然。茶品亦如人品。相信下次,張元秋和龍珠茶帶給我們的,將不僅僅是拍出9.8萬的訊息!”

龍珠茶、在張元秋的妙手飛舞中,開始在世界飲料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據悉,龍珠翠玉、龍珠曲毫、龍珠綠水、龍珠雲霧、龍珠玉榮、龍珠毛尖、龍珠毛峰、龍珠松針、龍珠綠茶、龍珠春綠十個品種獲國家農業部頒發的有機食品稱號及綠色食品AAA稱號。在龍珠茶銷量直線飆升,價格一路上揚的情況下,張元秋還在進行著龍珠茶文化的繼續打造:新的包裝全新出爐,龍珠茶的影像包裝上檔升位,12月25日,由著名作曲家陳受謙作曲、張元秋自己和一名本土作家聯合作詞的《龍珠茶歌》請來了中央電視台簽約歌手未來演唱並拍攝了MTV,一時間,《龍珠茶歌》四處傳唱:龍珠茶山喲好風光,雲纏霧繞似天堂,春色山外山喲,綠波行連行,好茶知時節,春山百鳥唱,十里茶山十里情,十里茶山十里香,龍珠茶飄馨香,龍珠茶映霞光,龍的傳人好精神,龍的傳人更健康……
有人這樣評價張元秋對龍珠茶文化的復興和打造的歷史價值:開縣有很多具有開發價值的地方產品,其中僅僅是貢品的就有中藥材、桂花米、柑橘等等,它們要是也能像龍珠茶一樣乘上文化的翅膀,開縣的農副產品的開發和工業的發展,將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