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麂

赤麂

赤麂(學名:Muntiacus muntjak):為麂類中體形最大一種,體長約1米,尾長17-21厘米,體重25-30千克。 是孤獨活動的動物,習性膽小謹慎,多在夜間或清晨、黃昏覓食,白天隱蔽在灌叢中休息。受驚時能發出極為響亮的類似狗吠的叫聲。活動範圍很固定,被追捕逃跑時,無論跑多遠,最後又會回到自己原來的活動區域。生活在低海拔山區丘陵的森林、灌叢。以植物嫩枝、葉、花、果實、農作物為食。繁殖力強,全年都能交配,孕期210天左右,每胎產一仔,一歲達到性成熟。麂皮是重要的製革原料。分布於中國,汶萊,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雄赤麂 雄赤麂

赤麂為麂屬中體型較大的一種,體重20-33千克,體長 1100毫米左右。雄性具長而向後內彎曲的兩叉角,角柄長度居麂類之冠。上頜有粗長向下的犬齒。額腺顯著,但淚窩較它種鹿的為小。額部無明顯簇毛。

赤麂臉部較為狹長,前額至吻部毛色微黑,自眶下腺至角分叉處每側有一條較闊而明顯的額腺,額腺較長而最後交叉在一起成“v”形。四肢細長。雄獸有角,單叉型,角短而直向後伸展,角基長、角尖向內彎,二尖相對。雌獸無角,但其額頂與雄獸生角相應部位微有突起,且著生特殊成束的黑毛,如同角茸。

赤麂的頭骨略呈三角形。鼻骨前半部較狹窄。前頜骨、上頜骨相接在鼻骨的中部,額骨前部中央凹陷,側緣嵌進鼻骨與淚骨之圈。額骨二側緣明顯隆起一直延至角之基部,雄獸角從額骨後側緣直伸而出。角基比鹿科任何一種均長,其長度超過角長的一倍。頂骨向下傾斜。淚骨略呈長方形。淚窩約占淚骨面積的2/3。前頜骨,鼻骨不與淚骨相連,上頜骨不與額骨相連。因而在前頜骨、上頜骨、淚骨、鼻骨之間形成一個明顯的略呈長方形的空隙。赤麂的上頜無門齒。雄獸犬齒相當發達,呈獠牙狀,向下後方伸出,齒尖銳利,雌獸犬齒很不發達,其齒冠高度與第三前臼齒之高度相當或略短,臼齒內緣齒谷間有琺瑯質的齒柱,相當明顯。下頜三對門齒中第1對最大,略似斧形;第2、3對依次漸小,下犬齒位置緊挨著第3對門齒,大小、形狀均與後者相似。

赤麂夏毛為紅棕色,冬毛為暗褐色,身體大部赤紅或赭褐。腹部毛色灰白。鼠鼷部、臀內側和尾下純白色。頸背和背脊毛色較深。下頦部毛色發白,臉及頸的二側鮮棕,耳背毛色暗棕,耳內側具較疏的白毛,下頦部及咽部毛色淡白,胸部毛色鮮棕,腋部有一白色塊斑,後腹部毛色由淡黃到純白。

棲息環境

赤麂主要棲息在山地、丘陵地區灌叢和低海拔闊葉林,草叢也是它常活動的場所,在山寨村旁,田園房角亦可發現其行蹤。喜獨居或雌雄同棲。營晝夜活動,也常到村旁地角盜食蔬菜或其它農作物。棲於3000米以下的山區密林,特別是原始闊葉林中。

生活習性

雌赤麂 雌赤麂

赤麂常出沒在森林四周,尤以早、晚活動最頻繁,白晝活動較少,從10點到下午2點極少聽見其叫聲,此時常隱蔽在密林或草叢中,不易被人發現,如有出來覓食,行動也非常謹慎小心,走得很慢,腳步又輕,不大發出其他獸走動時“沙,沙”聲。赤麂聽覺敏銳,生性膽小,如遇驚動即狂奔疾馳,稍為受傷出血則驚恐更甚,以致不能走動;此時易被人或被其他獸類捕獲。受驚時常發出短促宏亮的吠叫聲,故又名吠鹿。

赤麂靈巧的軀體和細長四肢能在密林、草叢中活動自如,且能疾走,在密林中疾走時掀起臀部,低垂頭部,巧妙異常。它主要取食多種植物的枝葉,也喜食果實、幼葉、嫩芽,有時偷食農田作物如大豆、花生等,嗜鹼性植物。

赤麂取食的植物達到215種,隸屬58科。其中木本植物114種(占53.02%),草本植物95種(占44.19%),蕨類植物6種(占2.79%)。取食頻率超過0.01%的植物主要集中在25個科,總計55種,對這些種類的取食頻率達到總取食頻率的89.23%。不同季節中赤麂取食的植物種類沒有明顯差異,但是在食物種類的選擇方面存在季節性差異。赤麂對植物部位的選擇性有季節性差異,從取食部位看,赤麂屬於以嫩枝葉為主的精食者。無論旱季還是雨季,赤麂主要在有刺灌叢和灌叢草地生境類型中取食。野外見到赤麂以直接飲水的方式來補充對水分的需求,旱季表現得尤為明顯。

分布範圍

世界

赤麂分布圖 赤麂分布圖

分布於東南亞各國和中國,包括汶萊,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區域滅絕:新加坡。

中國

分布於中國東南、華南、西南等南部地區。主要包括廣東、廣西、海南、雲南、四川、貴州等地。

繁殖方式

赤麂生育能力很強,全年繁殖。雌麂8月齡,雄麂12月齡性成熟。一般在1-2月交配,妊娠期6個月,7-8月生產,每胎產1-2仔。有時生殖季節可延至秋末。

亞種分化

赤麂(17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
1. 赤麂印支亞種 Muntiacus muntjak annamensis
2. 赤麂印度亞種 Muntiacus muntjak aureus
3. 赤麂邦加島亞種 Muntiacus muntjak bancanus
4. 赤麂泰國亞種 Muntiacus muntjak curvostylis
5. 赤麂緬甸亞種 Muntiacus muntjak grandicornis
6. 赤麂斯里蘭卡亞種 Muntiacus muntjak malabaricus
7. 赤麂勐臘亞種 Muntiacus muntjak menglalis
8. 赤麂蘇門答臘亞種 Muntiacus muntjak montanus
9. 赤麂指名亞種 Muntiacus muntjak muntjak
10. 赤麂巴里島亞種 Muntiacus muntjak nainggolani
11. 赤麂海南亞種 Muntiacus muntjak nigripes
12. 赤麂馬來西亞亞種 Muntiacus muntjak peninsulae
13. 赤麂婆羅洲南部亞種 Muntiacus muntjak pleicharicus
14. 赤麂林加群島亞種 Muntiacus muntjak robinsoni
15. 赤麂婆羅洲北部亞種 Muntiacus muntjak rubidus
16. 赤麂孟加拉亞種 Muntiacus muntjak vaginalis
17. 赤麂雲南亞種 Muntiacus muntjak yunnanensis

種群現狀

赤麂的天敵主要是各種食肉類的猛獸如虎、豹、豺、狼等,常可在棲息地發現被猛獸撕吃後的殘肢、碎體。赤麂有時也偷吃農作物,喜吃豆科植物嫩葉、幼芽,但其危害程度遠不如野豬和豪豬那樣嚴重,特別應該注意的是赤麂生性膽怯,只要在山區作物地上按上自動敲擊器就可以防除其危害。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ver 3.1——無危(LC)。

偶蹄目百科

偶蹄目是哺乳動物中的一個目,約220種,其中包括許多對人類生活很重要的動物。偶蹄目是唯一在現代仍然繁盛的有蹄類。因蹄多為雙數,且第三、四趾同等發育,共同支持體重而得名。
阿拉伯長角羚
北山羊
北普度鹿
巴島花鹿
斑紋麂羚
斑羚
波斯黇鹿
白唇鹿
白尾牛羚
白尾鹿
白臉牛羚
白腹麂羚
貝氏新小羚
布氏小羚羊
草原鹿
藏原羚
赤斑羚
赤短角鹿
赤額瞪羚
赤麂
長頭麂羚
長角羚
長頸羚
赤鬣羚
藏羚羊
大羊駝
大羚羊
大耳羚
大額牛
德氏大羚羊
戴氏盤羊
短角羚
大角羊
鄂氏麂羚
鵝喉羚
菲律賓黑鹿
菲氏麂
非洲水牛
高加索山羊
高鼻羚羊
互氏水羚
亨氏牛羚
紅瞪羚
紅麂羚
褐麂羚
黃背麂羚
黑尾鹿
黑斑牛羚
黑斑羚
黑耳岩羚
黑額麂羚
黑馬羚
黑麂
華西鬣羚
紅斑羚
加島花鹿
加拿大盤羊
家山羊
居氏瞪羚
巨角塔爾羊
高棉野牛
喀氏小羚
肯亞林羚
利氏麋羚
林羚
林麝
羚牛
藍牛
藍馬羚
藍麂羚
驢羚
駱馬
安氏林羚
鬣羚
鬣鹿
鹿瞪羚
明多羅水牛
梅花鹿
棉蘭老水牛
毛冠鹿
氂牛
秘魯馬駝鹿
美洲犎牛
美洲駝鳥
馬羚
馬鹿
麋羚
麋鹿
南葦羚
扭角林羚
捻角山羊
歐洲犎牛
歐洲盤羊
坡鹿
普度鹿
普氏原羚
盤羊
青臀麂羚
雙峰駝
四角羚
宿氏鹿
山地羚
山瞪羚
山羚
山葦羚
斯氏瞪羚
沙羚
索氏瞪羚
藪羚
麝牛
山羊
土耳其盤羊
湯氏瞪羚
豚鹿
跳羚
駝鹿
台灣水鹿
倭岩羊
倭新小羚
倭短角鹿
紋背麂羚
維氏盤羊
葦羚
魏氏麂羚
喜馬拉雅塔爾羊
小林羚
小短角鹿
小羚小岩羚
小野豬
小麂
鏇角羚
細角瞪羚
西伯利亞狍
西敏山羊
西班牙山羊
西里伯斯水牛
雪山盤羊
須野豬
馴鹿
西里伯斯鹿豚
喜馬拉雅麝
印度羚
原牛
原麝
岩羊
岩羚羊
疣豬
羊駝
野山羊
銀小羚
野氂牛
侏羚
智利馬駝鹿
棗色麂羚
棕短角鹿
沼水羚
沼澤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