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州
明(1368年至1644年)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 黃河決口。壽張縣城毀,縣治移置壽張集東南、梁山之東北腳下,屬東平府。同年,明將常遇春、胡大海率部追擊元軍過壽張、范縣等境,大肆殺掠,境內人煙幾絕。後從山西省洪洞等地移民境內。
洪武年代
濮州 明 (1368年至1644年) 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 黃河決口。壽張縣城毀,縣治移置壽張集東南、梁山之東 北腳下,屬東平府。 同年,明將常遇春、胡大海率部追擊元軍過壽張、范縣等境,大肆殺掠,境內人煙幾絕。後 從山西省洪洞等地移民境內。 洪武二年(1369年) 濮陽縣併入開州,治所今濮陽縣城,不再設縣,並領長垣、東明2縣, 與南樂、清豐均屬大名府。因歷代天災兵禍,居民銳減。嘉靖《開州志》載:“居民僅存七 姓,壯丁不滿千人”。後從山西洪洞等地移民於州境。 同年,鄄城縣撤銷,地並濮州。 洪武三年(1370年) 壽張縣撤銷。其地分併入陽穀、須城(今山東東平縣)。 洪武四年(1371年) 清豐縣署創建今縣城東南方。此後歷代擴建,相繼沿用。民國中期,日 本侵略軍侵占清豐後,大部建築遭毀。 洪武十三年(1380年) 復置壽張縣,屬東平州(洪武八年,東平府降為州),隸濟寧府。時, 黃河決口楊靜口,潰水淹沒壽張城,縣治設王陵店(今山東省陽穀縣壽張鎮,與今台前縣治 隔金堤相鄰)。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山西洪洞等地首次向開州一帶移民。
永樂年代
次年及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 、永樂八年(1410年)移民又相繼入今濮陽、南樂、范縣、清豐等地。 成祖永樂九年(1411年) 尚書宋禮督挖會通河,開挖新河,過沙灣(今台前縣東)接舊河,並 建沙灣支河大閘。 永樂十三年(1415年) 朝廷詔命,戶部遣官核實大名府、州、縣戶口,給錢買牛,鼓勵農耕 。 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 自上年冬至本年六月不雨,清豐、南樂等地禾苗盡枯;秋,飛蝗成 災,朝廷下詔免租。 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 黃河決口滎陽,濮州、曹州等地成災。 代宗景泰三年(1452年) 濮州河患,州治遷王村(今范縣濮城鎮,濮城之源)。 景泰四年(1453年) 十月,朝廷命徐有貞為僉都御史,治理沙灣漕河河運工程。徐提出治河 三策——設渠以疏之,起張秋金堤之首,西南行延過澶淵,“接河、沁,築九堰以御河流旁 出者,長各萬丈,實之石而鍵以鐵”。至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治河工程告竣,沙灣之決 垂十年始塞,漕運得以恢復。徐有貞在沙灣村北立碑(此碑乃華夏治水之名碑,碑文由徐有 貞撰寫並書。載《治河方略》)紀念。 憲宗成化九年至二十二年(1473年至1486年) 開州多遭水患,旱災四次,重時人相食。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 清豐普照寺修繕。院內創建大雄寶殿(今中共清豐縣委院記憶體重建 大殿古蹟)。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清豐、南樂縣等地久旱不雨,遭特大災荒,飢殍載道,人相食。
弘治年代
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 黃河決於封丘荊隆口,北沖金堤。 弘治四年(1491年) 各州、縣實行里甲制(十戶為一甲,十甲為一里,一里有十大戶輪流管 理,並五年或十年查證一次),此制沿襲至清末。 弘治五年(1492年) 春,濮州(范縣,濮城)地生白毛,長5寸許;5月地震。後大旱。 弘治六年(1493年) 春大旱,壽張等地饑民掘鼠為食。濮陽東南一帶發生52級地震。 弘治十三年(1500年) 開州知州李嘉祥役使民工增修城池。城高三丈五尺,厚三丈,挖城壕 三丈,闊一丈五尺;四門城樓高凡五丈,分別命名為迎春(東門)、成秋(西門)、朝陽(南門) 、拱州(北門);並建有女牆(牆上之垣)。 弘治十五年(1502年) 九月七日(《台前縣誌》載:十五日)戌時,濮州、壽張一帶發生65 級地震,有聲如雷,地有開裂,井水溢平,湧泉出沙,餘震30餘次,民死數百人,房毀千餘 ,波及千里,“動搖泰山”。 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 開州、清豐、南樂等州、縣地震。 正德五年(1510年) 范縣,三月某日,風自西來,晝晦,自己至末方息。黃河泛濫,陸地行 舟。 正德六年(1511年) 薊州農民起義軍首領劉六、劉七率部數萬,先後進入開州、清豐、壽張 等州、縣城池,未克范縣城而退,並與明將許泰部戰於南樂境內。 正德九年(1514年) 四月,開州冰雹成災,大者如卵、如拳;五月,南樂雹災,大如卵似碗 。麥多毀,人畜傷甚眾。 正德十三年(1518年) 開州知州潘侯遷鄉民千餘戶入城,建街11道,集市11處。 正德十五年(1520年) 八月二十二日,壽張東部一帶發生強烈地震。
嘉靖年代
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 三月,南樂、清豐、開州一帶,風晝晦,旬日始息。夏秋霪雨,致 災荒,民飢亡甚眾。 嘉靖三年(1524年) 濮州觀城地震。二月,黃霾障天,晝晦如夜。 嘉靖五年(1526年) 十一月,開州見隕星明如月,向西北去,良久始息,空中聲如雷鳴;十 二月,地震,南樂有震感。 嘉靖六年(1527年) 李公聘修《濮州志》。 同年,南樂三至六月不雨,旱災;清豐發生45級地震。 嘉靖七年至十九年(1528年至1540年) 各州、縣,春夏常不雨,多旱災或蝗災;或秋大雨不 止,成水災,以南樂為重。嘉靖七年大旱,人大飢,有相食者。 嘉靖十三年(1534年) 十月,王崇慶主持編修《開州志》,書成。 嘉靖十四年(1535年) 時泰、王繹纂《范縣縣誌》 。 嘉靖十八年(1539年) 知縣葉本主持纂修首部《南樂縣誌》。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開州知州龍大有在城內創建明道書院。州人邢琦(嚴州知府)在州東北 四十里邢家村,建聚魁書院。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開州知州李一元役使民工修葺城鋪84座,城角建樓4座,重修門樓 和女牆。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開州城內興建中心閣(俗稱四牌樓,建在今濮陽縣城老城十字街中 心,路基漸成高台),樓高86米,長寬各66米,四角頂式,頂25米見方。該牌樓經後 代多次修葺。於今20世紀80年代修繕一新,為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 清豐、南樂徵發大批車輛、丁夫戍邊。 嘉靖二十八年至神宗萬曆二十七年(1549年至1599年) 開州有水災、旱災、蝗災、風災、疫 災和饑荒計16年次。其中,嘉靖二十八年至三十三年連續遭災。 嘉靖三十年(1551年) 四月二十八日,壽張境,大雨,降冰雹,大如雞蛋、拳頭,麥禾無存 ,房舍損毀。十一月,范縣地震45級。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濮州、壽張大水災,斗豆值千錢,大飢,“人相食”。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南樂地震。次年十二月,地震,“臥榻動搖,屋宇震響”。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 九月,首部《清豐縣誌》由知縣李汝寬主修完成。 同年,清豐縣境西南馬廠村,重修子路墳,遂有“仲墓寒煙”一景。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南樂大旱,一至七月不雨,樹木枯死。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知縣楊守誠主持纂修《南樂縣誌》。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南樂知縣楊守誠為倉頡陵立碑,並為南樂境內26所社學題匾額校名 。 嘉靖年間(1522年至1566年) 壽張人陳守愚編修《壽張縣誌》,未刻印。 穆宗隆慶五年(1571年) 南樂知縣劉弼寬主持修葺倉頡陵,立石碑坊及石獸翁仲。 隆慶六年(1572年) 九月十七日午一時許,南樂縣東羅疃村有隕石落地。 同年,知縣錢博學主持續修《南樂縣誌》。
萬曆年代
神宗萬曆三年(1575年) 范縣大水,連續三年。 萬曆九年(1581年) 開州始行新稅制——“一條鞭法”。 萬曆十年(1582年) 李先芳修《濮州志》。 萬曆十三年(1585年) 三月十三日傍晚,南樂境內,黑風驟至,拆屋飛瓦,至十七日止,地 表積沙盈尺。 萬曆十五年(1587年) 八月,范縣境大霜,莊稼盡枯。 萬曆十六年(1588年) 壽張大旱,民飢食樹皮、草根。范縣疫病流行,人死甚眾。 同年五月,潘季馴第四次治理河道,“束水攻沙” 。黃河水道由分流變獨流入淮。范縣境 內,黃河再次斷流。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 八月十二日,龍捲風襲擊壽張縣境,樹斷房毀,人畜有卷至空中者 。 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 六月,壽張境,飛蝗蔽日,食禾過半。七月,蝗蝻復生。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 閏六月,壽張境大水,泛水繞城,田禾淹沒,房屋傾倒,壓溺漂死 者甚眾。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 開州知州李之藻役使民工重修州城,更東門為德勝門,西為昆吾門 ,南為開德門,北為鎮守門。 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 知縣張洵主持續修《南樂縣誌》。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 范縣境,飛蝗蔽野。巡撫黃克纘命以米易蝗,民捕之。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 薛之屏續修《范縣誌》。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 四月某夜,清豐境有隕星火光閃爍,聲震如雷,自西而東墜入縣城 西南,入地尺余。隕石色如墨,形如杵。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 濮州等地自春至秋不雨,大旱。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 清豐縣城文廟前創建一書院(名無考),為該縣已知最早書院。次年 ,縣署前創建崇寧宮書院。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 開州一帶先旱,後蝗,繼地震45級。 萬曆年間(1573年至1620年) 知縣周三錫主持編修《壽張縣誌》。刻版於清順治四年(1647 年),後為火焚。
天啟年代
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 三月某夜,清豐境地震45級,自西北向東南,聲響如雷。 同年,山東白蓮教義軍入濮、開州境,遭官兵鎮壓,出境。此後數年,各地白蓮教義軍紛起 。 天啟二年(1622年) 山東境有農民起義軍入清豐,知縣潘士聞奉命帶兵於境東部鎮壓,義軍 首領張士禎等被害。 同年,濮州等地大地震。 天啟三年(1623年) 十一月五日晚八至十時許,南樂地震,478級。 天啟四年(1624年) 八月二十二日已時,清豐境地震,響聲如雷。
崇禎年代
思宗崇禎五年(1632年) 各地義軍四起。開州知州王直臣為抗義軍,重修開州城樓,環繞城 門築瓮圈及雉堞(女牆)。 崇禎十一年(1638年) 清豐、南樂縣築修城垣,改土城為磚城。 同年,春,壽張縣大旱,井泉竭,黃風時作,飛沙蔽天;開州飛蝗蔽日,成災。 崇禎十二年(1639年) 濮州、壽張、清豐、南樂等州、縣大旱,蝗食禾草樹葉一空,秋禾絕 收,大飢,人相食,疫行。 崇禎十三年(1640年) 開州、濮州、范縣、清豐、南樂等州、縣,大飢、大疫,煙火幾絕, 甚有父子相食者,饑民蜂起。濮州張七、任七,范縣梁敏等率眾起義,號榆園軍與梁山義軍 李青山相呼應;開州、清豐等地義軍起,大名府義首彭捷率眾萬餘攻濮州受阻,義軍損千餘 人,屍體被饑民爭食立盡。 崇禎十四年(1641年) 濮州、開州、南樂、范縣等地,春無雨,蝗蝻食麥,斗米售銀三兩; 夏,流行疸病,大疫,民死者十之有七,人相食。 崇禎十五年(1642年) 清兵相繼攻陷濮州、壽張、范縣、清豐等縣、州城,大掠而去,官紳 、民眾死者甚。濮州知州張其瑾、范縣知縣吳光寅死於清兵。 同年,范縣農民吳廷賓率義軍乘亂入范縣城,踞東郊。翌年八月,巡撫袒德、臨清總兵劉澤 清分兵六路攻義軍吳部,吳被俘,為官軍殺害。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永昌元年,清世祖順治六年,1644年) 三月,李自成義軍占開州,設定 官吏;六月,李自成撤出北京,開州義軍及官吏隨李撤走。州人張光聚眾居州抗清;李餘部 首領鄧右揚、蘇自興、李躍、劉文明聚眾數萬,圍攻清豐縣城數晝夜,消滅擁清地方武裝數 百人。八月,清總兵王國寶及中軍參府白進寶破城;張逃逸,其弟等首領戰死;鄧、蘇等人 先後遇難;范縣知縣高其讓抗清至死不交印綬。其他濮州
唐儀鳳二年(677)析慶州白馬縣地置羈縻濮州,安置內附的党項羌野利部落。治今甘肅華池縣李良子鄉,屬芳池州都督府。廣德二年(764),地歸吐蕃,州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