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別名:麥加黴素;美地黴素;美歐卡黴素;米卡黴素;乙醯麥迪黴素 ;醋酸麥迪黴素 ,外文名Midecamycin Acetate ,成分為麥迪黴素的二醋酸酯,屬第二代產品。
藥理作用
本品為16元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其作用機制、抗菌譜、耐藥性皆與紅黴素同。對大多數細菌的作用較紅黴素略遜。對革蘭陽性菌如金葡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表葡萄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等以及某些革蘭陰性菌如奈瑟菌等具有較:強的抗菌活性。本品不易誘導細菌產生耐藥性。與紅黴素有交叉耐藥。
動力學
本品口服吸收較好,約1h達血藥峰濃度,本品能迅速進入大多數組織和體液,且濃度較高,許多組織如肺、脾、腎、肝、膽、皮下等藥物濃度可高於加藥濃度。本品大部分經分泌進入膽汁,膽汁中濃度較高,小部分經腎臟排出,尿中藥物濃度較低。不能透過正常腦膜。半衰期約為2.5h。
適應症
可作為紅黴素的替代品,套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口咽部、呼吸道、皮膚和軟組織,膽道等部位感染。
不良反應
本品不良反應輕微,常見胃腸道反應,如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偶可引起轉氨酶短暫升高及過敏反應,如皮疹、藥物熱、嗜酸細胞增多等,過敏者禁用。
注意事項
(1)本品與其他大環內酯類有較密切的交叉耐藥性。
(2)本品在pH≥6.5時吸收差。過去生產腸溶衣片,血藥濃度低。現改為胃溶衣片有利吸收。
片劑製品
藥理作用
本品系麥迪黴素的二醋酸酯,其作用機制、抗菌譜、耐藥性皆與麥迪黴素相同:亦不誘導金葡菌的耐藥性。
動力學
本品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較麥迪黴素高,約0.5h達血藥峰濃度,食物可降低血藥峰濃度,但不延遲達峰時間。本品能迅速進入大多數組織和體液中,許多組織的藥物濃度可高於血藥濃度。本品主要在吸收部位及肝臟中代謝後排泄,小部分經腎臟排出。半衰期約為1.3h,兒童的半衰期與成人相似。
適應症
臨床用於敏感菌所致皮膚和軟組織、呼吸道、眼耳鼻喉感染等。適合於兒童用藥。
用法用量
空腹口服:成人,0.6~0.9g/d,分3次服用;兒童,每日每千克體重20~40mg,分3~4次服用。
不良反應
本品不良反應輕微,常見胃腸道反應,如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偶可引起轉氨酶短暫升高、嗜酸細胞增多及過敏反應,如皮疹、藥物熱等,過敏者禁用。亦有步態不穩、口角炎的報導。新生兒使用經驗不足,慎用。
顆粒製劑
藥理作用本品屬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抗菌譜與紅黴素相似,但抗菌作用略弱,對革蘭陽性菌和奈瑟菌屬具較好活性。本品不易誘導細菌產生耐藥性,部分耐紅黴素的金黃色葡萄球對本品仍可敏感。本品通過作用於細菌核糖體的50S亞基,阻礙細菌蛋白質的合成而發揮作用,為生長期抑菌藥。本品為淡橙黃色顆粒。
動力學
本品口服後吸收迅速,約1小時後血藥濃度達峰值。廣泛分布於腮腺、咽部、扁桃體、皮膚軟組織及肺、肝、腎等臟器,組織中藥物濃度均較同時期血藥濃度高,持續時間也較長。在痰及支氣管分泌液中的分布也較多。本品主要在肝臟代謝,經膽汁排出,故在膽汁中的濃度可高達血藥濃度的10倍以上。血消除半衰期(t1/2()為1.3~1.5小時。成人口服本品600mg後,24小時內尿中排泄率為4%~5%。本品難以透入腦脊液中。
用法用量
口服,成人一日0.6~1.2g,小兒按體重一日20~40mg/kg,分3~4次服用。
不良反應
1.肝毒性:在正常劑量下本品的肝毒性較小,主要表現為膽汁淤積和暫時性血清氨基轉移酶升高等,一般停藥後可恢復。
2.過敏反應:主要表現為藥物熱、藥疹和蕁麻疹等。
3.偶見噁心、嘔吐、上腹不適、食欲不振等胃腸道反應。
禁忌
對本品及大環內酯類藥物過敏者禁用。
注意事項1.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2.本品與其他大環內酯類藥物之間有交叉耐藥性。
3.如發生過敏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對症處理。
4.本品在pH≥6.5時吸收差。尚不明確。
相互作用
本品可抑制茶鹼的正常代謝,與茶鹼合用時可致茶鹼的血藥濃度異常升高而致中毒,甚至死亡,故兩藥合用時應監測茶鹼的血藥濃度。
儲藏
遮光,密閉,在陰涼處保存。
含量測定
麥迪黴素片和麥白黴素片均為抗生素類藥,常用於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及白喉桿菌感染,兩藥均收載於衛生部藥品標準,由於兩藥的質量標準非常接近,不易區分。重慶市藥品檢驗所研究人員根據兩藥的最大區別———麥迪黴素a1含量的不同,參照麥迪黴素原料中測定麥迪黴素a1含量的色譜條件和方法,建立了測定麥迪黴素片中麥迪黴素a1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譜法。
方法與結果: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以c18為色譜柱,0.1摩爾/升甲酸銨溶液-乙腈(80∶5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32納米。麥迪黴素a1濃度在0.5~8毫克/毫升範圍內線性關係良好,回歸方程為s=5989c-24.65,r=0.9995;重現性rsd=1.4%(n=5);平均回收率為99.35%,rsd=1.2%(n=6)。
取不同廠家生產的麥迪黴素樣品8批,每批各10片,精密稱定,稱取適量用乙腈適量溶解,按本文給定的色譜條件測定。測定數據表明,麥迪黴素和麥白黴素的主要區別在於麥迪黴素a1的含量,麥迪黴素中麥迪黴素a1含量高,麥白黴素中麥迪黴素a1含量低。因此,研究者建議麥迪黴素片藥品標準中應增加麥迪黴素a1含量的測定,以區別麥白黴素。
結論:該法簡便易行,可用於麥迪黴素片的質量控制。
呼吸系統感染治療
疾病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間的急性炎症的總稱,是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90%左右由病毒引起,細菌感染常繼發於病毒感染之後。本病四季、任何年齡均可發病,通過含有病毒的飛沫、霧滴,或經污染的用具進行傳播。常於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如受寒、勞累、淋雨等情況,原已存在或由外界侵入的病毒或/和細菌,迅速生長繁殖,導致感染。本病預後良好,有自限性,一般5-7天痊癒。常繼發支氣管炎、肺炎、副鼻竇炎,少數人可並發急性心肌炎、腎炎、風濕熱等。
臨床表現
急性起病。2.早期有咽部不適、乾燥或咽痛,繼之出現噴嚏、流涕、鼻塞、咳嗽。3.可伴有頭痛、發熱、聲音嘶啞、乏力、肢體酸痛、食慾減退。4.鼻、咽、喉明顯充血、水腫,頜下淋巴結腫大、壓痛。
鑑別診斷:注意與急性傳染病如麻疹、脊髓灰質炎、腦炎、腦膜炎、肺炎、腎綜合徵出血熱及鉤端螺旋體病等前驅症狀鑑別。
用藥原則
輕症病人口服板藍根沖劑、複方感冒靈及對症治療為主。2.有中度發熱的病人可肌肉注射病毒唑或雙黃連注射液。合併細菌感染者口服複方新諾明或肌注青黴素治療。4.早期套用干擾素,可快速產生細胞抗病毒作用,使臨床情況好轉。
治療方案
1、對症治療。適當選用下述藥物及療法:口服乙醯麥迪黴素膠囊、複方乙醯水楊酸片、感冒通、速效感冒沖劑、複方嗎啉胍,或肌注複方柴胡注射液2~4ml,1~2/d。鼻塞可用1%呋喃西林麻黃素滴鼻。咽痛可用複方硼砂溶液漱口,華素片、銀黃含片或溶菌酶片等,或氣霧吸入。止咳常用複方甘草合劑10ml,3/d,溴己新(必嗽平)16mg,3/d,沐舒痰60mg,3/d,乾咳可用可待因糖漿5ml或咳快好20mg,2~3//d。
2、有細菌感染,可用抗菌藥物治療。3、中醫中藥治療。外感風寒,可選用荊防敗毒散、香蘇飲等;外感風熱,可選用銀翹散,桑菊飲等。
4、降溫及鎮靜。高熱可給予物理降溫,如頭部冷敷、35%酒精擦浴或溫水擦浴,或口服阿司匹林每次5~lOmg/kg,或口服撲熱息痛每次10~15mg/kg。高熱煩躁者給退熱劑的同時應給予苯巴比妥以防止驚厥的發生。
5、鼻塞。可在進食前或睡前用0.5%麻黃素滴鼻。用藥前應先清除鼻腔分泌物,每次每側鼻孔滴入1~2滴,可減輕鼻黏膜充血腫脹,使呼吸道通暢,便於呼吸和吮乳。
不良反應案例
患者,男,10歲,因咽喉腫痛自服乙醯麥迪黴素膠囊(批號:990928)10mL,3次/d。ld後,胸、背、腹部及四肢近端出現大片針尖大小皮疹,呈淡紅色、奇癢。口服氯雷他定(開瑞坦)治療,第2天繼續服用乙醯麥迪黴素膠囊,皮疹加重。立即停用該藥,靜注葡萄糖酸鈣及抗過敏藥物治療,1周后皮疹消失。
討論:乙醯麥迪黴素膠囊是由金銀花、黃芩、板蘭根、水牛角、大黃等組成。對流感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抑制作用。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有退熱、消炎、鎮咳、祛痰等作用,主治小兒外感高熱、頭痛、咽喉腫痛,大便乾結等症,在兒科中套用十分廣泛。本例患者既往無過敏史,服用乙醯麥迪黴素膠囊1d後出現皮疹,第2天繼續服用後皮疹加重,停用該藥,用抗過敏藥物治療,1周后皮疹逐漸消失。可確定該皮疹由乙醯麥迪黴素膠囊引起,提示兒科臨床,在套用中成藥製劑時也要慎防藥物的副作用。乙醯麥迪黴素系西藥製劑,具有清熱利濕,疏肝退黃作用,臨床上用於治療有濕熱內蘊、膽汁外溢、黃疸脅痛、乏力、納差等症的黃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有較好的退黃作用。在套用苦黃靜滴治療黃疸型肝炎時發生2例藥物熱,報告如下:
例1女,41歲。因乏力1月,納差、尿黃3d於2002年4月16日入院。查體:T37℃,皮膚鞏膜黃染,心肺無異常,腹部平軟,肝脾肋下未及,肝區叩痛,腹部移動性濁音陰性,神經系統無異常。胸部計算機X線攝像(CR)檢查無異常,心電圖及腹部肝膽B超均無異常。入院診斷:急性黃疸型。給予乙醯麥迪黴素、潘南金注射液、肝太樂、複合維生素B治療。自用藥第3天起,在靜滴乙醯麥迪黴素時,出現發熱、全身不適,體溫最高達38.6℃,無鼻塞、流涕、無咳嗽、咯痰,無嘔吐、腹瀉,連續3d。查血常規正常,胸部CR檢查無異常。於第6天,停用乙醯麥迪黴素後,其它藥繼續用未再發熱。診斷為乙醯麥迪黴素致藥物熱。住院15d,症狀明顯減輕,膽紅素及轉氨酶明顯下降,肝炎好轉出院。
例2男,49歲。因乏力、納差、尿黃12年,加重伴昏迷2天於2002年7月27日入院。患者1年前因慢性B型肝炎、肝硬化、胃底食道靜脈破裂出血行脾切除、膽囊切除、胰尾切除、胃底靜脈結紮術。入院查體:T38.2℃,BP120/60mmHg(1mmHg=0.133kPa),慢性肝病面容,深度黃疸,頭頸及上肢可見蜘蛛痣,淺表淋巴結未及腫大,口腔無潰瘍,頸部抵抗,雙肺底呼吸音低,有濕囉音,心濁音界不大,心音正常,腹部隆起,肝肋下未及,腹部移動性濁音(+),撲翼樣震顫(+)。胸部CR檢查示雙下肺炎,心電圖基本正常,腹部B超示肝硬化、大量腹水。入院診斷: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晚期,肝性腦病,腦水腫,雙下肺炎,電解質紊亂。經綜合治療及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病情好轉,無發熱、咳嗽、咯痰,無嘔吐、腹瀉、腹脹,無意識障礙,自主體位,腹水消失,撲翼樣震顫(-),肝功能好轉,因黃疸不退,加用乙醯麥迪黴素治療。用藥70d時,在靜滴乙醯麥迪黴素過程中,患者連續5d出現發熱,全身不適,體溫最高達38℃,無鼻塞、流涕、無咳嗽、咯痰,無嘔吐、腹瀉。查血常規、尿、便正常。自第6天,停用乙醯麥迪黴素後,未再發熱。診斷為乙醯麥迪黴素致藥物熱。討論臨床套用苦黃、茵梔黃注射液治療黃疸型肝炎較普遍,但它們致藥物熱報導不多見。本文提示苦黃可以致藥物熱。目前西藥製劑特別是針劑,廣泛用於臨床,並具有較好的療效。但是,應認識到中藥注射製劑引起的變態反應是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以皮疹最多見,其他尚有過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應、藥物熱、血管性水腫、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接觸性皮炎等。這些變態反應主要由抗原和相應抗體的相互作用所致。對此要高度重視。為保證患者用藥安全,不濫用或慎用中藥注射液,必須套用時,應加強用藥監測,一旦發生不良反應予以及時處理。